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18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遗传资源
    • 中国杂草稻种群的发芽期耐冷性研究

      2017, 18(1):1-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01

      摘要 (1674) HTML (0) PDF 1.43 M (2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温冷害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及其地理分布,杂草稻在稻田中受到外界环境的自然选择,明确其耐冷性变化对栽培稻的耐冷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75个杂草稻种群及其对应采样田的栽培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处理(破除休眠与不破除休眠、常温25℃与低温15℃、7天测定和14天测定)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的发芽率与对应采样点栽培稻品种的发芽率呈现极显著相关性,破除休眠杂草稻处理发芽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不破休眠处理,无论是否破除休眠,15℃处理的杂草稻种子发芽率均显著高于对应采样田的栽培稻品种。证明杂草稻相对于采样田栽培稻品种具有更强的耐冷性,可能进化出了新的耐冷性机制。25℃处理杂草稻和对应栽培稻品种的发芽率均与纬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明休眠性有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减弱的趋势。

    • 271份豌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7, 18(1):10-1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02

      摘要 (2016) HTML (0) PDF 1.44 M (3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来自五大洲57个国家的271份豌豆资源为材料,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评价其2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水平。结果表明,参试资源的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始荚节位(2.0590),其次是主茎节数(2.0421);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小区产量(64.874%),其次是百粒重(61.870%)。采用SPSS 22.0软件对参试资源7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6.022%,Ward法聚类将参试的271份豌豆资源划分为4大类群,其中第Ⅱ类群属于高秆、大粒、高产种质,具有很高的丰产潜力,为我国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了原材料。对取材数大于等于5的来自于四大洲17个国家的参试资源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理区域资源间遗传变异显著,其中印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1.7533),巴基斯坦的最低(0.9685),波兰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都较高。综合分析国外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有助于我国豌豆育种项目亲本选配。

    • 基于荧光SSR标记的玉米自交系遗传结构解析

      2017, 18(1):19-3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03

      摘要 (1742) HTML (0) PDF 1.37 M (2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多重SSR-PCR荧光标记检测技术,对本单位自育和引进的259份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并以11个归属于不同杂种优势群的代表自交系为参照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5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14个等位基因变异(Allele No.),基因多态性指数(gene diversity)的平均值为0.50,每个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量(PIC Value)平均值为0.44。用UPGMA方法将270份自交系划分成三大类群,进一步进行数值化杂种优势群分析,以明确所用种质资源的杂优类群利用方向,为玉米自交系的有效利用和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 山西省野生黄芩种质资源及植物学性状研究

      2017, 18(1):32-3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04

      摘要 (1947) HTML (0) PDF 1.45 M (2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山西省9个市27个县(区)野生黄芩生长环境及气候条件的调查,发现黄芩在山西省分布范围广泛。山西野生黄芩主要分布于N34?6'19.78'~N40?4'17.71',E110?0'17.80'~E114?3'13.41';海拔介于705~1675 m之间,其中以1000~1500 m最为常见;生长区域年均降水量介于400~800 mm之间,年均温度为6.8~14 ℃。群落组成较为单一,其周围主要分布有杂草、灰菜、蒲公英、黄刺玫以及豆科类植株等;少部分伴随有当地优势种植株,其中大同市主要为狼毒、岩青兰,长治市平顺县主要为柴胡、蒲公英等。山西野生黄芩主要分布于半山腰,山顶分布较少,山谷底一般极少分布;山西野生黄芩多分布于半阳坡,少数分布于阳坡,阴坡一般极少分布。气候、海拔、降水量、日照等生态环境的不同以及人为因素是导致山西黄芩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验证、补充了山西野生黄芩种质资源的数据和资料,为培育性状优良、种源明确的栽培品种提供了依据。

    • 海南山栏稻稻米品质分析及优异资源筛选

      2017, 18(1):40-4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05

      摘要 (1761) HTML (0) PDF 1.26 M (2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南山栏稻是一类地方特有旱稻,是海南中部山区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已深深植根于黎苗文化之中。本研究检测了17个海南山栏稻品种的稻米品质,并对品质性状进行了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对供测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山栏稻米的糊化温度较低,属于中、软胶稠度和低直链淀粉含量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较好。17个海南山栏稻品种被初步分成2类,其中2个品种被鉴定为优质糯米,而且发现了独特的黑尾山栏稻,其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较好。本研究为海南山栏稻品种改良和育种利用提供了参考。

    • 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牡丹资源的调查及保护利用建议

      2017, 18(1):46-5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06

      摘要 (1695) HTML (0) PDF 1.48 M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种参与了栽培牡丹的起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牡丹品种改良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国特有的野生牡丹资源,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记录,在全国尺度上对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牡丹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革质花盘亚组共有5个野生种和1个杂交种,分布在秦巴山区、陕甘黄土高原和川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其中陕西省野生牡丹资源最为丰富,并在陕西省商南县和旬阳县发现了卵叶牡丹新的原生地分布点;同时对革质花盘亚组的种群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革质花盘亚组种质资源的药用、观赏和油用潜在利用价值和濒危现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和保护对策。

    • 水稻资源GXM-001-2对稻瘿蚊的抗性鉴定与遗传分析

      2017, 18(1):56-6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07

      摘要 (1746) HTML (0) PDF 1.08 M (1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稻瘿蚊对南方水稻的危害日趋严重,育种上急需新的抗源。利用广西地方品种GXM-001-2作父本,分别与感虫品种TN1和已知抗性基因载体品系W1236(Gm1)、IET2911(Gm2)、BG404-1(gm3)、OB677(Gm4)、ARC5984(Gm5)、多抗1号(Gm6)杂交、自交和回交,获得F1、F2、BC1F1群体,对亲本和各杂交后代进行稻瘿蚊的抗性评价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抗源GXM-001-2高抗稻瘿蚊中国Ⅱ型,抗中国Ⅳ型,且抗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等位性测定表明抗源中的抗性基因与已知抗性基因Gm1、Gm2、gm3、Gm4、Gm5、Gm6不等位,推测该基因可能是1个新的抗稻瘿蚊基因。

    • 山西重要黍稷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初步鉴定与评价

      2017, 18(1):61-6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08

      摘要 (1624) HTML (0) PDF 1.19 M (2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黍稷种质资源营养品质和口感品质是组成黍稷种质籽粒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是组成营养品质的主要成分,赖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是组成口感品质的主要成分。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有代表性的90份黍稷种质的粗蛋白、粗脂肪、赖氨酸和可溶性糖的测定,说明黍稷种质资源在营养品质和口感品质上的差异,并由此筛选出一批营养品质优、口感品质优和营养品质及口感品质双优的种质提供生产、育种和加工利用。结果表明,黍稷种质资源的粗蛋白平均含量为11.88%,粗脂肪平均含量为3.69%,赖氨酸平均含量为0.19%,可溶性糖平均含量为2.04%。鉴定筛选出7份粗蛋白含量13.00%、粗脂肪含量4.00%以上的高营养品质种质;15份赖氨酸含量0.20%以上、可溶性糖含量2.00%以上的口感品质优的种质;3份粗蛋白含量13.00%以上、粗脂肪含量4.00%以上、赖氨酸含量0.20%以上和可溶性糖含量2.00%以上的营养品质和口感品质均优的种质。同时又分析了营养品质和口感品质与不同类型种质的相关性,表明稷的营养品质好于黍,黍的口感品质好于稷,红粒种质营养品质和口感品质最好,白、褐、复色的种质居中,黄粒的最差;粒型和营养品质及口感品质相关不显著。为今后优质种质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 196份葡萄属(Vitis L.)种质资源耐热性评价

      2017, 18(1):70-7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09

      摘要 (2019) HTML (0) PDF 1.26 M (2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资源圃保存的196份代表性葡萄种质为试材,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法对其耐热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196份葡萄的耐热性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数值在0.0792到0.6836之间,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耐热性服从正态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利用有序样品最优分割聚类法,将其耐热性分为弱、中、强三种类型,叶绿素荧光参数分级阈值分别对应≤0.3、(0.3,0.5]、>0.5,利用该分级标准筛选出了腺枝葡萄双溪03、刺葡萄梅岭山1301、菱叶葡萄0945和和田绿葡萄 等48份耐热性强的葡萄种质资,起源于我国的野生葡萄耐热性整体上高于其它类群或品种。研究结果对于利用抗性亲本选育耐热葡萄新品种和葡萄抗热机理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 玉米耐深播优异种质的表型与生理特征分析

      2017, 18(1):80-87.

      摘要 (1658) HTML (0) PDF 1.39 M (2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播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抗旱保苗的一个重要栽培措施,因此,玉米耐深播优异种质资源具有重要应用育种与生产价值。本研究对我们获取的一个玉米耐深播种质资源CGJ和普通材料郑58,分别进行2cm正常播深和20cm深播处理,于两叶一心期进行了表型和生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深播处理下,CGJ的主要特性是中胚轴显著伸长,CGJ中胚轴为10.68cm,为郑58的2.5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CGJ中胚轴细胞纵向延伸能力显著增强,比郑58长14μm。与常规材料相比,深播条件下的CGJ萌发期要更早;CGJ叶片和胚芽鞘中生长素变化不明显,而中胚轴中的生长素含量提高了47.72ng/mL,并且CGJ各部位的赤霉素含量都大于郑58,以中胚轴中植物生长素和叶中的赤霉素增长极显著。该结果暗示中胚轴生长素激素水平升高可能是其耐深播的生理基础。本研究为玉米耐深播优异种质资源CGJ的基础研究与育种和生产应用奠定了表型与生理分析基础。

    • 60份国内外藜麦材料子粒的品质性状分析

      2017, 18(1):88-9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11

      摘要 (1735) HTML (0) PDF 1.11 M (2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藜麦籽粒的品质性状,可以为藜麦育种、加工及消费提供参考,对4份国内和56份国外藜麦材料籽粒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0份藜麦材料籽粒的千粒重、灰分、蛋白质、淀粉、脂肪、粗纤维、总黄酮和总多酚平均含量分别为4.23 g、2.28%、14.03%、57.71%、6.53%、2.46%、1.83 mg/g和1.49 mg/g。国内藜麦材料的灰分、蛋白质和总多酚平均含量较高,分别为3.47%、14.92%和1.78 mg/g;秘鲁藜麦材料的脂肪、粗纤维和总黄酮平均含量较高,分别为6.69%、2.66%和2.03 mg/g;美国藜麦材料的淀粉平均含量较高59.91%;玻利维亚藜麦材料的千粒重较高4.32 g;不同籽粒颜色藜麦材料之间的品质存在差异,黑色藜麦材料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白色和红色藜麦材料的淀粉含量较高,红色和黑色藜麦材料的粗纤维、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较高。

    • 国内外栽培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

      2017, 18(1):94-10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12

      摘要 (1625) HTML (0) PDF 1.60 M (2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的228份木薯资源为材料,通过评价植株15个茎和块根的描述型表型性状及7个与产量相关的数量性状,初步了解其表型遗传多样性,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针对性地引种和育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木薯资源描述型性状频率分布较一致,多以张开型、三分叉、30° ~ 45°分枝角度、主茎内皮浅绿色居多,块根性状以表皮粗糙、外皮淡褐色、内皮乳黄色、肉质白色资源居多;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1.895 ~ 2.073,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435 ~ 1.889,表明228份木薯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且数量性状存在较大程度变异(8.91% ~ 44.60%),国内资源块根直径极显著高于国外资源,国外资源干物率极显著高于国内资源,说明国内外资源的块根直径和干物率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利用现有资源可能选育出产量高、品质好的品种。两步聚类分析将参试资源明显划分为两大类群,类群Ⅰ主要特征为株型张开、分枝角度中等偏大,群体不整齐,主茎较粗,薯块产量较高资源;类群Ⅱ为株型紧凑直立型、分枝角度小,群体整齐,主茎较细,薯块干物率较高资源。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可选择同类资源中表型差异互补的种质为亲本,聚合优良性状,以达到育种期望目标。

    • 基于SSR标记的黔南茶树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构建

      2017, 18(1):106-11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13

      摘要 (1790) HTML (0) PDF 1.24 M (2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黔南60个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使用15对引物,通过SSR 技术对其进行了DNA 指纹数据库的构建。结果显示,所采用的15对引物共扩增出147个等位基因,有较好的多态性。位点的期望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28~0.939和0.124~0.927,平均值分别为0.602和0.572,综合各项指标筛选出6对引物QNSSR01、QNSSR02、QNSSR04、QNSSR06、QNSSR18、QNSSR23上的23个等位基因用于黔南茶树种质资源DNA 指纹图谱构建,60个茶树种质资源的SSR 指纹图谱互不相同,可以作为各品系特定的图谱。

    • >基因挖掘
    • 玉米ZmCLCa基因克隆及其对氮素吸收的功能验证

      2017, 18(1):112-11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14

      摘要 (1638) HTML (0) PDF 1.26 M (2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玉米的氮素吸收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CLC蛋白家族具有运输NO3-的特性,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了玉米CLC家族基因ZmCLCa。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含有一个电压门控的氯离子通道(chloride channel)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在200 mmol/L 的KNO3处理条件下,拟南芥转基因过表达株系中的NO3-的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对照。因此,ZmCLCa基因很可能在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小麦原生质体高效转化体系的建立

      2017, 18(1):117-12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15

      摘要 (2229) HTML (0) PDF 11.73 M (3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原生质体在高效解析植物细胞信号的传导途径、研究基因功能与蛋白组学中是一种方便有效的实验材料。当前,小麦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分析,大多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等来源的原生质体,可能存在研究结果的不准确。小麦原生质体成功制备及转化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将促进小麦內源基因特有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及蛋白组学研究。本文测试了环境温度、抑制胞外核酸酶活性的因素和提高质粒DNA浓度等多个条件对转化效率的影响,旨在建立小麦原生质体的高效转化体系。结果表明,以高活性原生质体为基础,转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低温环境(1 ℃)能有效提高2-10 %的转化效率,同时加入20 μg的质粒DNA进行转化,可以使小麦原生质体的转化效率提高到85 %。本文还将该系统成功地应用于2个小麦抗病相关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研究,证明了该系统的高效性和实用性。该研究对小麦基因的亚细胞定位与功能的快速分析奠定了基础。

    • 小麦分蘖角度TaTAC1基因同源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7, 18(1):125-13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16

      摘要 (2083) HTML (0) PDF 1.96 M (3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蘖角度影响植物群体结构、光合效率以及植株的形态建成,最终影响其产量及品质,小麦中有关分蘖角度的研究罕见报道。为解析TaTAC1的表达模式,初步了解该基因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其与分蘖角度的遗传关系。该研究以CN16、SM969、Lan2399以及SHW-1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分离TaTAC1;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TaTAC1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并将TaTAC1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TaTAC1长度约1.1~1.2kb,包括780bp完整的ORF和320~370bp的3’-UTR,ORF编码260个氨基酸。TaTAC1的cDNA序列分为两类,其中CN16-2、SM969-2的第10号碱基发生突变,引起终止子提前,导致TaTAC1表达受阻;Lan2399-2和SHW-1-2在109-115碱基位置有“CGCGCG”片段插入导致蛋白质β-折叠片减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TaTAC1在分蘖期的叶鞘、茎高效表达,分蘖节其次,叶与根表达量最低;SPSS20.0分析该基因在分蘖节各时期表达量与分蘖角度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677;其他组织表达量与分蘖角度无显著相关性。TaTAC1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TaTAC1在不同时期下不同组织均有表达,其具有组织时空表达特异性;该基因在叶鞘、茎、分蘖节表达高,分蘖节处表达量与表型显著相关且蛋白定位于细胞膜,推测TaTAC1在mRNA水平上正向调控分蘖角度,且其可能参与生长素极性运输过程从而改变分蘖角度大小。

    • 水稻OsERF96应答病原菌的表达及启动子的功能分析

      2017, 18(1):133-13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16

      摘要 (1528) HTML (0) PDF 1.40 M (2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人研究发现水稻OsERF96 (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 96)可应答白叶枯病病原菌的侵染,但其功能及表达调控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该基因在水稻应答稻瘟病病原菌侵染及外源激素(SA和MeJA)处理下的转录情况,并分析了其启动子的诱导表达活性。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OsERF96在接种稻瘟病第1-4 d表达量显著上调,以第1 d最高,此后逐渐下降,外源SA处理后OsERF96表达量持续上调;利用OsERF96启动子驱动GUS 的转基因株系分析了OsERF96启动子的诱导活性,结果表明GUS在根、茎和叶均有不同程度组成型表达,稻瘟病菌接种后4-7 d GUS活性持续升高。GUS活性定量表明,稻瘟病菌和SA处理条件下都出现了升高。综上所述,OsERF96可应答白叶枯病或稻瘟病病原菌的浸染,其启动子是一个对病原菌侵染产生应答的诱导性启动子。

    • 油茶长链脂肪酰基CoA合成酶基因1(CoLACS1)分子特征与表达分析

      2017, 18(1):139-14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18

      摘要 (1889) HTML (0) PDF 1.45 M (2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链脂肪酰基CoA合成酶(LACS)在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国家审定品种‘华硕’种仁转录组数据为基础,根据LACS 基因Unigene序列设计引物,分离克隆了油茶一条LACS1基因全长cDNA 序列,命名为CoLACS1(GeneBank登录号:KJ960228),基因全长2114bp,开放阅读框2088bp,编码69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oLACS1具有三个B1ock,从分子特征可判断CoLACS1属于LACS家族;氨基酸同源比对显示与其它物种的LACS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与拟南芥LACS7相似性78%,与麻风树、大豆、毛果杨等物种LACS6(peroxisomal)相似性可达80%以上;对CoLACS1进行原核表达分析,构建的pET30a- CoLACS1载体成功转化到BL21( DE3) 中经1 mmol/L IPTG诱导表达,菌液检测获得预测的目的蛋白(分子量约为76 kD);分析转录组数据中CoLACS1的Unigene序列RTKM值和对CoLACS1实施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oLACS1在油茶‘华硕’种子发育各时期平稳表达,表达丰度变化不大,荧光定量结果变化规律与转录组数据分析一致;同时分析‘华硕’种仁不同时期含油率和脂肪酸成分变化,双变量统计分析发现CoLACS1表达模式与油茶油脂积累规律呈显著相关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油茶油脂积累与代谢的基因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 皂荚EST-SSR分子标记开发与分析评价

      2017, 18(1):148-15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19

      摘要 (1805) HTML (0) PDF 1.28 M (2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开发皂荚EST-SSR分子标记,为今后皂荚种质资源评价与分析提供基础。首先通过对已公布的皂荚转录组数据进行拼接得到41003个Unigenes,总长度70.4 Mb,平均长度1716 bp,N50为2533 bp。进一步在7009个Unigenes中检测到8494个EST-SSR位点,其中1200条Unigenes含有两个及以上的SSR位点,复合型SSRs有369个。针对所有EST-SSR位点设计得到6494条特异性引物,随机挑选60个位点进行试验验证与分析,其中44对引物可扩出特异性片段,17对具有多态性,PIC值范围0.195~0.742,均值0.501,且大部分多态性位点位于UTR区域。通过对皂荚近缘种进行跨种PCR扩增试验,结果显示在开发的44对有效引物中,9个近缘种美国皂荚、日本皂荚、绒毛皂荚、滇皂荚、华南皂荚、小果皂荚、野皂荚、肥皂荚和美国肥皂荚分别有32、31、23、24、7、40、25、18和18对引物可获得有效扩增片段,说明EST-SSR标记在皂荚近缘种之间具有良好的通用性。研究表明利用转录组数据挖掘的EST-SSR位点具有扩增稳定、多态性良好、近缘种间通用等优点,是林木物种开发分子标记的有效途径之一。

    • >种质创新
    • 一个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的遗传鉴定

      2017, 18(1):155-16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20

      摘要 (1963) HTML (0) PDF 1.47 M (2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矮秆已被广泛用于改良作物的抗倒伏性状,培育理想株型,从而提高作物产量。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由自交系K123自然突变产生。本研究比较该突变体与野生型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及其对赤霉素的敏感性;用K123d与株高不同的3个自交系分别构建F1、BC和F2群体,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以 K169/K123d F2为定位群体,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运用SSR标记定位矮秆基因d123;参照br-2序列信息分段设计特异引物,同源克隆d123。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K123d株高降低35.59%,穗位降低、节间缩短、叶片较直立,但结实率差,矮秆性状对赤霉素表现弱敏感性;在F2群体和BC1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矮秆植株分离比例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其矮秆基因d123定位于第一条染色体上SSR标记umc1278和bnlg156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2.8和7.3cM,标记间物理距离约为4.2Mbp;d123与br-2存在12个碱基替换,其中第四个外显子编码的一个谷氨酸被替换为赖氨酸。由此可见,矮秆突变体K123d为br-2的一个突变类型,对矮化育种具有进一步研究利用价值。

    • 枣不同基因型在体愈伤芽再生能力评价与同质多倍体新种质创制

      2017, 18(1):164-17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21

      摘要 (1505) HTML (0) PDF 1.33 M (2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枣树田间在体愈伤途径同质多倍体诱导新技术可有效避免倍性嵌合体产生,快速获得纯多倍体。在体愈伤芽再生是该技术成功应用的基础。利用该技术,对115个枣和4个酸枣基因型的田间愈伤芽再生能力进行了评价,并对4个枣基因型进行了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94.78%的枣基因型和100%的酸枣基因型可诱导出愈伤组织,80%的枣基因型和100%的酸枣基因型实现了芽再生。不同枣基因型间出愈率存在显著差异,变幅为0%-100%,平均出愈率为76.48%,变异系数为37%;基于出愈率将供试基因型分为5类,即易出愈伤、较易出愈伤、较难出愈伤、难出愈伤和不出愈伤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平均单枝截面出芽数差异显著(0-10.33个),平均出芽数为1.84;据出芽率也可将供试基因型分为5类,即易出芽、较易出芽、较难出芽、难出芽和不出芽基因型。出愈率和出芽率没有显著相关性,易出愈伤的基因型不一定易出芽。利用田间愈伤途径同质多倍体诱导新技术,获得了乐金1号、宁夏长枣、运城婆婆枣3个枣品种的纯四倍体新种质和磨盘枣的纯三倍体新种质。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3
京ICP备09069690号-23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