2001(2).
摘要:受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委托,定于2001年9月,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全国绿豆产业发展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绿豆科技应用学术交流会”。会议具体时间和地点将另行通知。会议主要内容:1.总结交流近年来绿豆、小豆等食用豆类品种资源、遗传育种、生产栽培、病虫害防治、营养品质、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2.探讨绿豆、小豆等食用豆类在当前西部开发和种埴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3.研究绿豆、小豆等食用豆类产业化发展对策;4.绿豆、小豆等食用豆类新品
2001(2).
摘要:《植物遗传资源科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玉琛研究员任主编,主要发表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报告,介绍研究成果和学科进展,进行学术交流.提供有关优异资源及国外研究信息。欢迎踊跃投稿。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 文稿的著作权属于作者,文责自负。本刊对来稿的文字有修改、删节权,对内容的修改将征得作者同意。如果作者不允许对来稿作修改,务请在来稿时注明。2 文稿应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注意保守国家机密。文字宜精炼,引用资料请给出文献,全文一
2001(2):1-5. DOI: 10.13430/j.cnki.jpgr.2001.02.001
摘要:对国家种质库中23种作物1.8万多份种子进行了生活力监测,结果表明,贮存10~12年后,96%以上的被监测种子发芽率仍保持在85%以上,但有95份种子(占被监测份数的0.51%)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发芽率从80%以上降至70%以下).胡萝卜、莴苣、棉花、胡麻、蓖麻等5种作物种子整体监测发芽率平均值都出现了显著下降,而胡萝卜、莴苣这二种作物的监测发芽率下降更为显著.不同起始发芽率水平及贮存前所处环境条件对贮存种子的生活力下降有一定影响.
2001(2):6-11. DOI: 10.13430/j.cnki.jpgr.2001.02.002
摘要:通过6年10代南北育种,对征集的1000份国内外种质资源、育种试材进行大量测交育性鉴定,建立了A1至A7七种胞质恢保体系,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的基因型范围,培育出A1至A7七种胞质雄性不育系30多个系列和新胞质杂交种.通过对A1、A2、A3、A5、A6型五种胞质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机制的研究,找到了A1、A2、A5、A6胞质不育恢复基因的差异和有许多共同恢复系和保持系的原因.研究并分析了A3胞质不育杂交种F2分离比率和A3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方式,发现了A3胞质不育系小花不败育,培育出矮秆、穗大粒多、配合力强、育性又非常稳定的一批A3型不育系.找到了优点多、实用价值大、长期科学实践中难恢复的不育系--A3不育系的恢复系,进一步配制出A3杂交种并转育了一大批A3恢复系后代材料.
2001(2):12-15. DOI: 10.13430/j.cnki.jpgr.2001.02.003
摘要:对大豆3个不同亲本类型的杂交组合F2群体主要性状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遗传进度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遗传参数因性状或亲本类型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含有野生亲缘关系的组合,类型间、性状间F2遗传力有较大差异,性状变异幅度增大,相对遗传进度也较大,从而有较广泛的选择基础.
2001(2):16-21. DOI: 10.13430/j.cnki.jpgr.2001.02.004
摘要:本文对"九·五"攻关项目收集的野生稻资源与过去收集的资源一起进行生态环境及现状调查研究,探讨其生态系统多样性.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生稻存在3个生态系统,8个生态型.目前普通野生稻生态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长期妥善保存野生稻生态系统多样性刻不容缓.
2001(2):22-26. DOI: 10.13430/j.cnki.jpgr.2001.02.005
摘要:对1027份中国和国外引进的大豆种质进行了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根腐病的抗病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大豆种质的抗病性高于国外引进种质;中国南方的大豆种质抗病性较北方种质强,长江流域大豆中抗病种质比率最高,其次为黄淮海流域种质,而东北地区抗病种质较少;不同省份大豆种质的总体抗病性差异明显;育成品系的抗性好于改良品种和农家种,但不同省份来源的农家种、品系和品种抗性存在差异,黑龙江材料抗病性最低,这也是该省大豆疫霉根腐病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豆籽粒脐色为黄色和褐色的材料中,抗病种质较多.
2001(2):27-30. DOI: 10.13430/j.cnki.jpgr.2001.02.006
摘要:云南小麦(Triticum aestivum ssp yunnanense King)产于云南省澜沧江、怒江下游,为云南省所特有,具有护颖坚硬、极难脱粒、穗轴受压力易折断等原始特性,又有耐瘠薄、抗旱、抗穗发芽、抗鸟害等多种优点.本文研究了云南小麦的苗期和成株期抗旱性.结果表明云南小麦的苗期抗旱性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均不及云南普通小麦地方品种油榨地光头麦;而澜沧铁壳麦和永德铁壳麦的苗期抗旱性强于育成品种云麦42.云南小麦具有较强的成株期抗干旱能力,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明显,其中云县铁壳麦超过油榨地光头麦,其它品种与育成品种云麦42接近.
2001(2):31-35. DOI: 10.13430/j.cnki.jpgr.2001.02.007
摘要:本研究采用Griffing方法Ⅰ,利用6 × 6完全双列杂交,对6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粒重叶比的遗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粒重叶比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和反交(R)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均方比为1.94650.67001;粒重叶比的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但反交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也不可忽视;粒重叶比的广义遗传力(hB2)为97.79%,狭义遗传力(hN2)为58.53%.河农2552是较为理想的育种亲本.
2001(2):36-39. DOI: 10.13430/j.cnki.jpgr.2001.02.008
摘要:在3种不同盐胁迫浓度下对161份来源于西藏的小麦材料进行了苗期耐盐性鉴定,其中有147份西藏半野生小麦及14份密穗小麦.以普通小麦耐盐品种茶淀红麦和盐敏感品种PI94341为对照.在147份西藏半野生小麦中有14份表现为耐盐,占9.5%.14份密穗小麦中没有发现耐盐材料.在这161份材料中还发现了3份对盐胁迫浓度梯度不敏感的品种.结果表明,我国特有的西藏半野生小麦中蕴藏有丰富的耐盐种质,它们可供小麦耐盐育种用做亲本.
2001(2):40-44. DOI: 10.13430/j.cnki.jpgr.2001.02.009
摘要:优质、早熟和抗赤霉病是中国黄河以南广大小麦种植区域小麦育种的重要育种目标,小麦新品种郑州9023在优质、早熟和抗赤霉病的结合上获得了成功.本文对郑州9023的创新目标、育种措施、特性表现及利用策略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2001(2):45-49. DOI: 10.13430/j.cnki.jpgr.2001.02.010
摘要:对大豆灰斑病抗性水平不同的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包括结荚习性、株型、叶形、花色、茸毛色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灰斑病抗性较好的品种中,分枝型、圆叶、紫花、棕色茸毛的品种所占比率较大,这种现象可供今后灰斑病抗源筛选及抗灰斑病育种参考.
2001(2):50-55. DOI: 10.13430/j.cnki.jpgr.2001.02.011
摘要:利用双低油菜品种油研2号的天然不育可遗传突变株,采取田间选择和品质筛选相结合、不育株后代连续兄妹交保持纯化的定向培育方法,育成甘蓝型油菜双低不育系--黔油2AB.经田间性状和遗传鉴定表明其恢保关系有别于其它不育源,育性受两对细胞核显性基因(杂合型两型系)控制,属细胞核显性不育系;该不育系芥酸含量低于1%、硫甙含量低于30μmol/g,含油量达40%以上;其育性分明、不育性稳定而彻底;具有田间长势强、经济性状好,较抗(耐)油菜菌核病和配合力较强等优点,是开展优质杂交油菜品种选育的重要亲本材料.
2001(2):56-60. DOI: 10.13430/j.cnki.jpgr.2001.02.012
摘要:贵州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与利用已取得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1)收集整理了地方稻种5168份并入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系统完成其农艺性状和特性的鉴定与评价,筛选出一批矮秆、大穗、大粒、优质、特种稻、抗病虫、抗衰以及耐冷、抗旱性突出的优异种质;(2)研究表明,品种多样性是环境对品种的选择和品种对环境的适应双向作用的环境同化产物,在贵州高原低温高湿寡照生境下形成禾类和旱稻等种质资源;(3)开展了地方稻种中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源、非sd-1基因新矮源、广亲和、双(多)胚等特性有利基因资源的鉴定和筛选;(4)明确了收集品种的类型及其保存途径,建立以基础样品、活动样品和核心样品的分类数据库为基础的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2001(2):61-65. DOI: 10.13430/j.cnki.jpgr.2001.02.013
摘要:我国保存有桑树种质资源近3000份,其中可作果桑用的资源超过60份.已对桑果的营养成分、桑椹红色素及果桑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开发出桑果饮料、罐头、桑椹膏、桑椹酒等产品.以桑椹为主要原料的防病保健方剂在我国民间广泛应用,但对桑果药理作用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今后应加强果桑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及改良创新,加强桑椹药理作用的研究,加快桑果产品的开发,实现桑果综合利用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