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4):377-381.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01 CSTR:
摘要:阔叶、有棉酚腺体陆地棉干种子经250Gy^60 Coγ射线辐照,在M1代筛选到鸡脚叶γ-1、γ-2和γ-5突变体。3株突变体自交后代(M2)中,阔叶:鸡脚叶:超鸡脚叶的分离比例符合1:2:1;γ—1和γ-2自交后代中的所有棉株均有棉酚腺体;γ-5自交后代中,有棉酚腺体株:无棉酚腺体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阔叶、有棉酚腺体株:阔叶、无棉酚腺体株:鸡脚叶、有棉酚腺体株:鸡脚叶、无棉酚腺体株:超鸡脚叶、有棉酚腺体株:超鸡脚叶、无棉酚腺体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6:1/16:6/16:2/16:3/16:1/16。该结果表明,3株突变体的叶形变异由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γ-5的无棉酚腺体基因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且γ-5的叶形基因与棉酚腺体基因为独立遗传。通过对γ-5自交后代各种变异株的SSR标记研究表明,BNL3649、BNL2440度BNL1414为候选标记。为进一步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奠定了基础。
梁耀懋 , 黎坤爱 , 陆岗 , 农保选 , 李丹婷 , 赵艳红
2006(4):382-386.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02 CSTR:
摘要:用无育性恢复力的意大利粳稻巴利拉,与具有广亲和性的我国改良籼稻广中接杂交,创新出偏粳型广谱性强恢复系种质GR38。与亲本度现有4类恢复基因型仅能恢复部分不育细胞质的情况不同,GR38对几乎所有主要不育细胞质均具强恢复力。SSR标记分析发现,GR38的一个恢复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长臂中部,与已报道的恢复基因位点均有所不同,推测GR38至少携带一个新恢复基因。GR38具有很强的产量配合力,与许多不育系配制的籼粳杂交稻组合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和产量潜力,可以直接用于生产。GR38的育成,将地理远缘的粳稻基因导入到恢复系中,创造了地理远缘粳稻/广亲和籼稻的杂交选育途径,打破了常用的籼恢/籼恢单一途径,以度恢复基因源局限于IR24度其衍生系的状况,拓宽了恢复基因源和遗传基础.有助于杂交稻育种的新突破。
2006(4):387-392.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03 CSTR:
摘要:为了揭示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内遗传异质性和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采用A-PAGE方法,对72份来自不同生态区的地方品种进行醇溶蛋白构成分析。结果发现,全部供试地方品种共观察到101条迁移率不同的务带,构成229种醇溶蛋白构型,每个品种醇溶蛋白条带数目为14—24。63份(87.5%)地方品种在品种内具有2种以上醇溶蛋白变异类型,其中,变异类型最多的品种二红皮小麦(ZM004659)30个子粒中有14种之多,多数品种具有2—3种变异类型。品种内醇溶蛋白构型一致的品种共有9个,占12.5%。这表明供试的大多数小麦地方品种内个体间在醇溶蛋白构成上具有遗传异质性。聚类分析表明,相同生态区的地方品种没有整齐地聚为一类。
2006(4):393-397.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04 CSTR:
摘要:高州野生稻各采样点的生殖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对141份野生稻的花粉育性、裂药指数、胚囊育性和结实率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花粉育性、裂药指数和胚囊育性决定了结实率变异的61.17%,其中裂药指数对结实率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6495;花粉育性和胚囊育性对结实率的直接作用较小,通径系数分别为0.2356和0.2137,花粉育性通过裂药指数还有较大的间接通径系数(0.2960)。通过系统聚类,将高州普通野生稻分为4群,并时各群进行方差分析和邓肯氏多重比较,可归纳为:Ⅰ群的花粉育性、胚囊育性和裂药指数对结实率影响小;Ⅱ群主要由胚囊育性影响结实率;Ⅲ群主要由裂药指数影响结实率;Ⅳ群主要由花粉育性和裂药指数共同影响结实率。
2006(4):398-403.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05 CSTR:
摘要:枣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植原体病害。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待鉴定抗枣疯病种质29份,采用在重病大树上高接待鉴定种质的高强度筛选方法,经过8年多的筛选和验证,从中筛选出4份抗性强且稳定的高抗单系,即骏枣单系、南京木枣单系、称砣枣单系、清徐圆枣单系。将骏枣高抗单系用于高接改造病树,已连续5年正常生长结果,未再次感染枣疯病。这些抗病单系既可直接作为抗病品种进行栽培,也可用于染病植株和感病品种的高接改造。
司玉君 , 刘树兵 , 王洪刚 , 吴新儒 , 李文才 , 王玉海
2006(4):404-408.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06 CSTR:
摘要:在从抗白粉痛小麦砷间偃麦草异附加系Ⅱ-1—1与含杀3C配子染色体的农林26杂交井自交的后代中,通过人工接种鉴定,选出4个抗白粉病种质03012、04060、04112、04146。细胞学鉴定表明,4个种质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条。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多形成二价体。03012/烟农15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细胞中平均形成2个单价体,可能为异代换系。04060/烟农15、04112/烟农15和04146/烟农15的F1中均出现一定数量的单价体和多价体,可能为易位系。利用SSR标记鉴定表明,引物WMC327是含中间偃麦草抗白粉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特异标记;03012可能是一个2D染色体的异代换系。
2006(4):409-414.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07 CSTR:
摘要:利用禾谷镰刀菌单花滴注接种研究了245份大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结果表明,大麦赤霉病抗性除了抗初侵染外还存在抗扩展类型。比较了接种后7d、14d和21d的病小穗数和病小穗率以覆由不同期病小穗率获得的病程曲线面积等7个指标性状,并对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发现21d病小穗率指标在品种间具帔大的变幅、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率,21d病小穗数和病程曲线面积与病小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大麦品种抗扩展性表现不一,供试品种中以Suyin21、乌金一号、莆846193、盐97001、96AC20-30五个品种21d病小穗率最低,为高抗品种,占全部供试品种的2.04%。
2006(4):415-420.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08 CSTR:
摘要:对700多份烤烟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主要性状、抗病性和烟叶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烤烟种质资源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株型、叶形、叶耳、叶尖、茎叶角度和花序等特征上;主要性状差异表现在株高、打顸株高、叶数、节距、茎围、腰叶的长和宽等性状,其变幅分别为97.0—326.0cm、75.3~133.7cm、8.6—54片、2.6—10.1cm、6.3~13.8cm、41.6-99.0cm、16.6—47.8cm;脚叶、腰叶和项叶的长宽比变幅分别为1.3~3,7、1.5—4.9、1.6~5.8;移栽至现蕾的天数变幅为30-100d;各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在7.8%-30.3%之间。不同种质间烟叶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在16.4%-69.2%之间。在702份种质中,抗病、中抗、感病和中感病的种质分别占18.2%、36.0%、6.6%、39.0%,可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供育种选择利用。
安永平 , 强爱玲 , 张媛媛 , 张文银 , 曹桂兰 , 韩龙植
2006(4):421-426.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09 CSTR:
摘要:用聚乙二醇(PEG)-6000作为渗透剂模拟干旱胁迫,探讨在4种不同浓度的渗透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特性,并确立间接评价水稻苗期抗旱性的萌发期鉴定指标。结果表明,高浓度渗透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低浓度,萌发率的干旱胁迫反应指数随渗透液浓度的降低和萌发进程而增加。在不同浓度的渗透胁迫处理中,20%浓度下萌发6d后的萌发率表现较大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以及较均衡的品种频率分布,较好地反映了水稻种质对渗透胁迫的不同反应,认为20%/6d条件较适合作为萌发率鉴定的渗透液模拟干旱胁迫;经反复干旱后的幼苗存活率与萌发胁迫指数和20%胁迫浓度下萌发8d后芽鞘长的干旱胁迫反应指数(DRI)表现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认为萌发胁迫指数和芽鞘长的DRI可作为评价水稻苗期抗旱性的间接鉴定指标。
杨空松 , 陈小荣 , 傅军如 , 彭小松 , 朱昌兰 , 贺晓鹏 , 贺浩华
2006(4):427-433.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10 CSTR:
摘要:以东乡野生稻中东塘、东塘西侧2个居群和耐低磷品种大粒稻、低磷敏感品种新三百粒为材料,采用砂培法和土培法,鉴定营养胁迫下东乡野生稻的生物学特性。砂培试验表明,在低氮、低磷、低钾胁迫下,东塘、东塘西侧地上部干重、生物学产量降低;根冠比显著增大,其中低氮胁迫下表现尤为明显。土培试验表明,低氮胁迫下株高和分蘖动态变化与无肥基本一致;各胁迫下,大粒稻和新三百粒分蘖后期有分蘖数下降阶段,东塘和东塘西侧的分蘖数基本保持不变;低磷胁迫下,东塘叶重、根重、茎鞘重和东塘西侧剑叶长、叶重、茎重、总产量性状与全肥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其他性状与全肥处理无显著差异。低钾胁迫下,东塘除叶重、根重外其他11个性状与全肥处理无显著差异;东塘西侧除着粒密度、穗重外其他11个性状与全肥处理无显著差异。初步表明,东塘和东塘西侧2个居群无耐低氯特性,具有耐低磷、低钾特性,且不同居群时低磷、低钾的忍耐能力有一定差异。
摘要:
公强 , 王天宇 , 谭学林 , 石云素 , 宋燕春 , 黎裕
2006(4):437-441.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12 CSTR:
摘要:玉米开花相关性状与玉米的成熟期和产量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玉米CN165×单330(早熟种质)群体的130个F2:3家系开花相关性状在3个环境下进行分子鉴定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抽雄天数的10个QTL,分别位于第2、3、4、5、7、8染色体上,在第8染色体上同一区域在3种环境下都检测到了QTL;检测到控制散粉天数的10个QTL,分别位于第1、2、3、5、7、8染色体上,在第8染色体上同一区域在2种环境下都检测到了QTL;检测到控制吐丝天数的4个QTL,分别位于第4、5、8染色体上,在第8染色体不同环境下都检测到了2个QTL;仅仅在一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ASI的2个QTL,分别位于第6、9染色体上。这些QTL的基因效应以部分显性和超显性为主。研究表明,第8染色体上ph i060-um c2401区域(8.03~8.04)是一个研究开花相关性状的重要基因组区段,涉及到的标记可以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重要候选标记。
2006(4):442-444,454.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13 CSTR:
摘要:以23个茎瘤芥地方品种为试材估算了15个性状遗传力、遗传进度及遗传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各性状遗传力从大到小顺序为营养生长期、瘤茎膨大期、茎/叶、菜皮百分率、瘤茎产量、叶宽、瘤茎横径、出苗至瘤茎膨大始期、株鲜重、瘤茎纵径、叶长、菜形指数、开展度、瘤茎空心率、株高。瘤茎空心率、茎/叶、菜皮百分率和瘤茎产量的遗传变异较大,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在5%的选择率下,可获得较大的遗传进展。综合试验结果认为,瘤茎膨大期、营养生长期、茎/叶宜在早代进行一次性单株选择,菜皮百分率、瘤茎产量、叶宽等性状可适当加强早代选择。
徐良年 , 邓祖湖 , 陈如凯 , 张木清 , 张华 , 张熙 , 郑晓平
2006(4):445-449.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14 CSTR:
摘要:为探讨CL系列甘蔗品种作杂交亲本的遗传特点,采用3×3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遗传设计,估算了7个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方差、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结果表明:锤度的遗传主要受母本加性基因效应控制,株高的遗传主要受父母本加性基因控制,而锤重的遗传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效应所制约;CL83-1163作为母本,糖分配合力高,且能把高糖特性传递给后代,CL88-4730为父本,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大,其杂交后代表现高产高糖;根据配合力总效应(TCA),综合表现好的组合有CL83-1364×CL88-4730、CL83-1900×CL84-3152、CL83-1163×CL88-4730,可用于今后的甘蔗有性育种计划。
2006(4):450-454.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15 CSTR:
摘要:通过对山东省205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茎节数的形态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96;花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63。总体上是数量性状形态多样性指数大于质量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36.49%,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13,24%;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205份材料聚为3类,其中第1类149份材料,品种生育日数较短,株高低,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均少于其他2类。第2类54份材料,品种生育日数稍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株高较高,百粒重较小。第3类仅2份材料,分别来自第Ⅳ生态区和第Ⅴ生态区。这2个品种生育期较长,株高较高。百粒重较大。
高爱平 , 李建国 , 刘成明 , 王泽槐 , 陈业渊 , 邓穗生 , 朱敏
2006(4):455-458.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16 CSTR:
摘要:应用RAPD标记对6份无性系材料进行检验,20个引物对6份材料均扩增出完全相同的125条带,不具多态性,证明6份材料遗传基础高度相似。利用30个引物对光明和其他42份材料的基因组进行多态性分析,多态性位点为212个,占总数的80、83%,显示多态性较高。光明和其他荔枝品种间的相似系数均较高,与大丁香的相似系数(0.884)最高。在相似系数0.78水平上,可将供试材料分成4大类,这些类型与成熟期有一定相关,光明属于第3类。光明不具特征谱带,但可用少数引物组合将其和很多品种区别开,如利用AP09、AM16和AK17即可将光明从其他荔枝材料中鉴别出来。
刘长友 , 程须珍 , 王素华 , 王丽侠 , 孙蕾 , 梅丽 , 徐宁
2006(4):459-463.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17 CSTR:
摘要:分析中国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中5072份国内绿豆资源的地理分布,并对14个性状(6个质量性状和8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绿豆种质资源分布在约28个纬度、60个经度内,其中29~41°N×107~123°E范围内分布最多,占总材料数的75.99%。6个质量性状中荚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而8个数量性状中百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35~37°N×111~115°E、37~39°N×111~115°E、39~41°N×115~119°E、41~43°N×115~119°E几个小区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可初步推断中国绿豆资源遗传多样性中心在35~43°N×111~119°E范围内。
2006(4):464-467.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18 CSTR:
摘要:将大葱种子干燥成1.8%-10.5%的不同含水量后。在50℃、35℃、20℃和-18℃条件下密闭贮存16个月。通过对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种子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不断升高,但在20℃和-18℃的差异不明显。在50℃下含水量为1.8%~6.6%的种子。5种脂肪酸含量明显大于含水量为7.4%-10.5%的种子。
2006(4):474-476.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21 CSTR:
摘要:从河北351×莆薯76-16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甘薯种质C180,具高抗蔓割病兼抗甘薯瘟Ⅰ型菌系、品质优良、抗病基因遗传力高、配合力好等特点,是抗病育种上已成功利用的核心亲本。福建省利用C180亲本材料直接或间接育成20多个甘薯新品系,其中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品种8个。这些衍生品种主要用于我国南方薯区,多数分布在福建,推广面积较大的有金山57、福薯3282和泉薯723等品种。
2006(4):477-483.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22 CSTR:
摘要:在长期进化中,植物形成了抵御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染的精细防御系统。在病毒侵染、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其编码的一些蛋白,如外壳蛋白、运动蛋白、复制酶类等能够与植物基因编码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体外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有利工具,不但可以用于研究已知蛋白质的互作,还可以发现新蛋白,揭示特定蛋白互作网络与作用机制,在植物蛋白与病毒蛋白互作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利用。本文主要综述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植物与病毒蛋白相互作用的国内外进展。
2006(4):484-487.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23 CSTR:
摘要:特异种质是西瓜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一些符合特殊育种目标和重要研究价值的特异性状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国内对无极、短蔓、板叶、雄性不育和叶片后绿特异西瓜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进展。
2006(4):488-493.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24 CSTR:
摘要:植物种子油含有多种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种子贮藏化舍物。种子油既是人类的食品,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代谢物组学的发展加深了对种子油生物合成途径的全景式认识,应用基因工程改良种子油品质和价值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本文分析了种子油及脂肪酸合成调控机制的复杂性,论述了转基因提高种子油及高营养品质脂肪酸含量和培育能大量合成积累工业用脂肪酸的油料作物的技术策略、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
2006(4):494-498. 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4.025 CSTR:
摘要:本文简要地阐释了化感作用的含义、基本特征以及作用机制,并结合生物多样性理论,综述了化感作用研究中化感物种的多样性、化感物质的多样性及其释放途径的多样性,具体讨论了化感作用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中的种群生态、协同进化、土壤生境、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入侵等方面的可能影响。文中提出了化感作用的利用、管理应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统一的看法,并指出对化感作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机制进行本质的探索,特别是对植物化感作用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与探讨,可为保护生物学和系统生态学提供理论基础,这也是今后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摘要: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成立20周年学术论坛暨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06年11月16—17日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召开。会议开幕式由王述民副理事长主持,名誉理事长董玉琛院士致开幕词,刘旭理事长做了“团结协作,再接再励,为普及和提高作物种质资源科学技术而奋斗”的主题报告,遗传资源分会挂靠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所长致欢迎词。
摘要:~~《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年第7卷总目次~~
摘要:亲爱的同志们:您们好!这是本刊2006年的最后一期,我们由衷地感谢你们3年多来对本刊的关心、支持和热忱帮助,谢谢您们13年来,《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由创办到励精图治和发展,现已成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和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的收录期刊。受到业内专家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其学术影响已遍布祖国四面八方。据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2005年度统计,《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的影响因子已达到0.872;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2005)统计,影响因子为0.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