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5.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01
摘要: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水稻育种的宝贵资源.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高州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生殖特性、有利基因发掘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练子贤 , 史磊刚 , 卢永根 , 傅雪琳 , 赵杏娟 , 李金泉 , 刘向东
2008(1):6-10.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02
摘要:以粳稻台中65为母本,高州普通野生稻141个编号材料为父本,成功组配72个粳野杂种F1,分别对杂种F1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粳野杂种F1平均结实率为68.30%,变化范围为30.29%~94.05%,大部分在50%~80%之间;花粉平均育性为76.49%,最低为33.23%,最高为95.72%,大部分都高于70%,表现正常.花粉败育类型包括染败、典败、圆败和大小花粉粒;花药的平均裂药指数为3.87,接近正常.粳野杂种F1花粉发育过程与栽培稻基本一致,可分为8个时期,包括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期、小孢子晚期、二胞花粉早期、二胞花粉晚期和成熟花粉期.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可能具有决定杂种F1花粉育性的不同基因,包括花粉不育中性基因等.
黄大辉 , 岑贞陆 , 刘驰 , 贺文爱 , 陈英之 , 马增凤 , 杨朗 , 韦绍丽 , 刘亚利 , 黄思良 , 杨新庆 , 李容柏
2008(1):11-14.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03
摘要:对1655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31份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进行了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简称细条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普通野生稻中有57份抗病材料,其中3级抗性有31份,占总数的1.87%;5级中抗有26份,占总数1.57%.在药用野生稻资源中,有15份抗病材料,占总数的48.4%.选取了8份普通野生稻抗性资源(分别命名为DP1、DP3、DP5、DP9、DP15、DP16、DP17和DP20)与9311杂交,再自交或与9311回交后,分别获得BC1、F1和F2后代.在接种鉴定中发现这些抗性资源的BC1或F1所有植株均对细条病表现感病,说明这8份材料的抗性属于隐性遗传.在DP3与9311杂交的F2群体中,抗感植株的分离比符合1∶ 15的比例,说明DP3的抗性由2对隐性重叠作用基因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野生稻中可以获得一批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细条病抗性资源,其中药用野生稻资源中抗性材料所占的比例较大.
2008(1):15-19.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04
摘要:使用全自动基因分析仪(ABI-3700 DNA Analyzer),用35对SSR荧光标记引物对来自61个国家的2625份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35对引物在2625份大麦种质资源中共检测到2063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为30~79个,平均为58.94;多样性指数为1.60~3.66,平均为2.80;(2)在大麦的7条染色体中,每条染色体的等位变异数不等,染色体等位变异数从多到少排序为5、7、2、6、3、4、1,遗传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2、6、7、3、5、4、1,综合这两项指标,第2、7条染色体遗传多样性较高,第1条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3)约旦、伊朗、叙利亚和利比亚等国家大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2.58、2.53、2.50和2.38;而埃塞俄比亚、叙利亚、伊朗和约旦等国家的大麦资源则具有较多的等位变异,分别为29.03、25.57、25.11和24.60,综合分析,约旦、伊朗、叙利亚和土耳其大麦遗传多样性较高.
2008(1):20-24.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05
摘要:以中国春(Chinese Spring-Synthetic 6x)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测定旗叶光合速率在各生育时期的变化,研究外源染色体对光合作用的效应;通过观测产量性状,分析外源染色体对小麦产量性状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从孕穗到灌浆期,5A、5B代换系叶片的光合速率显著高于中国春,说明来自Synthetic 6x的5A、5B染色体上可能携有改良光合特征的相关有利基因;5A、5B代换系的每穗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说明来自Synthetic 6x的5A、5B染色体上可能携有改良每穗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有关的有利基因,研究结果可以为小麦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刘昌文 , 郭桂珍 , 杨春刚 , 曹桂兰 , 张俊国 , 张三元 , 韩龙植
2008(1):25-31.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06
摘要:利用来源于8个国家和中国7个省份的399份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冷水胁迫下不同国家或省份间粳稻品种耐冷性状的表型差异和不同国家或省份间粳稻品种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冷水胁迫下纬度相对较高的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粳稻品种的日生长速度、株高、穗长和结实率的表型值及其冷水反应指数(CRI)较大,表现较强的耐冷性;朝鲜和日本粳稻品种的结实率相对较高,表现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云南粳稻品种的结实率表型值及其CRI最大,表现最强的孕穗期耐冷性.日生长速度、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CRI平均值均小于100%,而抽穗天数和分蘖数CRI的平均值大于100%.其中,结实率和日生长速度对冷水的反应最敏感.自然条件与冷水胁迫下,对各国家或各省份粳稻品种的聚类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与自然条件下相比较,冷水胁迫下粳稻品种的聚类结果与这些品种的地理来源更密切相关.
吴其褒 , 胡国成 , 柯登寿 , 栾维江 , 杨巍 , 孙宗修 , 陈惠哲
2008(1):32-35.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07
摘要:采用在沿海滩涂用海水灌溉的方法,对从俄罗斯引进的104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苗期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随着海水灌溉时间延长,土壤电导率和盐度逐渐增加,水稻受盐害的程度加剧,不同材料之间差异明显.敏感对照日本晴在海水灌溉第9天全部死亡.根据国际水稻所水稻耐盐性9级分级方法进行苗期耐盐性评价,从俄罗斯资源中筛选出1级耐盐材料2份, 3级耐盐材料14份,两次重复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耐盐性受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有必要对引进的资源进行重新筛选和评价.
2008(1):36-40.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08
摘要:选用子粒锌、铁含量有显著差异的7个玉米自交系,按NCⅡ7×7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21个杂交组合进行玉米子粒锌和铁含量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7个亲本中,锌含量最高的是亲本178(22.00mg/kg),铁含量最高的是亲本鲁原92(28.29mg/kg);21个杂交组合中,锌含量最高的是丹340×178(20.50mg/kg),铁含量最高的是鲁原92×178(29.95mg/kg).自交系178和鲁原92子粒锌和铁含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显著高于其他自交系,是比较理想的富集锌和铁的亲本.遗传参数分析表明,子粒锌、铁元素含量以非加性方差为主.2005年和2006年7个自交系锌和铁含量的变异分析表明,不同自交系子粒锌、铁含量在年度间的稳定性不同,其中自交系丹340子粒锌、铁含量较高并稳定性好.
2008(1):41-45.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09
摘要:
2008(1):51-54.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11
摘要:本文对7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种质V9128-1、V9128-3、V9129-1、V3、V4、V5、V12的抗条锈性进行遗传研究.用小麦条锈菌对供试材料苗期接种鉴定表明, 7个易位系的抗病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据基因推导原理和系谱分析,可初步推测这7个易位系所包含的抗条锈基因不尽相同.进而对两个抗病谱较宽的易位系的抗条锈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9128-1对条锈菌CY30的抗条锈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3对条锈菌CY31的抗条锈基因由一显一隐2对基因控制.揭示了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条锈性为寡基因控制,为尽快利用这些宝贵抗病基因,培育小麦抗锈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8(1):55-61.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12
摘要:通过对抗蚜的河农16和感蚜品系Tx623B、Tx622B、Tx3197B、千三、晋五及杂交种的物理特性、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基因型高粱理化特性与抗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粱抗蚜品系叶片表面较感蚜品系的细胞排列整齐、致密、表皮细胞直径较感蚜品系小、叶片薄、叶片表面光滑、叶片颜色浅.感虫后各品系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有升高,与蚜虫的诱导存在相关性,但不同品系感蚜前后均不存在趋势性变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感虫前在抗虫的河农16及杂交种中具有高水平表达,并与其他感蚜品系存在显著差异;蚜虫侵害诱导后PAL酶活性均有上升,但抗蚜品系中表现稳定,酶活性变化幅度与叶片损伤程度存在相关性,PAL酶活性与高粱的抗蚜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感虫前后氨基酸含量及其变化与高粱品系抗蚜性间无相关性;在感蚜虫前,抗蚜品系及其杂交种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感蚜品系,接虫后感蚜品系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显著.
朱学海 , 宋燕春 , 赵治海 , 石云素 , 刘颖慧 , 黎裕 , 王天宇
2008(1):62-67.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13
摘要:采用PEG-6000、甘露醇2种渗透剂7种渗透势模拟水分胁迫,以谷子芽期发芽率、芽长、根长的相对值作为鉴定评价指标,研究谷子芽期耐旱性鉴定的水分胁迫条件.结果表明在胁迫强度较弱时,40%谷子品种萌发、80%谷子品种胚芽、胚根的生长表现促进作用;在胁迫强度较强时,表现出抑制作用.在PEG-6000、甘露醇胁迫下,萌发耐旱指数与种子千粒重呈负相关,与相对发芽势主要表现为中度正相关,与相对根/芽比主要表现为负相关(PEG-6000胁迫),与相对芽长、相对根长相关系数很小;相对芽长与相对根长的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度正相关.种子萌发耐旱指数与相对根长两个指标宜作为谷子芽期耐旱性鉴定指标,-0.75MPa PEG-6000、-1.00MPa甘露醇处理可以作为谷子芽期耐旱性鉴定的水分胁迫条件.
2008(1):68-72.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14
摘要:大豆种子蛋白的11S/7S比值与大豆蛋白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密切相关.本实验以205份微核心种质和248份育成品种为材料,利用SDS-PAGE电泳分离11S球蛋白和7S伴球蛋白的各亚基,通过Gel-pro analysis 4.5软件计算11S和7S的相对含量以及11S/7S比值.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l1S和7S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32,p<0.01),微核心种质和育成品种11S/7S比值范围分别为0.55~4.95和0.74~2.61,平均值均为1.56,变异系数分别为0.24%和0.19%.在参试材料中,没有检测到蛋白亚基缺失的材料,但在微核心种质与育成品种中筛选出β和A3亚基含量低的材料,其中,β低含量材料所占比例分别为9.3%和16.5%,A3低含量率分别为1.5%和0,说明微核心种质的11S/7S比值变异大于育成品种.通过比较发现,微核心种质中的南方大豆在所有参试大豆中11S/7S平均值最高,黄淮夏大豆在所有参试大豆中11S/7S平均值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微核心种质比育成品种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鉴定优异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
黄新芳 , 柯卫东 , 李峰 , 叶元英 , 李双梅 , 刘玉平 , 彭静 , 刘义满 , 傅新发 , 黄来春
2008(1):73-78.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15
摘要:多子芋3个品种群在水旱生态环境中的栽培比较试验表明(1)多子芋在旱生环境中的单株母芋质量、单株子芋质量、单株孙芋质量、单株子芋孙芋总质量、单个子芋平均质量、单个孙芋平均质量、单个子芋孙芋平均质量都显著地高于在水生环境中的相应值,而单株子芋数量、单株孙芋数量、单株子芋孙芋总数量、单个曾孙芋平均质量差异不显著,仅单株曾孙芋质量和单株曾孙芋数量表现为水生环境极显著地高于旱生环境.因此,多子芋以旱栽为宜.(2)在品种群间,单株球茎质量和单株球茎数量在旱生环境中的差异较小,而在水生环境中的差异较大.红紫柄品种群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性最强,绿柄品种群的适应性最弱.无论是在水生环境还是在旱生环境,品种群间同级别单个球茎质量的差异都不显著.(3)品种群间单株球茎质量、单株球茎数量、品种群内单个球茎质量的变异系数在水旱生态环境中,一般都表现为曾孙芋>孙芋>子芋,水生环境>旱生环境,单株球茎质量>单株球茎数量.
2008(1):79-83.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16
摘要:对153份青海蚕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 青海蚕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8033,其中青海地方蚕豆品种多样性最丰富,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8288.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6个主成分代表了蚕豆形态多样性的87.89%.基于形态性状,把153份蚕豆种质聚类并划分为3大组群.第Ⅰ组群,初花天数较长,植株中等,子粒中等,单株荚数和粒数多,单株产量较高;第Ⅱ组群,初花天数较短,株高较矮,子粒小,单株荚数和粒数较多,单株产量低;第Ⅲ组群,初花天数较短,株体较高,单株荚数和粒数少,但子粒较大,单株产量较高.
朱晋云 , 许玉娟 , 杨丽萍 , 亢秀丽 , 孙毅 , 杜建忠
2008(1):84-89.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17
摘要:通过对晋麦47、鲁麦14、晋阳345、晋麦31等4个小麦品种的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MS基本培养基中加入Kao′s有机化合物和T维生素后,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提高31.4%~42.4%,植株再生能力提高50%~80%.对幼胚愈伤组织进行低温预处理和在农杆菌转化时添加AS处理后,经PPT筛选获得大量正常再生植物,PCR及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其中28株再生植株呈阳性,这些植株明显提高了对basta的抗性.
2008(1):90-95.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18
摘要:通过对作物种质资源的价值评估与核算的维度与要素的分析,提出了作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与核算理论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作物种质资源的实物量核算、价值量核算和质量指数核算、个体核算和总体核算、数量向量核算、质量向量核算在内的多维度作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核算体系.作物种质资源的数量向量核算,首先建立种质资源的账户,以反映资源的增减量,通过作物种质资源的现行市场或既往市场价格构成因素,采取对比法、成本法和收益还原法等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价值核算;作物种质资源的质量向量的核算评估,包括质量因子核算以及遗传多样性的评估,具体采用DTOPSIS法进行多效应作物种质资源基准价值核算,运用统计学的方差分析方法和分子水平上遗传多样性相关参数的度量,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
2008(1):96-100.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19
摘要:用IR36与广解9号杂交,经抗多种病虫害定向选择,育成早籼新品种湘早籼3号及姊妹系HA79317-4,表现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白背飞虱、褐飞虱,米质优,在长江流域用作早籼育种的多抗性骨干亲本.至2003年,这两个新种质在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等省衍生出水稻新品种27个.湘早籼3号和HA79317-4的多抗性遗传力强,在衍生品种中,抗病虫品种23个,占85.2%,其中抗两种以上病虫害的多抗性品种19个,占82.6%.衍生的多抗性新品种推广应用588.06万hm2,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008(1):101-104.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20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抗病大麦种质资源,对本所多年来征集的921份国内外大麦品种资源进行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田间表现高抗品种有181个,占总数19.65%,抗病品种163个,占总数17.70%;表现感病品种有447个,占总数的48.53%,高感品种130个,占总数14.12%.通过品种的全生育期、株高、穗长、穗实粒数、结实率、穗粒重和千粒重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181个高抗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均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本文还对抗病种质木石港3号、植3和S-096等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2008(1):105-109.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21
摘要:选取9对SSR引物对8个山葡萄及山欧杂种葡萄品种进行扩增,估算了扩增片段长度,结果表明,利用这9对SSR引物可以把8个山葡萄及山欧杂种葡萄品种区分.8个山葡萄及山欧杂种葡萄品种的等位基因数(Na)平均为2.8889,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2.2162,Shannon多样性指数(I)平均为0.8669,期望杂合度(Nei)平均为0.5217.9对引物中,UDV-067提供的信息量最大,引物VMC7b1最小.
2008(1):110-114.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22
摘要:番茄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是番茄新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收集的315份番茄的生物学性状、品质、抗逆性和抗病性进行鉴定评价,其中鉴定出23份综合性状优良、品质佳的种质,16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的番茄材料,13份综合抗病性和抗逆性比较高的材料,为选育优质、抗病、耐热的番茄新品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1):115-118.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23
摘要:SGT1是多种植物抗病基因介导的抗病信号途径的必要组件.SGT1基因的突变或沉默会导致多种植物R基因介导抗病性的丧失.另外,SGT1还参与调控植物的非宿主抗性(non-host resistance).SGT1主要作为分子伴侣或调控泛素化对植物抗病反应进行调控.本文综述了SGT1蛋白结构、SGT1在不同植物抗病反应中的重要性与作用机制,并对SGT1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潜力进行讨论.
2008(1):119-124.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24
摘要: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根据其对水稻品种的危害,可分为生物型1、2、3、4等类型.它对亚洲各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实践证明,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和分布、生物类型,着重介绍抗稻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和利用现状,并对今后开展抗稻褐飞虱基因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高武军 , JI Yan-ke , 姬艳克 , 肖理会 , 洪达 , 邓传良 , 卢龙斗
2008(1):125-129. 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25
摘要:雌雄异株植物是植物性别决定机制及演化的重要研究材料,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分离性别决定的相关基因是揭示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的关键问题之一.近10年来已经分离到了多个性染色体连锁的基因DD44X/Y、SlX/Y3、SlX/Y4、MROS3、SLZPT2-1、SLZPT4-1.尽管这些基因都存在于性染色体上,但是对其功能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并不是性别决定的关键基因,而是性别决定控制系统中的成员之一.另外MADS-box基因也和性别特征器官的建成有关.本文对这些基因的结构及在性别决定中的功能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对可能的新的研究方向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