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17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遗传资源
    • 小麦微核心种质γ射线辐射敏感性分析

      2016, 17(2):189-19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01

      摘要 (1878) HTML (0) PDF 1.99 M (2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259个小麦微核心种质为材料进行剂量为0、100、150、250 Gy的60Co γ射线辐照处理,探讨小麦微核心种质的γ射线辐射敏感性分布,以及DNA损伤修复基因TaKu70和TaKu80对辐照的应答模式。结果表明,小麦微核心种质的苗高损伤率与γ射线辐照剂量间存在着3种函数关系:对数、线性、幂函数。以苗高损伤率为50%时的辐照剂量HD50作为主要的辐射敏感性分型指标,分别统计不同函数关系的微核心种质落入不同剂量区间的基因型个数,并依此将259份微核心种质分为敏感型(10)、较敏感型(96)、较钝感型(101)、钝感型(52)。对数函数关系中以敏感型和较敏感型为主,随着γ射线辐照剂量的增加TaKu70和TaKu8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总体升高,但变化不明显;线性函数关系中以较敏感型和较钝感型为主,TaKu70和TaKu8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总体升高,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增;幂函数关系中以较钝感型和钝感型为主,TaKu70和TaKu8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总体升高,但随剂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一般相对表达量的峰值出现在150 Gy。

    • 基于遗传和表型特征的海岛棉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6, 17(2):197-20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02

      摘要 (1954) HTML (0) PDF 39.76 M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海岛棉种质资源的遗传及表型特征来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非常重要,可以为海岛棉杂交育种选配亲本、引进新的种质资源拓宽优异基因范围以及培育海岛棉新品种提供理论根据。本研究通过利用125对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和13个农艺性状两年田间表型调查结果对94份海岛棉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将这些材料按照遗传和表型特征进行了类群的划分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标记分析共检测到420个位点,其中249个为多态性位点,并应用Nei-Li相似系数法对94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评估,发现94份海岛棉资源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6-0.95之间浮动,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94份海岛棉资源材料划分为4大类群,分类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吻合;(2)对94份海岛棉资源材料进行13个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两年调查分析,发现供试材料品质性状的变异范围较广,而产量性状的变异范围相对较小。其中,各品种中马克隆值的多样性指数最高,最小的是单铃重。聚类分析发现,第一类品种品质较优,产量变化范围较大;第二类品种多为低产低质品种;第三类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值较高;第四类品种虽在产量性状上不占优势,但其品质性状的表现较其他组别优异。(3)利用SSR标记和农艺性状分析两种方法对94份海岛棉资源材料进行分析,结果均显示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两种方法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有明显的联系。

    • 基于表型性状的芍药不同品种群亲缘关系分析

      2016, 17(2):209-21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03

      摘要 (2033) HTML (0) PDF 1.28 M (2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芍药品种变异丰富,表型性状的研究对各品种进行科学分类及亲缘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芍药DUS测试指南(2012版)(参考文献)为依据,以不同品种群的47个芍药品种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株高、分枝能力、茎秆颜色等33个表型性状(二元性状9个;数量多态性状3个;定性多态性状21个)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于33个表型性状的聚类结果可以较好的区分芍药不同品种群的品种,其中国内品种与大多数国外品种亲缘关系较远;杂种芍药品种群的品种由于多亲本参与,起源复杂,聚类结果比较分散;伊藤品种群与杂种芍药品种群存在较近亲缘关系。该结果与前人利用形态和分子标记进行品种分类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能够较准确反映品种间、品种群间的亲缘关系。

    • 闽江流域野生蕉(Musa itinerans)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

      2016, 17(2):217-22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04

      摘要 (1849) HTML (0) PDF 5.33 M (1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闽江流域10个野生蕉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条ISSR引物共检测117个条带,105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89.7%;野生蕉Nei’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4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381,其中三明野生蕉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且不同自然居群间遗传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总遗传变异系数为0.589,基因流为0.349,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高于居群内;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与模型聚类结果均聚为3大类,分别为沙溪支流的三明野生蕉类群、闽江上游及附近支流的南平野生蕉类群和闽江下游的福州野生蕉类群。研究认为,闽江流域野生蕉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来源于自然居群间生境异质化所引起的高频率遗传变异,且三明野生蕉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最高,可能是福建野生蕉的起源中心,也是野生蕉资源开发和利用最主要群落。此外,水流是闽江流域野生蕉遗传迁移最关键的自然主导因素。

    • 宁夏水稻品种微卫星标记数据库的建立

      2016, 17(2):226-23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05

      摘要 (1572) HTML (0) PDF 1.43 M (2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47份经甄别鉴定的宁夏水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筛选出28对较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条带清晰稳定、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构建了宁夏水稻微卫星标记数据库。共检测到144个等位基因,引物间差异性位点数3-10个,平均5.14个;平均Nie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187。28个位点上参试材料间均有差异。只在1个位点上存在差异的是宁粳28号和宁粳23号,宁粳23和宁粳35号;其余品种差异性位点均在2个或2个以上,占参试材料的93.6%。28对引物中筛选出10对核心引物,各材料间至少有1对引物存在差异,能够把参试品种(系)一一区分开来。利用这10对引物,在相同的迁移位置上以 1、0标记扩增片段的有无,构建了宁夏水稻DNA指纹图谱。

    • 不同花生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鉴定评价

      2016, 17(2):233-23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06

      摘要 (1894) HTML (0) PDF 1.77 M (2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胚根长、胚轴长、幼芽长、幼苗鲜/干重的相对值为指标,通过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对15份花生品种(系)进行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结果显示,胁迫处理初期,低浓度处理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随着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及胁迫处理浓度的升高,种子萌发受抑制程度增强。除相对幼芽长以外,其他相对指标都和品种综合抗旱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隶属函数法结合抗旱分级标准筛选出JS2、6、14、15等4份抗旱品种,JS3、11、13等3份中抗材料,表明该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鉴定花生萌发期抗旱性的方法。

    • 基于SRAP分子标记新疆野核桃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6, 17(2):239-24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07

      摘要 (1781) HTML (0) PDF 3.66 M (2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新疆野核桃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筛选出的15对具有多态性的SRAP引物组合进行PCR扩增,得到新疆野核桃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152,说明新疆野核桃的遗传变异绝大部分存在于区域内部,占总变异的88.48%;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4.07%,shannon's信息指数I=0.4954,等位基因平均数Na=1.9454,表明新疆野核桃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区域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8981-0.9496之间,遗传距离为0.0553-0.1075之间,说明新疆野核桃资源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通过聚类分析可聚为2类,进一步明确了新疆野核桃各区域之间的亲缘关系。

    • 64份淮山种质资源品质性状分析

      2016, 17(2):246-25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08

      摘要 (1877) HTML (0) PDF 1.21 M (2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64份淮山种质资源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铁、氨基酸、总皂甙、锌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66.2%、59.9%、44.09%、42.77%;3种类型的淮山种质资源,其淀粉含量差异较大,褐苞薯蓣(23.52%)>参薯(20.48%)>薯蓣(12.93%);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累计贡献率达66.786%,可用这2个主成分较好地代替文中6个品质特性来评价与评判淮山品质;相关性分析表明,淀粉含量与与总皂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总皂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蛋白质含量这2个主成分与总皂甙含量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效用;聚类分析表明,整个淮山资源可分为3大类,分别为高淀粉型、低淀粉型、高铁型。淮山种质资源品质性状分析,可为日后进行淮山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可靠的依据。

    • 晒黄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2016, 17(2):252-25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09

      摘要 (1749) HTML (0) PDF 1.62 M (2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为加强晒黄烟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本研究对来源于国家烟草中期库的6份晒黄烟和新收集的26份晒黄烟进行了SSR分子标记研究,根据来源不同将32份种质分成Z (资源库)、G(广西贺州)以及M(广西百色)3个群体。结果表明,1)106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10个位点,其中85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为77.27%,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49-0.95,表明种质间遗传基础比较狭窄。2)3个群体内遗传差异由大到小分别为:Z>M>G。Z与M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762, 遗传距离相对较远,G与M遗传相似系数为0.8963,遗传距离较近。3)在相似系数0.49处可将32份种质分成2类,第1类包括寸三皮和大宁旱烟籽,第2类包括3个亚类,其中来源于Z群体的公会晒烟与新收集晒黄烟品种(系)归为一类,Z群体的其它种质与新收集种质遗传距离较远。4)来自不同地点的同名种质大宁烟遗传距离相对较远,相似系数为0.788。不同名称的公会包盖烟和凤凰黄烟遗传相似性最高,相似系数为0.939。

    • 胭脂花野生居群花粉形态多样性研究

      2016, 17(2):257-26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10

      摘要 (1837) HTML (0) PDF 20.06 M (1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胭脂花是分布于中国北部的报春花科报春花属花柱二型植物,为了阐明胭脂花花粉形态的多样性,对胭脂花分布范围内的7个野生居群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胭脂花花粉属N3P4C5型,极面观多为三角形,具三孔沟,少数为四边形,具4孔沟;短花柱植株的花粉粒较大(16.53?7.58μm),花粉粒外壁粗糙,表面纹饰多,网眼大;长花柱植株的花粉粒较小(12.95?3.72μm),花粉粒外壁较光滑,表面纹饰少,网眼小。不同居群间花粉粒在大小、网眼直径、外壁纹饰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花粉形态变异系数(CV)在4.88%~35.48%之间;短花柱类型各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6.18%,居群间差异较大,其中庞泉沟居群变异系数最大(24.05%),海跎山居群最小(10.13%);长花柱类型各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4.89%,庞泉沟居群的变异系数最大(19.75%),五台山与海跎山居群最小(12.50%),长花柱类型的花粉性状比短花柱植株更为稳定。UPGMA聚类分析发现,7个居群聚为两大类,除庞泉沟居群外,其它居群聚为一组,地理距离相近的居群一般聚在一起。研究结果为胭脂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育种研究提供了依据。

    • 3种花色野鸢尾形态性状变异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2016, 17(2):266-27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11

      摘要 (1635) HTML (0) PDF 3.62 M (3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三种花色野鸢尾进行了形态性状变异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蓝紫色、黄色和白色三种花色野鸢尾的颜色差异明显;开花时间分别为15:00、14:00、16:00,闭合时间分别为19:30、19:00、20:00;蓝紫色花变异系数为10.47%~65.16%,黄色花的变异系数为4.46%~45.95%,白色花变异系数为3.95%~55.43%;三种花色野鸢尾的分蘖数和种子数不存在差异,花冠幅、外花被长、内花被宽、果实长等13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蓝紫色花核型公式为2n=2x=32=12sm 20m,核型类型为1B;黄色花核型公式为2n=2x=32=6sm 26m,核型类型为1A;白色花核型公式为2n=2x=32=8sm 24m,核型类型为2B;其中黄色花野鸢尾为国内、外首次报道。通过形态学及染色体核型研究,探讨三种花色野鸢尾的亲缘关系,初步推测黄色花和白色花为蓝紫色花的种内变异。

    • 苜蓿属3种不同花色基因型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2016, 17(2):273-27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12

      摘要 (1890) HTML (0) PDF 2.54 M (1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形态学的显著差异,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和白花苜蓿(Alfalfa with Cream flower)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苜蓿材料在染色体核型方面有显著差别,白花苜蓿和黄花苜蓿都是随体染色体,其中,黄花苜蓿有2条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核型公式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白花苜蓿分别为:2n=4x=24m+8sm,2n=4x=24m+6sm+2T(SAT)和2n=4x=24m+8sm (SAT)。紫花苜蓿与白花苜蓿的染色体具有89%的相似性,只是在紫花苜蓿 的7号染色体和白花苜蓿的15号染色体有无随体的区别;黄花苜蓿染色体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显著区别于紫花苜蓿和白花苜蓿,但从其19号染色体来看,参与了紫花苜蓿或白花苜蓿的构建;白花苜蓿的15号随体染色体与黄花苜蓿的25号随体染色体和紫花苜蓿的7号染色体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也存在有无随体的区别。

    • 北京地区14份柳枝稷生物量及分配差异研究

      2016, 17(2):280-28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13

      摘要 (1607) HTML (0) PDF 1.54 M (2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14份柳枝稷开展盆栽试验,研究了在北京地区条件下其生物量差异及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低地型柳枝稷Kanlow生物量最高,其茎秆、地上部和整株生物量分别达到175.48 g/株,299.18 g/株和447.66 g/株,而高地型柳枝稷Nebraska生物量最低,茎秆、地上部和整株生物量分别为20.53 g/株,58.08 g/株和140.51 g/株。就柳枝稷整株植株而言,Kanlow地上部生物量分配比例最高,达到63.13%,Canada最低,为40.55%,Kanlow地上部营养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最高,达到48.67%,Nebraska最低,为31.88%。就柳枝稷地上部而言,Alamo,Kanlow和Trailblazer茎秆生物量分配比例及茎叶比均较高,分别为35.91%和2.75,37.09%和2.56,34.39%和2.48。起源纬度显著影响了柳枝稷的生物量及其分配,就柳枝稷整株植株而言,起源纬度与柳枝稷生物量显著负相关,与地下部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与地上部、种子和茎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负相关。就柳枝稷地上部而言,起源纬度与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及茎叶比显著负相关,与叶和鞘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生物量的差异及其分配规律反映出柳枝稷对生态环境长期适应的生殖与生长策略。本研究为柳枝稷遗传资源引种和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 海南山薯雌花发育及胚胎发育的研究

      2016, 17(2):288-29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14

      摘要 (1803) HTML (0) PDF 5.59 M (2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山薯的雌花及胚胎发育,为山薯的胚胎学研究以及杂交育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山薯大部分为雌雄异株,海南岛的山薯雌花花期约3个月,为9月初至11月末。子房3室,每室有2个倒生胚珠;胚珠具厚珠心,双珠被。珠孔一端表皮下的孢原细胞逐渐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呈线形排列的大孢子,其中只有1个可以发育为功能大孢子。成熟的胚囊为7胞8核胚囊,其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卵细胞的受精属于有丝分裂前型。其胚的发育类型为柳叶菜型,经过二细胞原胚、倒T型原胚、棒状胚、球形胚和梨形胚这5个发育阶段。胚乳的发育为核型。

    • 低温对牡丹切花花色和花青素苷合成的影响

      2016, 17(2):295-30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15

      摘要 (1691) HTML (0) PDF 1.66 M (2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牡丹‘洛阳红’(Paeonia suffruticosa ‘Luoyang Hong ’)开放级别S1级的切花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22℃、15℃和4℃)处理对切花花色和花青素苷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2℃处理相比,15℃和4℃处理切花花色明度下降、红度和彩度增加,花瓣花青素苷含量增加。对花青素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的结果表明:15℃和4℃低温促进与花青素苷合成相关的PsCHS1、PsCHI1、PsF3’H1、PsANS1、PsDFR1、PsMYB2、PsbHLH1和PsbHLH3基因的表达。低温对花青素苷上游合成途径中PsCHS1和PsCHI1基因进行调控;下游合成途径中PsDFR1、PsANS1和PsF3’H1基因对低温的响应相对敏感,4℃处理后基因的表达量大幅上调,且显著高于15℃处理组。上述所提到的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均是受低温调控的关键基因,进而影响牡丹‘洛阳红’切花花青素苷合成与积累。

    • >基因挖掘
    • 番茄AT-hook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分析

      2016, 17(2):303-31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16

      摘要 (1962) HTML (0) PDF 9.63 M (2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AT-hook蛋白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器官构建及逆境胁迫和激素信号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番茄基因组范围内,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番茄AT-hook基因家族的成员、分布、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番茄AT-hook家族包含32个成员,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类型I含有13个成员。;遗传进化分析表明番茄AT-hook基因成员与拟南芥家族基因具有相似分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番茄32个基因开展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AT-hook基因具有表达差异,主要在根和花中表达较高。氧化胁迫分析结果表明,32个基因受ABA、SA、盐、高温和低温诱导表达,其中部分基因的表达水平被显著上调或下调表达地增加或降低,很可能参与了番茄逆境胁迫条件下的防御应答反应。本研究结果将为番茄AT-hook家族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为进一步解析番茄AT-hook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 普通烟草LBD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序列鉴定与表达分析

      2016, 17(2):316-32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17

      摘要 (1965) HTML (0) PDF 12.51 M (2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LBD是一类具有LOB(lateral organ boundaries)结构域的基因家族,在植物发育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根据拟南芥LBD基因序列鉴定了普通烟草基因组中的LBD基因,并对家族成员进行了序列特征、系统发育和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普通烟草基因组中共有98个LBD基因成员,其基因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含有1-3个外显子。LBD基因家族可分成I和II两大类,两类均含有CX2CX6CX3C保守结构域,但II类不含有LX6LX3LX6L形成的“卷曲螺旋”二级结构,根据与拟南芥LBD蛋白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则可细分成5个亚家族(Ia、Ib、Ic、Id和II)。将普通烟草LBD基因与表达序列标签(EST)比对,发现36个基因有EST证据;EST、芯片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LBD基因具有不同的组织表达模式,部分基因表现出组织特异性。这些研究结果为普通烟草LBD基因家族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西洋梨水孔蛋白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2016, 17(2):326-33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18

      摘要 (1941) HTML (0) PDF 6.73 M (2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孔蛋白(aquaporins, AQPs)是高效转运水分子的膜内在蛋白, 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在调控植物的水分关系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西洋梨(Pyrus communis L. ‘Bartlett’)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西洋梨PcAQPs基因家族成员;并利用MEGA 6.0.5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GSDS 2.0软件进行基因结构分析,MEME程序进行Motif分析,AgBase v2.00程序进行GO分析;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研究PcAQPs基因组织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西洋梨基因组中共有54个PcAQPs家族成员,均含有AQP特征结构域和保守的Motif基序,根据基因结构及系统进化分析可分为PIP、TIP、NIP和SIP等4个亚家族。不同基因间结构差别较大,但聚类关系较近的基因其结构类似。GO分析发现,多数PcAQPs基因具有转运蛋白活性,参与物质转运、应激反应、发育和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但不同亚家族成员构成的细胞组分及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具有明显差异。半定量结果表明,大多数PcAQPs基因在根、茎、叶和果实中均有表达,而且不同基因家族、不同基因间的组织表达模式存在差异。该研究为今后西洋梨PcAQPs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 水稻泛素连接酶基因OsRING6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6, 17(2):337-34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19

      摘要 (1747) HTML (0) PDF 2.72 M (2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RING(Really Interesting New Gene)型泛素连接酶在水稻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水稻基因组信息,利用RT-PCR技术从粳稻日本晴中克隆了OsRING6基因的CDS序列。该基因的全长cDNA为1355 bp,包括长度为918 bp的CDS,编码一个含315个氨基酸的蛋白, 预测该蛋白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32.96 kD 和3.49,与籼稻(CT832014)和短花药野生稻(XM_006659599)中同源蛋白的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7%和83%;IPTG诱导表达的MBP-OsRING6重组蛋白的表观分子量约为100 kD,比理论值76 kD大;启动子元件分析表明 ,其含有与干旱胁迫、光反应、ABA和GA信号传导相关的调控元件;Real-time 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水稻根、茎、叶、叶鞘、花和种子中都有表达,在萌发后4d的种子 中表达量最高,花中的表达量最低,且该基因的表达受到盐和ABA的诱导及PEG的抑制。OsRING6基因的克隆为水稻抗逆分子育种和功能分析提供了优质基因资源。

    • 玉米sk-A7110突变体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

      2016, 17(2):344-34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20

      摘要 (1703) HTML (0) PDF 1.83 M (2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柱头是玉米的主要性器官,其正常发育与形态建成对种子的繁殖和产量具有决定作用。本实验室发现一个雌穗发育异常的自然突变体sk-A7110,该突变体雌穗的柱头完全缺失,无法授粉结实。遗传分析表明,sk-A7110突变体的柱头缺失性状属于隐性性状,受1对核基因控制。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将控制对应野生型性状的SKA7110基因定位在2号染色体短臂上,位于物理距离约255kb的SAG21与IDP1453标记之间,研究工作为SKA7110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 苹果叶绿素合成关键酶基因MdHEMA1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

      2016, 17(2):348-35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21

      摘要 (1718) HTML (0) PDF 2.27 M (2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HEMA1编码谷氨酰-tRNA还原酶(GluTR)的合成,是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利用RACE技术从苹果叶片中克隆GluTR的编码基因,将其命名为MdHEMA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dHEMA1基因位于苹果8号染色体上,其CDS长1638 bp,编码545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分子量为59279.4 Da,等电点为8.45;蛋白序列及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包含保守的谷氨酰-tRNA还原酶的N端结构域、莽草酸/奎尼酸脱氢酶结构域及谷氨酰-tRNA还原酶二聚结构域;进化树分析显示MdHEMA1蛋白与白梨(Pyrus×bretschneideri)PbHEMA1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MdHEMA1在根、茎、叶、花、果实各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但光合组织(茎、叶、果实)中的表达水平较高;该基因在叶片和果实不同发育期表达存在差异,表达量与叶片和果实内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而且干旱胁迫能够诱导该基因表达。启动子分析显示MdHEMA1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多种非生物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

    • 葡萄初级核心种质资源MybA基因型分析

      2016, 17(2):356-36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22

      摘要 (1627) HTML (0) PDF 5.15 M (2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MybA类基因在不同类型葡萄品种中的分布,可为葡萄品种的鉴别和分类,以及有色葡萄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对包括欧亚种、欧美杂种、法美杂种、山欧杂种以及美洲种在内的118个葡萄初级核心种质的MybA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欧亚种及其杂种普遍具有VvmybA1基因的等位基因VvmybA1a,仅10个欧亚种及其杂种品种中没有检测到VvmybA1a基因;欧亚种、欧美杂种以及法美杂种中普遍同时具有VvmybA1、VvmybA2和VvmybA3基因,仅少数品种未检测到VvmybA2或VvmybA3基因;山欧杂种中北玫、公酿1号和熊岳白葡萄同时具有VvmybA1 、VvmybA2和VvmybA3基因,北醇和北红中仅检测到VvmybA1和VvmybA3基因;仅在具有美洲种血缘的葡萄品种中检测到VlmybA2基因,而5个认为是美洲种的品种未检测到VlmybA2基因,且检测到了欧亚种特有的VvmybA1a等位基因,推测它们为含美洲种血缘较多的欧美杂种,而非纯美洲种。

    • 云南地方稻waxy基因序列多样性分析

      2016, 17(2):365-37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23

      摘要 (1692) HTML (0) PDF 1.41 M (1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特异引物Wx-F/AG-2对来源云南16个州市64个县的252份地方稻种waxy基因中含有微卫星序列(CT)n和第一内含子的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结果表明在260个碱基的序列内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第一内含子上游56位处(CT)n存在重复数10,11,12,14,16,17,18,19,20,21的变异;第一内含子 1位存在G/T变异,而T只出现在CT重复大于16的品种中; 86-88存在ATA/GTA/A-- 三种变异; 128位处(AATT)n存在 5和6两种重复数变异。根据这4个变异位点,可将252个云南地方稻种归为16种基因型,其中Wx4(32.54%),Wx9(13.89%),Wx12(12.7%),Wx5(12.3% ),Wx1(8.33%),Wx11(7.94%)是主要类型,其他类型频率较低。籼/粳亚种、水/陆稻和粘/糯中存在基因型种类和基因型频率两方面的差异,籼稻/粳稻、水/陆稻和粘/糯稻各亚种或生态型均有独享的基因型,共享基因型频率也存在差异,表明亚种间或生态型间发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基因型地理分布表明,临沧、普洱基因型种类最丰富,以之为中心向外扩展,基因型种类有减少的趋势,第一内含子 1位的T主要分布在临沧、普洱、版纳、德宏等南部地区。本研究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群体waxy基因的变异和分布特点。

    • 小粒野生稻优异基因的挖掘与利用研究进展

      2016, 17(2):371-37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24

      摘要 (1625) HTML (0) PDF 1.20 M (2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粒野生稻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含有大量的优异基因,是进行栽培稻遗传改良和基因组研究的宝贵资源。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利用小粒野生稻种质取得的系列进展,主要包括:小粒野生稻优异性状的鉴定和遗传群体的构建,小粒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定位、克隆与育种利用,还对小粒野生稻优异基因利用的困难和应对策略进行了讨论。这些结果必将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小粒野生稻的有利基因。

    • >种质创新
    • 小麦抗茎腐病种质筛选及鉴定新方法的建立

      2016, 17(2):377-38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25

      摘要 (1744) HTML (0) PDF 1.86 M (2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针对我国黄淮麦区小麦茎腐病抗病新种质,建立可区分小麦其他茎基部病害的茎腐病抗性鉴定方法,本文采用室内苗期鉴定方法对主要来自黄淮麦区的108份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进行茎腐病抗性评价,对其中45份小麦材料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基部茎秆的禾谷镰刀菌DNA含量并与其茎腐病平均病级进行相关分析。共筛选到中抗茎腐病材料22份,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基部茎秆禾谷镰刀菌DNA含量与其茎腐病平均病级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小麦基部茎秆禾谷镰刀菌DNA含量可以作为小麦茎腐病抗性的重要参考。抗病新种质的筛选和荧光定量PCR抗性评价方法的建立将为今后黄淮麦区小麦抗茎腐病品种的培育提供帮助。

    • 人工合成冬性六倍体小麦的研究

      2016, 17(2):383-38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26

      摘要 (1611) HTML (0) PDF 1.51 M (2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冬性四倍体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2n=28,AABB)为母本与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2n=14,DD)杂交,得到的单倍体幼胚(n=21,ABD)经组织培养拯救,获得的幼苗经染色体加倍而成为合成小麦(AABBDD)。从中鉴定、筛选出冬性的合成小麦。幼胚仅在1/2 MS培养基上培养,成苗率为75.81%;根据幼胚的发育状态,将发育较完善的幼胚直接接种在1/2 MS培养基上,将发育不良的幼胚先接种于1/2 MS 2 mg/L 2,4-D培养基上进一步养育幼胚,之后视幼胚发育状况再将其转入1/2 MS培养基中培养成苗,此方法的成苗率为92.44%,较前者的成苗率提高了16.63%。染色体加倍在冬季塑膜拱棚内用0.05%秋水仙素进行半根法处理,较容易获得健壮苗,并且分蘖多。

    • 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对TuMV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2016, 17(2):387-39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27

      摘要 (1685) HTML (0) PDF 1.63 M (2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本文分别利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及ELISA检测方法,对127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进行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的病情指数(DI)分布在3.55–95.68之间,不同种质间表现出较大的抗性差异。不同抗性级别的次数分布图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略向感病区域偏离。基于病情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与抗病性分级基本一致。通过苗期鉴定共筛选获得高抗TuMV的不结球白菜种质6份,抗病种质13份,其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其中叶面皱缩和具有刺毛的抗病材料所占比例较高,可能与TuMV抗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ELISA检测结果显示,117份供试种质的P/N值分布在3.10–25.37之间,不同种质间表现出病毒含量的差异,但与DI值未呈现明显相关性,可作为抗病材料筛选的辅助指标。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3
京ICP备09069690号-23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