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4(2):193-20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02 CSTR:
摘要:“云南及周边地区生物资源调查”项目是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现已通过国家验收。云南及周边地区是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作物的种类和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都十分丰富,并且孕育了丰富的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本文仅介绍云南及周边地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旨在为这些野生近缘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制定国家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
2013, 14(2):202-20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01 CSTR:
摘要:以14份海南黎族聚居区的山栏稻为研究材料、以原产于中国的69份亚洲栽培稻和120份普通野生稻为对照组, 分别对核中SSⅡ基因、ITS基因和Ehd1基因、叶绿体中ndhc-trnv 序列以及线粒体中cox3基因等5 段序列进行测序, 分析基因序列多样性和单倍型, 并揭示海南黎族聚居区山栏稻的起源地和驯化过程。结果表明, 黎族聚居区山栏稻的基因多样性低于亚洲栽培稻, 而亚洲栽培稻的基因多样性低于普通野生稻; 85%左右的山栏稻为偏粳型;山栏稻与广东和湖南的普通野生稻亲缘关系较近, 而与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较远,推测黎族的山栏稻可能起源于广东和湖南的普通野生稻。
2013, 14(2):208-21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02 CSTR:
摘要:倒伏是严重影响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系统阐述了小麦茎秆形态和结构特性、茎秆化学成分与抗倒伏关系以及抗倒性的遗传和分子标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株高,基部节间长度与抗倒性呈负相关;而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单位长度干重与抗倒性呈正相关。茎秆机械组织细胞层数、厚度,维管束数目、面积以及髓腔大小与抗倒性密切相关。茎秆中化学成分包括纤维素、木质素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硅、钾元素含量与抗倒性呈正相关。小麦抗倒性呈数量性状遗传特征,除受多对主基因控制外,可能还受微效修饰基因作用。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已将抗倒性以及与抗倒性相关的茎秆形态与生理性状进行了QTL定位。
2013, 14(2):214-22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03 CSTR: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胁迫已经成为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棉花种植区,在7月和8月棉花花铃高峰期经常出现周期性极端高温胁迫,导致蕾铃脱落,降低了产量。因此棉花耐热性种质的筛选迫在眉睫。本试验在新疆吐鲁番自然高温条件下,调查200份来源的棉花种质资源的脱落率,花粉活力、叶片萎蔫程度、花粉形态、不孕籽率等田间性状。然后选择不同耐热性种质29份在河南安阳种植,调查30℃、35℃、 40℃、 45℃和50℃离体培养条件下的花粉萌发率。不同耐热性种质资源在田间自然高温条件下的鉴定指标和室内离体培养花粉萌发率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而且不同鉴定指标间也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性。结合田间调查结果和花粉离体培养萌发率,将29份种质划分为耐高温型、较耐高温型、高温较敏感型和高温敏感型种质,并初步确定了耐热性的田间鉴定指标。
2013, 14(2):222-22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04 CSTR:
摘要:利用SRAP分子标记构建了14份不同地理来源、表型具有差异的油莎豆品系的分子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8对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带306条,平均每对引物8.1条。28对引物在12个品系上具有特征谱带,除品系4和14外,均可用1对引物进行鉴定;采用引物组合法仅用Me2/Em6和Me8/Em11这2对引物就可将14份材料区分开,并利用这2对引物构建了上述品系的数字指纹图谱。UPGMA聚类分析表明,14个参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09至0.72之间,平均为0.37,表明我国不同地理来源的油莎豆品系遗传差异较大,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013, 14(2):226-23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05 CSTR:
摘要:试验用SSR分子标记对60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103对SSR引物表现多态性的有58对,共扩增出212条多态性条带,等位变异范围为2~9,平均每对引物3.7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032~0.788,平均0.403;高多态性位点主要发生在3号、6号和11号染色体上,而无多态性或低多态性位点主要发生1号和10号染色体上;成对供试材料的GS值变幅为0.642~0.958,平均0.790,单个供试材料的平均GS值变幅为0.710~0.816,平均0.781,亲缘关系较近;UPGMA聚类表明,供试材料可被分为11类,大部分材料被聚在一类中。
2013, 14(2):232-23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06 CSTR:
摘要:干旱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培育耐旱品种可以有效地保持其在干旱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随着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及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耐旱通用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的发掘为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方法。本文在已发掘的耐旱通用QTL基础上,选取相关的18个连锁标记进行开发并且验证在不同种质背景下24份玉米自交系的耐旱性。结果如下:(1)共检测出42个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变异,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4245。(2)通过GGT32(Graphical GenoTypes)图示基因型软件分析SSR位点,得出umc2217、umc2029、phi099、umc1213和phi022这5个连锁标记可用来初步鉴定玉米耐旱性。(3)利用卡方检验,得出phi022和umc2217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与耐旱密切相关。因此,这几个连锁标记不仅可被用于相应群体的耐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而且为以后的标记辅助选择及抗旱性基因克隆的研究打下基础。
2013, 14(2):237-24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07 CSTR:
摘要:利用SSR标记分析陆地棉野生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对材料间相似系数的变异系数进行显著性测验和矩阵相关性测验,探讨引物和多态性位点数对研究结果准确性的影响。90对多态性引物在42份供试材料间共检测出530个等位位点,包括多态性位点440个,占83.01%。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从0.046~0.888,平均为0.649;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0.113~2.289之间变动,平均为1.248。显著性测验显示,当引物按PIC值降序排列时,利用25对引物或者150个多态性位点即可获得较准确的结果;升序排列时,至少需要50对引物或200个多态性位点才能获得较准确的结果。矩阵相关性测验显示,降序时20对、升序时50对引物或者达到150个多态性位点聚类即可达到90对引物时的精度。此外,在引物量较少时,扩增位点数较多的引物所提供的信息量更大,随着引物量的增加,这种差距趋于不明显;等位位点总数较少时,引物数量更重要,随着位点数的增加,引物信息含量的重要性已高于引物数起主导作用。综上,若要客观反映出42份陆地棉野生种系的的遗传关系,有必要选用多态性引物30对,扩增多态性位点150个以上,增加引物到50对以上为佳。
2013, 14(2):243-24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08 CSTR:
摘要:我国保存有丰富的灰楸种质资源,但仅有部分资源在改良中被利用,分析灰楸形态多样性并构建核心种质可以提高灰楸资源在改良中的利用效率。本文对267个灰楸个体15个相关性状的结果进行方差和主成分等统计分析,由此评价灰楸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并且将种质资源按地理流域进行分组,以欧氏距离结合离差平方和的方法进行系统聚类,初步构建了63份核心种质,占总种质的23.6%。63份核心种质和总种质遗传多样性t检验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初步构建的灰楸核心种质能代表总体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胡标林 , 万勇 , 杨平 , 李霞 , 罗世友 , 罗向东 , 谢建坤
2013, 14(2):249-25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09 CSTR:
摘要:本文选用旱稻、R974//R974/东乡野生稻回交重组自交系及其亲本等66份水稻材料,进行苗期抗旱性鉴定及其综合指标筛选,测定了水分胁迫下最大根长、根基数、茎长、根干重、根鲜重、根系相对含水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卷叶级别及干旱反复存活率等9个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苗期抗旱综合评价和指标筛选,结果认为株系1949最为抗旱;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最大根长、根数、根鲜重和根系相对含水量对抗旱性影响显著,可作为苗期抗旱性鉴定综合指标。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对综合抗旱D值进行抗旱遗传分析,表明BILs群体的苗期抗旱性表现两对独立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结果可知东乡野生稻可作为水稻抗旱遗传改良的宝贵自然资源。
2013, 14(2):257-26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10 CSTR:
摘要:对25个居群的山丹在保定地区的物候期、生长期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山丹居群的物候期存在明显差异。萌芽期和开花期最早的为辽宁居群,最晚的为易县和邯郸居群,萌芽期相差37~39 d,开花期相差将近3个月。25个居群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花蕾发育期、花期天数、生长周期)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不同居群山丹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均为“慢-快-慢”的生长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纬度与山丹的萌芽期、现蕾期、始花期、末花期、果熟期、枯萎期之间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山丹的自然物候期也存在明显早、晚差异,这为百合育种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2013, 14(2):265-26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11 CSTR:
摘要:倒伏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倒伏是植株与其生长的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诱发倒伏的自然条件不是年年发生且发生的程度差异很大,难以在自然条件下重复评价作物的倒伏性,因而人工诱发倒伏对于作物抗倒性的评价十分重要。谷子是非常容易发生倒伏的禾谷类作物,抗倒性的强弱是决定谷子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谷子抗倒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禾谷类作物抗倒性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的述评,为谷子抗倒性的研究提供借鉴,并对谷子倒伏与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关系、品种抗倒性评价的指标等相关研究的进展做一综述。
2013, 14(2):270-27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12 CSTR:
摘要:以来自11个省份的134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09~2010年度在石家庄种植,调查冻害情况;并利用分子标记鉴定VRN-1等位基因组成,以明确小麦品种春化VRN-1等位基因组成与耐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耐寒性与其VRN-1等位基因组成、地理来源和耐旱性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当地理来源相同时,品种的耐寒性一般随着VRN-1等位基因控制的春化效应的增强而减弱;当VRN-1等位基因组成相同时,品种的耐寒性一般随着地理来源的纬度降低而减弱。本研究结果为小麦品种的耐寒性改良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斯更 , 沈镝 , 刘博 , 邱杨 , 张晓辉 , 张忠华 , 王海平 , 李锡香
2013, 14(2):278-28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13 CSTR:
摘要:本研究基于黄瓜基因组重测序结果,搜索InDel位点,按照每隔1M~3M个碱基对的距离选择并设计遍布全基因组的代表性InDel引物134对,以16份黄瓜典型种质检测其有效性。结果显示,134对引物均获得扩增产物,其中具有多态性的引物116对,占引物总数的86.6%。116对引物充分揭示出16份种质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本研究所开发的InDel分子标记将为黄瓜种质资源和分子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有力的遗传工具。
2013, 14(2):284-28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14 CSTR:
摘要:大豆种皮色在从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的选择过程中逐渐由黑色变成黄色,是重要的形态标记,因此,大豆种皮色相关基因的研究无论是对进化理论研究还是育种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褐色种皮J1265-2大豆及其衍生亲本黄色种皮大豆J1265-1为材料,通过SSR引物扩增片段,检验遗传背景的异同,同时对控制种皮的候选基因GmF3’H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褐色种皮和黄色种皮材料不仅用161对SSR分子标记检测没有发现差异,其褐色种皮候选基因GmF3’H的编码区及起始密码子上游1465bp序列也是一致的。因此,证明褐色种皮J1265-2大豆与其衍生亲本黄色种皮大豆J1265-1为近等基因系,其控制褐色种皮的基因型与已报道的基因型不同。
2013, 14(2):289-29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05 CSTR:
摘要:摘要:雄穗是玉米的重要生殖器官,不同品种玉米的雄穗外观千差万别。对玉米雄穗的颜色进行遗传分析和 QTL 定位,筛选与雄穗颜色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作为玉米的品种保护和品种鉴别的有用工具。同时,紫色雄穗中花色苷类色素含量较高,与玉米雄穗的抗虫性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一个黑玉米自交系 SDM 为共同父本,分别与白玉米自交系木6和黄玉米自交系Mo17杂交,构建两个相关F2:3群体,分别命名为MuS(木6譙DM)和 MoS(Mo17譙DM),在云南和重庆两个不同的环境中种植,对玉米花药颜色(COAn)和花药护颖颜色(COCa)两个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玉米花药和花药护颖的颜色均为数量性状,受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两个群体在两个环境中共检测到7个与花药颜色相关的QTL,位于第2,3,6和10四条染色体上, 其中位于第10染色体标记区间 umc1196a-IDP8526内的QTL在重庆和云南同时表达,对表型的贡献率分别为23.17%和19.98%;两个群体在两个环境中共检测到9个与花药护颖颜色相关的QTL,位于第3,6,9和10四条染色体上,其中3个QTL为环境钝感QTL(在两个环境中均表达且贡献率大于10%),分别位于第6染色体标记区间umc1979-umc1796、mmc0523-umc2006内和第10染色体标记区间umc1196a-umc2043内,对表型的贡献率为10.69%-59.30%。两个群体检测到的主效QTL的位置和效应高度一致,且控制花药颜色和花药护颖颜色两个性状的主效QTL有连锁分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bin6.04处的标记mmc0523和bin10.04处的标记IDP8526附近。位于第6和第10染色体上的在不同环境和遗传背景下稳定的QTL可以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的靶位点,也可以为玉米雄穗颜色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13, 14(2):298-30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15 CSTR:
摘要:S-SAP(特异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 specific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是一种基于反转录转座元件的广泛应用于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从34对引物中,筛选出7对具有谱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成功的开发了苹果基因组的S-SAP分子标记。27个元帅系芽变品种中,共扩增出588谱带,每对引物组合平均扩增出84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48条,多态性谱带占总扩增出谱带数的8.1%,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73~0.90之间。对15个苹果芽变品种进行S-SAP分析,相似系数在0.42~0.94之间,以相似系数0.80为阈值,可以区分各芽变品系。开发的S-SAP分子标记可以有效的将苹果芽变品种区分,并为苹果生物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品种鉴定提供新方法。
2013, 14(2):303-31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16 CSTR:
摘要:脱落酸(abscisicacid, ABA)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独特的调控功能,并在植物适应逆境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是高等植物中ABA生物合成途径的一个关键酶。根据GenBank中的植物NCED基因的同源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及RACE技术从枸杞叶片中克隆到一个编码NCED的基因,命名为LbNCED。其cDNA全长为2 316 bp,含有一个1 82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含607 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67.38 kDa、等电点(pI)为6.43的假定蛋白。其氨基酸序列与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的同源性达90%,在N-末端具有一个含15个氨基酸的叶绿体转运肽。Southern 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枸杞基因组中以低拷贝形式存在。盐处理和脱水处理的枸杞叶片中LbNCED基因的表达与内源ABA的积累同步变化。
2013, 14(2):311-31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17 CSTR:
摘要:以11个苹果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保守氨基酸序列“FTQQYQ”和“anti-1/WⅠPNV”设计苹果自交不亲和基因引物,利用酶切分析和目的片段DNA测序方法鉴定了9个新的S等位基因,将该9个S-等位基因分别标记为:S34-、S35-、S36-、S37-、S38-、S39-、S40-、S41-、S42-等位基因,在GeneBank中的接收号依次为:EU310474、EU391605、EU391606、EU391607、EU391609、EU391610、EU391611、EU391612、EU391613。11个苹果品种的自交不亲和基因型分别为:桑萨(S40S40)、芳明(S1S9),烟嘎1(S38S27)、红金嘎拉(S39S27)、烟嘎2(S38S27)、青9号(S41S42)、阿斯(S36S36)、皇家嘎拉(S37S27)、静香(S1S9S34)、高岭(S38S9)、红奥(S35S35)。
2013, 14(2):317-32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18 CSTR:
摘要: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栽培荞麦甜荞和苦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的45S 和5S rDNA基因物理位置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表明,甜荞有4对45S rDNA位点,位于ⅠS、ⅡS、ⅢL、ⅤL(L和S代表长臂和短臂,罗马数字代表染色体序号,下同);2对5S rDNA位点,位于ⅠL、ⅣS;苦荞有5对45S rDNA位点,位于ⅠS、ⅡS、ⅢL、ⅤL、ⅦS;3对5S rDNA位点,位于ⅠL、ⅣS、ⅥS。甜荞与苦荞的45S和5S rDNA位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显示其起源上关系较远。依据中期染色体45S 和5S rDNA位点信息及经典核型特征,可以准确鉴别甜荞与苦荞8对同源染色体。
2013, 14(2):322-32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19 CSTR:
摘要:为了研究中国大麦地方品种种质资源α-淀粉酶中的遗传变异,发掘具有高α-淀粉酶酶活性的材料。试验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和降落数值法(FN),对2010年和2011年两年收获的种子,分别测定发芽种子与干种子中的α-淀粉酶活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发芽种子与干种子中的酶活性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麦地方品种的α-淀粉酶酶活性,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酶活性最高的品种几乎是酶活性最低品种的3倍,且多数品种的α-淀粉酶活性在发芽后第5或第6天达到最高。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发芽种子的α-淀粉酶酶活性年份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发芽种子与干种子的酶活性之间没有相关性。表明干种子测定的降落数值不能用来预测大麦品种的α-淀粉酶活性
2013, 14(2):329-33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20 CSTR:
摘要: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 carinata,2n = 34,BBCC)具有适应于炎热干旱地区种植等特点,是改良我国芥菜型油菜(B. juncea, 2n =36, AABB)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究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GISH,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分析了芥菜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种间杂种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分离,发现在后期I染色体主要以17:18类型分离,其次是16:19,染色体落后现象偶然发生,其中B染色体组以8:8的分离比率较高,表明不同来源的B染色体可正常配对分离。本研究表明,芥菜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远缘杂交,通过染色体同源重组(B染色体间),以及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的方式(A、B、C基因组间),有可能将埃塞俄比亚芥优良遗传成分转移到芥菜型油菜中。
2013, 14(2):334-33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21 CSTR:
摘要:淀粉颗粒结合蛋白包含了多种淀粉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加强淀粉颗粒结合蛋白的鉴定和研究,将有助于发掘新的淀粉突变体,推动淀粉合成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控制,促进作物淀粉品质改良。利用1D-SDS-PAGE分离了74份四川、西藏及云南毗邻地区本地小麦的淀粉颗粒结合蛋白,并对突变体材料进行了分子标记检测,同时对群体材料的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供试材料中在分子量57~130 kDa区域共有9种不同的蛋白条带,其中条带1和2为新的淀粉颗粒结合蛋白;存在12份Wx-B1缺失的自然突变体和3份稀有的SGP-B1缺失的自然突变体;筛选到直链淀粉含量超过30%的材料2份,直链淀粉含量为15%左右的材料10份。本研究所获得的突变体及特殊淀粉含量的材料,为小麦淀粉品质改良及淀粉生化合成机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基础。
2013, 14(2):339-34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22 CSTR:
摘要: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属于禾本科(Poaceae)芒属(Miscanthus Andersson),被认为是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生物质能源植物。本研究以水稻日本晴(Oryza sativa L. var. Nipponbare)为内标,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五节芒样品的PI发射光进行测定,通过比较水稻与五节芒的峰值大小的倍数关系,计算出五节芒基因组大小。对6份采自全国不同地区的五节芒进行测定,首次确定五节芒的基因组大小平均为2596.59 Mb,即2 C DNA含量为5.31 pg(以1 pg=978 Mb计算)。
2013, 14(2):342-34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23 CSTR:
摘要:野生甘蓝是改良栽培甘蓝的重要资源,在漫长进化中,部分野生甘蓝类型间,以及与栽培甘蓝间杂交甚至存在一定的生殖障碍。本研究选用8个栽培变种和7个野生类型,共35份甘蓝材料进行随机杂交,不同类型甘蓝的可交配性存在显著差异,甘蓝间的遗传差异,杂交方向以及生活习性等因素对甘蓝类植物可交配性存在显著影响。研究数据表明,以野生甘蓝为母本可以显著提高与栽培甘蓝杂交的效率。
徐建堂 , 祁建民 , 陈涛 , 陈美霞 , 方平平 , 陶爱芬
2013, 14(2):347-35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24 CSTR:
摘要:为了从成熟红麻叶片中提取高质量、高产量的基因组DNA,针对红麻成熟叶片含多糖、多酚的特性,利用改良CTAB法及改良的SDS法分别提取红麻品种福红952成熟叶基因组DNA,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进行DNA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电泳时点样孔干净,条带整齐无拖带,OD260/OD280 为1.9左右,产率可达1.84μg/g,其质量、产量都高于改良SDS法,所提取的DNA可用于红麻RAPD分子标记、线粒体DNA、叶绿体DNA通用引物PCR扩增。改良CTAB法是提取成熟红麻叶片中高质量、高产量基因组DNA的有效方法,并且可用于红麻分子标记及胞质基因组学研究。
2013, 14(2):352-35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25 CSTR:
摘要:改良日本小麦品种农林10号的衍生品种“小罂粟”(农林89号)获得成功,抗旱高 产育种取得重大突破。鲁麦13号率先在非灌溉条件下创造了9 244.5kg/hm2的高产纪录;鲁麦14号 则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黄淮冬麦区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该品种不仅高产、多抗、广适。而 且还是很好的农艺亲本被育种家广泛利用,已选育出49个新品种,成为黄淮冬麦区新一轮主栽品种,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显示出种质资源的创新,在育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 地位与作用。还就品种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进行讨论。
2013, 14(2):355-36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26 CSTR:
摘要:为鉴定我国红麻种质资源对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在对120份红麻遗传资源进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的基础上,选择25份有代表性的种质进行盆栽根结线虫病接种鉴定。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果:120份红麻遗传资源中5个表现高感、19个表现中感、25个表现中抗、71个表现高抗;其侵染的根结线虫主要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ria)的混合种群,前两者居多;本研究进一步选择有代表性的22份高抗遗传资源进行盆栽接种鉴定,结果发掘7份中抗根结线虫病遗传资源,但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其余分别为中感和高感品种。本研究可为红麻种质资源发掘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13, 14(2):361-36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28 CSTR:
摘要:以埃塞俄比亚芥(2n=4x=BBCC=34)和芥蓝(2n=2x=CC=18)为材料,通过相互杂交获得了异源三倍体(2n=3x=BCC=26)。该异源三倍体生长势较强;叶色等介于双亲之间;株型、花型和花大小偏向于埃塞俄比亚芥;花色与芥蓝的相同,白花。减数分裂观察表明:在终变期,一般形成9个二价体和8个单价体(9Ⅱ 8Ⅰ),且B、C两组染色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分群现象;中期Ⅰ,CC基因组的9个二价体排列在赤道板上,而B组的8个单价体游离在赤道板周围;后期Ⅰ分到两极的染色体以13/13和12/14占多数,偶见落后的染色体。该BCC异源三倍体的获得为创建CC B染色体的异附加系和研究B、C基因组间的亲缘关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