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帮太 , 吕香玲 , 席章营 , 史利玉 , 谢传晓 , 李新海 , 张世煌
2010, 11(10):497-50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01
摘要:由甘蔗花叶病毒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是我国黄淮海地区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开发抗矮花叶病基因分子标记是开展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基础。本文基于玉米6.00-6.01区域的“一致性抗甘蔗花叶病毒QTL区间”寻找抗病基因的功能保守域,依据序列多态性开发出抗病分子标记InDel-130和InDel-110,在已知抗性的102份玉米自交系中进行验证。通过分析标记抗病带型和感病带型中的抗病和感病自交系数目,卡平方测验表明标记InDel-130在供试自交系中与抗病性的表现独立无关,而标记InDel-110与甘蔗花叶病毒抗性高度相关,为共显性标记,可用于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种质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2010, 11(10):504-51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02
摘要:为探讨冬枣优良单株选择的遗传基础,本研究收集了河北、山东冬枣优良单株及对照冬枣共52株,以金丝小枣和尖枣做类外对照进行AFLP分子标记研究。实验选用16对M/E引物组合,共扩增出565条带,基于SM相似系数,利用UPGMA法对多态性谱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冬枣优良单株群体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但这种差异小于冬枣与金丝小枣和尖枣间的遗传距离,因此在聚类图中将冬枣、金丝小枣和尖枣分为3类;冬枣优良单株群体在聚类图中分成若干组,其中河北黄骅原始冬枣林古树和源于原始冬枣林的黄骅采穗圃冬枣优良单株,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山东滨州各县的冬枣优良单株和沾化冬枣古树遗传距离较近,但存在个别变异较大的单株。上述结果证实冬枣是一个存在变异的群体,包含不同类型的品系,不同来源的冬枣优良单株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说明冬枣优良单株的优良性状不完全是立地条件和栽培技术引起的环境饰变,这一研究结果为冬枣的遗传改良和品种内选优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丽鸳 , 姜燕华 , 段云裳 , 成 浩 , 周 健 , 曾建明
2010, 11(10):511-51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03
摘要:为了在茶树中开发EST-SSRs功能性标记,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NCBI网上公开的3288条茶树(Camellia sinensis) ESTs序列进行EST-SSRs特征分析。剔除冗余序列,得到非冗余序列2083条。在非冗余序列中发现含不同重复基元SSRs的EST序列有385条,共486个EST-SSRs,平均相隔2.10 kb出现一个SSR。在2-6 bp的重复基元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的SSRs出现频率最高(51.97%),其次是三核苷酸(19.55%)。对所有的重复基元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所占比例最高的是AG/CT(47.74%),其次分别是AT/TA(4.73%)和AAG/CTT(4.73%)。利用Prime 5 软件,设计了206对EST-SSRs引物,随机选用72对引物进行SSR扩增,发现31对引物可以扩增出条带,其中29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93.5%。这些EST-SSRs将有助于茶树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
2010, 11(10):517-52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04
摘要:利用小麦SRAP标记对22个河南省小麦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0对引物组合扩增获得169个条带,其中70个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条带百分率为41.42%,每对引物平均产生7个多态性条带。22个供试材料的带型按照条带的有,无分别记录为1,0后,采用Nei 72方法计算不同品种的遗传距离,利用NTSYS软件进行非加权成组法(UPGMA)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SRAP标记技术能较真实地反映小麦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可以用于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2010, 11(10):522-52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05
摘要: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236份新疆小麦地方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lu-1位点共有19种等位基因,其中Glu-A1位点3种,Glu-B1位点7种,Glu-D1位点9种;亚基null、7+8、2+12在各自的位点上出现频率最高,分别达到91.95%、85.17%、80.93%;亚基组成类型共有21种,主要为null/7+8/2+12,频率达70.34%;同时筛选出33份含有1、2*、13+16、14+15、5+10、1.5+10、17+18等优质亚基的材料,可作为优质基因源。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其中的65份地方品种进行醇溶蛋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电泳出现64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构成65种组合,其中ω区出现的谱带最多,达17条,其次是β和γ区各16条,α区出现的谱带数最少,为15条。从每条谱带在65份材料中出现的频率看,总的变异范围为1.54%~93.85%;α、β、γ和ω四个分区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498、0.386、0.523和0.348。这表明新疆麦区小麦地方品种贮藏蛋白位点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010, 11(10):529-53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06
摘要:对侧耳属(Pleurotus)14个种的14个菌株,亚侧耳属(Hohenbuehelia)1个种和离褶伞属(Lyophyllum)1个种的DNA拓扑异构酶II(EC 5.99.1.3)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分析。以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us)、新型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和玉米黑粉菌(Puccinia polysora)等担子菌为外群,采用最大距离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侧耳属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作为外群的三个物种独立于所有供试材料;侧耳属菌株作为一大类与供试的离褶伞属和亚侧耳属分开。侧耳属14个种又可细分成六支:可能为侧耳属起源最早的P. flabellatus、P. salmoneostramineus和P. djamor组成一组;P. tuberregium和P. pulmonarius均自成一组;P. abalonus和P. cystidiosus均产生束梗孢,聚为同组;P. eryngii var. eryngii、P. eryngii var. ferulae和P. nebrodensis为一组;另一组由P. ostreatus、P. columbinus、P. cornucopiae和P. citrinopileatus组成。按照侧耳属物种菌丝类型的不同,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该属14个种进行系群划分,单、二系菌丝分属于各个不同的分支中,说明单、二系菌丝均为多系起源,与用28S rDNA序列进行系统分析的结果一致。
2010, 11(10):535-53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07
摘要:用RAPD标记对来自不同产地的24份金莲花种质从分子水平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为综合评价我国金莲花资源现状及植物资源的合理保护提供参考。结果显示,30条RAPD引物共扩增获得194条清晰可辨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8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55.67%,金莲花总多样性指数为0.1460,居群内遗传多样性为0.0591,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0.2248;通过UPGMA进行聚类分析,将24份金莲花种质划分为3个大类,根据总遗传多样性和居群内遗传多样性计算不同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6902,基因流估计平均值为0.2244。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金莲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偏低,应该尽快采取相应措施,对不同金莲花资源进行合理保护。
金铭路 , 杨春刚 , 余腾琼 , 郭桂珍 , 汤翠凤 , 张俊国 , 阿新祥 , 曹桂兰 , 徐福荣 , 刘宪虎 , 戴陆园 , 张三元 , 韩龙植
2010, 11(10):540-54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08
摘要:以204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发芽期、芽期、幼苗期、孕穗期等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时期耐冷性在籼粳亚种间、各种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粳稻种质的耐冷性明显强于籼稻种质,但籼稻种质中也存在耐冷性较强的种质。高阳淀稻大红芒、肥东塘稻、木樨球、卫国、兴国、山酒谷、中花8号等粳稻种质和包选21号、红米三担白、寸谷糯、红谷等籼稻种质在水稻各生育时期均表现较强的耐冷性,在水稻耐冷性育种及耐冷基因发掘研究中应加以利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水稻结实率与低温下发芽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死苗率呈显著负相关,即低温下发芽期耐冷性和芽期耐冷性强的水稻种质一般表现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认为低温下发芽率和芽期低温处理后的死苗率可以作为孕穗期耐冷性早期鉴定的间接指标。
史冀伟 , 高爱农 , 刘津刚 , 李立会 , 杨欣明 , 李秀全
2010, 11(10):547-55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09
摘要:小麦族(Triticeae)植物的野外调查、收集通常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为了探讨小麦族植物在野外调查、收集的科学取样策略,本项研究以小麦族具有自花授粉习性的3个中间鹅观草(Roegneria sinica. var. media Keng)居群、每个居群30个单株为材料,对11个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居群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91,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于居群内(91.76%),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8.24%)相对较小;不同取样梯度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随单株取样数目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但当取样数目达到18株时,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值。上述结果说明,对于小麦族自花授粉植物野外调查、收集时,应以居群为单位,而且每一居群至少应调查、收集18个单株,才能代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取样策略的建立,对于指导野外调查、收集具有现实意义。
2010, 11(10):553-55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10
摘要:为明确水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以不同遗传背景下籼稻的10个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为亲本,按照NCII设计配制两套双列杂交组合,对水稻12个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性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片功能叶叶长与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等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功能叶夹角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但不同遗传背景对夹角性状与9个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则存在明显差异,在第一套组合中,其相关系数均为负值,且相关均不显著;而第二套组合则相反。8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与平均穗长、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穗长与穗着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遗传背景对产量组成上有较大影响,在第一套组合中单株产量主要由结实率、单株穗数以及穗实粒数等性状决定,而在第二套中则主要由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决定。在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中,功能叶叶长、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与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等3个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2个水稻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产量构成因素均主要受叶面积和叶夹角影响,两种不同遗传背景中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9.8%和84.0%。
2010, 11(10):560-56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11
摘要:以50份河北省大豆地方品种为材料,通过两年对12个农艺性状鉴定和30个SSR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平均多样性指数PIC为0.83,数量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0.15%,30个SSR位点平均等位变异数5.03,平均多样性指数PIC为0.61,参试材料遗传距离平均0.869。利用Bayesian模型将参试材料分为4组。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或不同熟期类型间没有显著相关。
2010, 11(10):566-57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12
摘要: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860份玉米材料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和评价,旨在为进一步开展玉米纹枯病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在鉴定的860份玉米材料中,没有发现免疫的材料,高抗、抗、中抗、感和高感的比例分别为3.49%、28.60%、26.16%、10.35%和31.40%;在农家种、群体种和杂交种(组合)等杂合体中,抗病材料所占比例较大,而自交系等纯合体中,感病材料所占比例较大,表明玉米杂合体种质资源材料中可能蕴藏着不同的抗纹枯病基因,特别是广西农家种中可能存在对纹枯病具有稳定抗性的材料,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2010, 11(10):572-57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13
摘要:应用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及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国内外12份红三叶材料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比根长、最长根长、可溶性糖、地下生物量、游离脯氨酸、相对持水量、叶绿素持有率和丙二醛8个指标是评价红三叶苗期抗旱性的重要指标;抗旱性综合评价得出材料的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CQ9> CQ7> CQ3> 瑞德(Red)> 多丽(Dory)> CQ2> CQ8> CQ6>巫溪> CQ5> CQ4> CQ1。
张国新 , 王省芬 , 马峙英 , 张桂寅 , 李喜焕 , 吴立强 , 迟吉娜 , 李志坤
2010, 11(10):578-58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14
摘要:本研究采用蛭石栽培和营养液浇灌的方法,确立棉花品种苗期耐低钾筛选指标,利用这些指标,评价我国88个抗枯、黄萎病棉花品种资源苗期耐低钾能力,并筛选钾素利用率高的优异种质。结果表明,株高、地上部干物重、地下部干物重、总干物重、钾利用率、叶绿素含量在不同钾浓度处理和不同品种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作为棉花苗期耐低钾能力的评价指标,而叶面积在不同品种和不同钾浓度处理之间不存在差异。利用筛选出的指标对88个品种进行耐低钾评价,结果供试品种主要被分为耐低钾基因型、耐低钾中间类型和非耐低钾基因型三类,分别包括21个、58个和6个品种。
2010, 11(10):583-58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15
摘要:对山东黄瓜地方品种资源的瓜条形状、皮色、刺、瘤、刺色、棱沟、瓜长、把长、横径、单瓜重、把瓜比、果型指数等12个果实外观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山东黄瓜地方品种资源果实外观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58。华北型种质果实外观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高于华南型种质。根据生产上对果实外观性状的要求,对两种生态类型中优良种质资源进行了评价。从外观形态上中筛选出了各自的代表性种质,在两种生态类型中筛选了长瓜短把型种质和短重型种质,为资源的利用和品种的选育推广提供了信息。
2010, 11(10):589-59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16
摘要:为提高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利用效率,建立了我国绿豆(Vigna radiata)应用型核心样本。该样本既包括了资源库中具特异性状的种质和曾经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也包括了在育种中使用频繁的亲本及苗头品系等。农艺性状变异分析表明,该核心样本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是绿豆种质资源的代表性样本。聚类分析可将核心样本分为4大类,但类别内种质与其地理来源相关不明显。不同来源表型数据的分析发现,不同性状间的一致性存在差异。但产量相关性状的表现均与当前育种目标相接近,说明该核心样本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2010, 11(10):594-59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17
摘要:西双版纳黄瓜(Cucumis sativus L. var. xishuangbannanesis Qi et Yuan)是我国特有的黄瓜变种,老瓜果肉橙黄是区别于普通黄瓜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以不同类型版纳黄瓜为研究对象,分析果实成熟期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8份版纳黄瓜老瓜的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为106.58mg/kgDW,叶黄素0.48mg/kgDW,Vc4.96 mg/100g,可溶性糖1.97%,Ca173.21mg/kg,Fe1.28mg/kg,Mg121.89mg/kg,P339.67mg/kg,Zn1.47mg/kg。不同种质的β胡萝卜素含量差异较大,变异范围1.34~261.55mg/kgDW,变异系数67.68%。随着果实成熟期的延长,版纳黄瓜的β-胡萝卜素和α-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增高的趋势,而叶黄素含量明显下降。在果实成熟期未检测到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积累是版纳黄瓜果肉颜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2010, 11(10):599-60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18
摘要:阿根廷是南美洲第二大国家,是世界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国之一。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豆、玉米、小麦、水稻、向日葵、花生、棉花等。阿根廷作物种质资源统一由阿根廷国家农业技术研究院(INTA)进行管理,全国生物资源设有首席项目协调员, 统一管理和协调全国的生物资源收集、保存、评价鉴定、研究与交换等项目工作。下设动物资源协调员、植物资源协调员和微生物资源协调员。阿根廷有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长期库1个,中期库9个,收集品库8个。长期库设在INTA生物资源所,中期库和收集品库分别设在INTA所属的全国各地的研究所和试验站。保存有玉米、牧草、向日葵、花生、高粱等29040份作物种质资源。
2010, 11(10):602-60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19
摘要:用350 Gy剂量的Co60-γ射线照射水稻三系保持系813B种子,获得巨胚突变体,命名为巨胚813B(简称813geB)。用巨胚813B回交813A育成特种稻不育系-巨胚813A(简称813geA)。对巨胚813B及巨胚813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巨胚813A与813A的主要农艺性状、雄性不育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无明显差异。巨胚813B与813B具有相似的农艺性状,但绝对胚重由0.61mg提高到1.36mg,相对胚重由2.70%提高到6.96%。巨胚813B糙米的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813B高。其中蛋白质含量9.77%,比813B提高了8.80%;粗脂肪含量5.28%,比813B提高了87.23%;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有提高。利用巨胚恢复系与巨胚813A可组配成巨胚杂交稻。
2010, 11(10):607-61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20
摘要:由于关系到转基因植物的产业化前景,安全型转基因植物培育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在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中,绝大多数选择标记基因来源于细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存在潜在风险,因此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培育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综述了安全型转基因植物的培育途径,包括共转化系统、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转座子系统、同源重组系统、不依赖于组织培养的简易转化技术及再生相关基因利用等技术,探讨了各种途径的优缺点,以期推动安全型转基因植物培育和转基因植物产业化进程。
2010, 11(10):613-61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21
摘要:偏分离是指观察到的基因型比例偏离预期的孟德尔分离频率方式,无法用传统的遗传理论和方法加以分析。偏分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进化动力,并对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造成影响。本文针对偏分离的现象、偏分离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以及对QTL定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植物分离群体偏分离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2010, 11(10):618-62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22
摘要:烟草种质资源的繁种更新是烟草中期库保种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保持其在保存过程中的遗传完整性,本文从烟草的遗传特性出发,对繁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遗传漂变、遗传漂移以及混杂等诸多因素进行了讨论;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烟草种质资源长期研究所形成的繁种更新理论与技术,并就进一步研究提出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