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19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马铃薯耐盐性离体鉴定方法的建立及52份种质资源耐盐性评价

      2018, 19(4):587-59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029001

      摘要 (1562) HTML (0) PDF 11.28 M (2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马铃薯种质资源耐盐性强弱,采用添加NaCl的MS培养基模拟盐胁迫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盐浓度对4份不同熟性耐盐代表材料的株高、总生物量、芽鲜质量和生根率的影响,确定耐盐筛选适宜浓度为100 mmol/L。利用该浓度胁迫52份马铃薯种质,采用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耐盐性鉴定,综合评价得到极端耐盐材料为陇薯5号和LZ111,极端盐敏感材料为青薯9号,陇薯8号,中薯14号和04P48-3。本研究建立的马铃薯耐盐性离体鉴定方法和筛选获得的不同耐盐种质,将为耐盐育种及机理研究奠定技术和材料基础。

    • 小麦骨干亲本阿夫衍生系赤霉病抗性的关联分析

      2018, 19(4):598-61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205003

      摘要 (1249) HTML (0) PDF 14.32 M (2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发掘抗性遗传变异、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安全、经济的根本途径。本研究在5个环境中对阿夫及其264份衍生品种(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扩展性鉴定,利用分布于19条染色体上的52个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结构分析以及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9个与赤霉病抗性相关的位点。其中,分布在2B、2D、3A、3B和5A染色体上的5个位点能够在至少5个环境中的2个且在5年平均值中检测到。3B上的赤霉病抗性位点Xgwm493与Fhb1连锁;5A上的赤霉病抗性位点Xbarc117与Fhb5紧密连锁。标记位点的等位变异表型效应值检测结果显示11个等位变异与赤霉病抗性关联,其中3个等位变异具有减效效应,减效效应值最大的是Xgwm493-180,7个等位变异具有增效效应,增效效应值最大的是Xbarc117-225,1个等位变异为无效等位变异。同时发现材料的赤霉病病小穗数与其携带优异等位变异数目呈线性负相关。

    • 西藏自治区雀麦属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

      2018, 19(4):612-61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228001

      摘要 (1380) HTML (0) PDF 10.81 M (2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摸清西藏自治区雀麦属种质资源分布及丰富雀麦属种质,初步开展了西藏自治区中南部雀麦属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收集工作。本次考察收集到无芒雀麦、雀麦、旱雀麦、华雀麦、细雀麦、大序雀麦、篦齿雀麦、总状雀麦、大麦状雀麦等9种雀麦属种质,共计731份。其中,有《西藏植物志》未记载的新纪录34种,分别是雀麦、篦齿雀麦、总状雀麦和大麦状雀麦,特有种华雀麦1种;相较原有国家牧草种质资源的三库收集西藏地区雀麦属1种1份,极大地丰富了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丰富了已有记录种分布区域;为深入研究西藏自治区野生牧草资源奠定了数据和物质基础,为下一步青藏高原野生牧草的驯化与育种提供了原始材料。

    • 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遗传及多样性分析

      2018, 19(4):619-62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105001

      摘要 (1464) HTML (0) PDF 8.89 M (2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102对SSR标记对山西省建国以来162个小麦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标记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3.94,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变幅为0-0.81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46,说明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2000-2005年审定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最高。根据Nei"s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山西省小麦品种分为3个类群,类群分类主要与育成年代和地理分布有关,其中第Ⅲ类群的遗传距离较大、遗传差异较明显。通过分析品种间穗粒数、千粒重和叶绿素含量相关的位点后发现,不同年代的品种中优异等位变异频率随着年代逐渐增长,但部分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频率仍然偏低,表明重要农艺性状仍有较大的改良潜力。

    • 东乡野生稻低温发芽力QTL定位及超级稻耐冷改良

      2018, 19(4):627-63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128004

      摘要 (1441) HTML (0) PDF 6.87 M (1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温发芽力是限制直播稻种子成苗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低温发芽力遗传及分子机制对选育适宜直播的优良水稻新品种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东乡野生稻和超级稻沈农265通过多代回交和自交的方法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根据农艺性状和低温发芽力的综合表现,筛选了10份综合农艺性状良好且低温发芽力较强的株系,为超级稻沈农265低温发芽力的改良提供了基础材料。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共检测到4条引物与低温发芽力连锁,分别是2号染色体RM324和RM166、5号染色体RM534和9号染色体RM257。进一步通过连锁分析,鉴定出15个低温发芽力相关QTL,分别位于第1、2、4、5、6、7和11号染色体,这些QTL的LOD值介于2.57~5.00之间,QTL贡献率介于11.48%~17.72%之间。其中位于2号染色体的qGP-2-1和qGP-2-4与BSA法检测到的连锁标记RM324和RM166一致,这两个位点可用于低温发芽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利用全生育期极度干旱法鉴定谷子抗旱资源

      2018, 19(4):633-64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80206002

      摘要 (1320) HTML (0) PDF 9.80 M (2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旱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是抗旱育种的基础。本试验利用全生育期极度干旱法对68份谷子种质资源进行抗旱鉴定,运用模糊数学中隶属法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全生育期极度干旱处理情况下,高度抗旱材料较不抗旱材料苗期普遍长势旺盛,部分不抗旱资源出现“卡脖旱”现象;干旱胁迫对穗长的影响大于对株高的影响。结果显示“冀谷37、特早1号、张杂10、张杂11、张杂12”5个品种达到高抗水平,15个品种达到中抗水平,13份材料为弱抗水平,35份材料为不抗材料。

    • 东北地区谷子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表型比较分析

      2018, 19(4):642-65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218002

      摘要 (1589) HTML (0) PDF 15.26 M (2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东北地区谷子育种经历了从地方品种到育成品种的转变,但其具体表型性状等的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对来自我国东北地区的120个谷子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资源在敖汉旗进行表型鉴定,并分析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谷子品种以绿幼苗、绿叶鞘、纺锤松散穗、黄粒、黄米型为主。与地方品种相比,育成品种晚熟、生物量大且高产,主要表现在出苗至抽穗、至开花、至成熟,以及播种至成熟的天数均极显著高于地方品种(P<0.01);主茎直径、叶片数、旗叶宽度均极显著大于地方品种(P<0.01);主穗重、主穗粒数极显著大于地方品种(P<0.01),主穗粒重和亩产显著大于地方品种(P<0.05),但千粒重极显著小于地方品种(P<0.01),说明育成品种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来实现产量提升。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参试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2.0063)>形态性状(1.9655)>生育期(1.7238)>质量性状(0.6370);地方品种的护颖颜色、粒色、米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育成品种,其它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育成品种差别不大,说明在谷子育种过程中使粒色米色越来越趋于一致。基于30个性状的标准化数据,可将参试品种聚为两类,类群Ⅰ为早熟、低产品种的代表群,且幼苗叶色、米色均为绿色和黄色;类群Ⅱ为晚熟、高产品种的代表群,聚类结果与品种来源地没有明显的关联。根据10个主要性状的表型,挑选出各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种,可为东北地区谷子育种提供参考。

    • 基于InDels标记的大白菜育种材料的亲缘关系鉴定

      2018, 19(4):657-66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219001

      摘要 (1225) HTML (0) PDF 13.19 M (2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86对InDels引物对105份大白菜育种材料进行了鉴定,共得到189个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所能检测到的等位基因从2-4个,其中82.6%的引物仅能检测到两个等位基因位点;杂合度指数0-0.1880,平均为0.0511;主要等位基因频率从0.3277到0.9664,平均为0.6638;每对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从0.0629到0.6654,平均为0.3444。94.2%的引物杂合度低于0.1,表明所选材料纯合度较高。采用NTSYS软件对供试材料进行UPGMA聚类分析,当相似系数为0.60时所有试材料分为合抱型(类群1)与叠抱型(类群2)明显的两个类群。叠抱型所在的类群2在相似系数0.63时又进一步分为四个亚群。四个杂种优势非常明显的叠抱型品种的亲本材料分别处于不同的亚群或同一亚群中的不同分支。对双亲标记检测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挖掘了一批适宜四个杂交种纯度鉴定的引物,从中筛选了三对适宜四个杂交种纯度鉴定的通用引物。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大白菜杂种优势育种的分子证据,同时也为育种实践中杂交组合的高效选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栽培萝卜植株地上部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8, 19(4):668-675.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124001

      摘要 (1538) HTML (0) PDF 9.52 M (2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萝卜是我国重要蔬菜作物,为了充分了解和有效利用国家蔬菜种质资源库栽培萝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我们以中期库经过初步鉴定的635份栽培萝卜种质为材料,对其植株地上部分3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19个质量性状中,下胚轴颜色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72,长角果着生姿势最低,为0.47,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11。(2)2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布范围是13.33%-93.97%,平均变异系数为37.96%,其中小裂片间距的变异系数最大,花萼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小;这20个数量性状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20-2.15,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是1.94;其中花瓣宽和千粒重的多样性指数最高(2.15),其次分别是花瓣开展度(2.14)、子叶长(2.13)、花瓣长(2.13)、花萼长(2.12)和子叶凹槽深(2.11);基生叶叶片宽度的多样性指数最低(0.46)。(3)采用SAS 9.2对参试材料20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7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2.87%。(4)根据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irthmetic means,简称UPGMA),将供试材料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一类群包含1份种质,该种质为德国引进角果长度最长,为204.70mm,角果喙长最长,为122.90mm,且长角果颜色为紫色;第二类群包含4份种质,子叶平均长度、子叶平均宽度、子叶凹槽平均深度、花瓣平均长度、花瓣平均宽度和花瓣开展度6个数量性状数值在5个类群中最小;第三类群包含1份种质,其子叶宽度、子叶叶柄长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花萼长度、花瓣开展度在5个类群中均最大,且叶脉色和叶柄色均为紫色;第四类群包含428份材料,其又可分为两亚群,第一亚群包含50份材料,主要是长荚萝卜和油用萝卜,第二亚群包含378份材料,花叶类型占98.94%;第五类群包含201份材料,全部为板叶类型材料。研究结果为辨识和利用栽培萝卜种质资源提供了有效信息。

    • 120份欧美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8, 19(4):676-68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221002

      摘要 (1724) HTML (0) PDF 10.06 M (2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拓宽黄淮海区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基础,加快欧美优异种质的融入与利用,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120份来自美国和塞尔维亚及2份中国的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9个多态性SSR标记共检测到115个等位位点,平均3.97个,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平均为0.50,较好地揭示了自交系间的遗传多样性;观测杂合度(Ho)仅为 0.03,表明参试自交系遗传稳定、纯合度高;美国SS、美国NSS、塞尔维亚和中国骨干自交系4个群之间相比,美国NSS群的等位位点数(3.55)、Shannon 信息指数(0.93)最高,而塞尔维亚群的有效等位位点数(2.37)最高,表明美国NSS和塞尔维亚自交系群比其他两个群遗传多样性高;4个自交系群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1403-0.4695之间,美国NSS群与美国SS、塞尔维亚群之间较小(0.1419,0.1403),与中国骨干自交系群之间最大(0.4695),4个群的遗传一致度介于0.6253-0.8699之间,美国NSS群与美国SS、塞尔维亚两个群之间的遗传一致度较高,表明美国与塞尔维亚自交系之间基因交流频繁,亲缘关系较近;聚类分析将122份玉米自交系分为9大主要类群,美国SS种质、NSS种质自交系被明显的区分开,并且SS种质被分为2个主要类群(Ⅰ和Ⅸ),NSS种质被分为6个主要类群(Ⅱ-Ⅶ),来自塞尔维亚的材料分散在美国NSS种质类群。本研究结果为来自欧美的自交系在玉米育种中合理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 63份谷子种质的耐盐综合评价及耐盐品种筛选

      2018, 19(4):685-69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107001

      摘要 (1964) HTML (0) PDF 10.86 M (2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谷子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较强的耐盐抗旱能力。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加强谷子种质耐盐评价、筛选耐盐碱的谷子品种对促进盐碱地资源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以63份谷子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以1.0%质量浓度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用蒸馏水作为对照,采用全营养培养基发芽法在人工气候培养箱(昼/夜,30℃/20℃,光周期14h/d)中进行谷子种质萌发期的耐盐性鉴定;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明确8项耐盐指标在耐盐性评价中的权重;通过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63份谷子种质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和耐盐等级划分。结果表明:谷子种质资源的耐盐性存在广泛的变异;1.0%质量浓度的盐胁迫下,谷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芽长、相对芽长、相对根长之间互成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相对盐害率成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指数、相对芽长、相对根长可作为谷子耐盐性评价的关键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可将63份谷子种质分为极度耐盐种质、耐盐种质、盐敏感种质和极度盐敏感种质4类;基于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筛选获得了济谷16、汾特11号、峰红谷、晋谷57、晋汾106号等五份耐盐谷子品种。

    •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大庆的表现及其育种意义

      2018, 19(4):694-70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216001

      摘要 (1201) HTML (0) PDF 10.11 M (2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表型评价是鉴别高产、优质和抗逆性优良大豆资源的必要步骤。为更好利用东北大豆种质资源,2012-2014年在大庆农科院将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育种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重复内分组试验设计,对4类13个农艺、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大庆平均表现为:全生育期121d(94-~134d)、蛋白质含量40.68%(36.66%~45.33%)、脂肪含量20.68%(15.77%~22.90%)、蛋脂总量61.36%(57.08%~65.45%)、百粒重17.48g(9.69~28.42g)、株高66cm(33.1~96.2cm)、主茎17节(9.76~24.00)、分枝1.25个(0.0~7.4)、倒伏1.4级 (1.0~4.0)。(2)大庆地区适合熟期组(MG)为MG0和MGI,更趋向于MGI,各性状的平均值与群体平均相近。MG000~MG00组生育期较短,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气候资源,品质性状与MG0~MGI相差不大;而株高、产量性状表现较MG0~MGI偏低(如株高低约20cm,地上部生物量低约1.2 t/hm2)。MGII~MGIII品种则大多未能充分成熟,导致其他性状表达不正常。大庆地区未来大豆改良的主要方向是适合的熟期组(MG0~MGI)、高产、高蛋白兼顾高脂肪含量,应重视耐逆性。从资源群体中优选出一批用以改良大庆大豆性状的不同熟期组亲本,为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 基于叶绿体SSR单倍型的普通杏演化关系

      2018, 19(4):705-712.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103001

      摘要 (1296) HTML (0) PDF 7.77 M (2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普通杏的起源和不同品种群间的演化关系,以梅为组外对照,利用9对叶绿体SSR引物检测了来自不同品种群或野生类型的58份普通杏种质资源单倍型变化,并对单倍型网络演化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22个等位基因,组成15个单倍型。普通杏以单倍型H01、H02和H03为优势单倍型,出现的频率分别为41.38%、17.24%和15.52%。除华南品种群外,其他品种群的栽培杏均以优势单倍型为主;西北地区的普通杏仅有单倍型H01、H02和H03,而新疆伊犁河谷的野生普通杏仅有2种单倍型H01和H02。同时,在东北品种群、华南品种群和西南地方品种中检测的单倍型数目均多于主栽产区。进一步对这些单倍型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和网络图分析,发现所有单倍型可分为以H02为中心和以H01、H03为中心的2支,单倍型H01、H02位于网络图的中心。普通杏的叶绿体基因组进化较为保守,仅在较少部位产生了序列变异。在普通杏扩散过程中,边缘地区的种质资源不仅在基因组上存在着较多的基因渗透现象,而且其本身的基因组序列也产生了较多的适应性变异。

    • 菜用大豆液泡膜内在蛋白(TIPs)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2018, 19(4):713-721. DOI: 10.13430/j.cnki.jpgr.20180102003

      摘要 (1555) HTML (0) PDF 13.69 M (1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TIPs(tonoplast intrinsic proteins)是一类定位于液泡膜或液泡形成体上的水通道蛋白,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大豆基因组数据库,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到23个GmTIPs基因。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GmTIPs基因分布在大豆17条染色体上。蛋白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所有GmTIPs含有典型的6个保守的跨膜螺旋(TM1 to TM6)和2个保守的氨基酸元件NPA盒(Asp-Pro-Ala box)。蛋白特性分析发现GmTIPs的氨基酸数目在237到255之间,分子量在25.0到27.2 KDa之间,等电点在5.08到10.01之间。进化关系分析显示,大豆GmTIPs可划分为5个分支(TIP1,TIP2,TIP3,TIP4和TIP5),与拟南芥分类一致,且每个分支均含有这两个物种中的TIPs成员,暗示同一分支TIPs基因成员可能具有相似的基因功能。进一步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5个GmTIPs候选基因对逆境胁迫(干旱和高盐)及激素信号(脱落酸ABA和乙烯前体ACC)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这些环境胁迫及外源激素均可以诱导GmTIPs基因在根和叶这两种组织中的上调或下调表达。其中,干旱和高盐两种胁迫诱导GmTIP2;6在根中上调表达最为明显。然而,干旱胁迫分别诱导GmTIP2;1、GmTIP2;2和GmTIP4;1在根中显著下调表达和在叶中显著上调表达。激素ACC处理诱导GmTIP2;2在根中明显上调表达。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探讨GmTIPs基因的抗逆功能、分子机制及其在菜用大豆分子育种中的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 海岛棉GAUT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在棉纤维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2018, 19(4):722-73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219002

      摘要 (1421) HTML (0) PDF 10.13 M (2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鉴定了海岛棉全基因组中的GAUT基因家族,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及纤维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GAUT家族包含37个成员,分为3个亚组,分布在海岛棉18条染色体上。GAUT氨基酸序列保守基序有4个,保守性较强,且多数GAUT蛋白定位在细胞质。根据GAUTs在海岛棉纤维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变化,将其分为起始期高表达、纤维伸长期高表达、次生壁加厚期高表达、全时期低表达等4类模式。其中,GAUT05、GAUT06、GAUT07、GAUT23、GAUT24、GAUT26等在纤维发育某个时期具有优势表达的基因可能在纤维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述结果为研究海岛棉GAUT基因家族在棉纤维发育中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 甘蔗ScHAK9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8, 19(4):731-73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80124001

      摘要 (1352) HTML (0) PDF 13.01 M (2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KUP/HAK/KT家族基因在介导细胞内钾的积累及维持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新台糖22号(ROC22)甘蔗为研究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钾转运ScHAK9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CDs),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分析,同时利用qPCR技术分析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以及在不同干旱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ScHAK9基因的cDNA完整编码区长度为2352 bp,编码783个氨基酸,属于碱性疏水蛋白,结构中包含了12个跨膜结构域,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膜上;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结构、无规则卷曲结构和扩展长链组成;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ScHAK9与玉米ZmHAK9基因同源性较高。qPCR分析结果表明,ScHAK9基因在不同组织间的相对表达量具有明显差异,叶片中表达最高,其次是茎,根系中表达最低,具有组织特异性;干旱胁迫可以诱导ScHAK9基因表达,其表达量随着胁迫程度加重表现出升高趋势,且在复水后才有所下降。初步推测该基因可能在甘蔗发育和抵御干旱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ScHAK9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分子基础。

    • 基于转录组序列的长柄双花木SSR标记开发

      2018, 19(4):740-747. DOI: 10.13430/j.cnki.jpgr.20180110002

      摘要 (1551) HTML (0) PDF 8.64 M (2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花木属(Disanthus)是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最原始的单种属,为东亚地区特有属。长柄双花木(D. cercidifolius var. longipes)是日本特有植物双花木(D. cercidifolius)的变种,仅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被列入我国濒危植物种名录,在研究金缕梅科系统发育和东亚植物区系地理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由于可利用的SSR标记引物数量不足,阻碍了长柄双花木遗传学研究。本研究对长柄双花木转录组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de novo组装方法,共获得32325条unigene。利用MISA软件,搜索到13779个SSR位点,SSR位点发生频率为42.63%,位点分布频率为1/2.95 kb。不同重复基序类型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序数量最多,占总数44.10%;单核苷酸重复基序次之,占总数37.90%;三核苷酸重复基序,占总数16.71%。二核苷酸重复基序中,AG/CT重复基序数量最多;三核苷酸重复基序中,AAG/CTT重复基序数目最多,其次是ATC/ATG、ACC/GGT和AGC/CTG。从不同种群中任取1株构成8株无亲缘关系的随机样本,对随机合成的60对SSR引物的有效性进行琼脂糖电泳检测的结果表明,46对引物扩增出目的条带,扩增率达76.67%。进一步利用TP-M13 -SSR技术基因分型结果显示,30对引物扩增产物显示出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比为65.22%。这表明,基于转录组序列开发的长柄双花木SSR位点多态性较高。本研究结果为后续的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学及系统进化等方面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物种SSR标记开发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 粤糖系列甘蔗亲本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8, 19(4):748-75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221003

      摘要 (1360) HTML (0) PDF 11.28 M (1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粤糖系列甘蔗亲本遗传关系,提高粤糖系列甘蔗亲本的利用效率,本研究利用35个表型性状对106份粤糖系列甘蔗亲本和10份中国主栽甘蔗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粤糖系列甘蔗亲本平均多样性信息指数、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82±0.082、0.438±0.039,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叶片宽度和曝光后茎色多样性非常丰富。遗传相似性系数388~0.829,基于遗传相似性系数的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分成2个大类群6个亚类群及5个亚亚类。20世纪80年代粤糖亲本多样性指数最高,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将7个群体分为3个类群(Ⅰ、Ⅱ、Ⅲ),中国主栽甘蔗品种单独成为一个类群。以上结果为甘蔗遗传育种亲本的选择、杂交组合配制及核心种质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 澳大利亚引进甘蔗花穗在中国育种潜力评价

      2018, 19(4):760-768.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027002

      摘要 (1379) HTML (0) PDF 8.88 M (1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澳大利亚引进甘蔗杂交花穗在我国培育优良甘蔗新品种的潜力,以12个引进花穗和15个国内花穗为材料,采用家系评价法对有性杂交后代蔗茎产量、糖产量、株高、茎径、有效茎和锤度6个重要性状的方差、遗传力、父母本一般配合力及组合特殊配合力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参试组合中国内杂交组合间各多数性状差异不显著,且遗传力低;澳大利亚杂交组合间各多数性状差异均较显著,且遗传力高; (2)澳大利亚杂交组合新植蔗与宿根蔗的糖产量、蔗茎产量、株高、有效茎和锤度这5个性状父母本一般配合力及组合特殊配合力高于国内组合,但茎径配合力低于国内组合,12个组合中新植蔗有9个组合、宿根蔗有10个组合的茎径特殊配合力为负值 ,多数属于细茎;(3)澳大利亚杂交组合后代材料产量及糖分较高,但茎径较细,不适合国内目前的种植制度,不能作为生产品种使用;(4)通过引进国外杂交组合花穗在国内培育出优良后代做亲本使用,为国内亲本融入新的优异血缘,有利于培育突破性甘蔗新品种。

    • 基于长尖叶蔷薇与香水月季转录组数据的MLO unigenes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2018, 19(4):769-77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220001

      摘要 (1549) HTML (0) PDF 16.44 M (2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长尖叶蔷薇和香水月季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其转录组数据中共获得23条MLO unigenes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氨基酸数量、碱基数、分子量差异较小,多数为疏水性蛋白,平均亲水系数为-0.157~0.190,富含亮氨酸和丝氨酸。亚细胞定位主要分布于质膜中,包含5~9个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组成。其中,等电点小于7的仅有一条,2条蛋白具有信号肽。这23条MLO蛋白具有15个长度在15~50个氨基酸间的保守基序。它们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揭示了MLO基因在长尖叶蔷薇与香水月季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保守性。将这23条unigenes与来自于月季和拟南芥的MLO基因进行聚类分析,确定了6条可能参与抗白粉病的候选基因,对这6条候选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仅有2条unigenes符合MLO型白粉病基因的典型结构特征。最后,通过qRT-PCR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这2条候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受到白粉病菌侵染后呈积极上调趋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候选基因很可能参与了寄主—白粉病菌的互作过程。

    • 花生种质资源对果腐病的抗性评价

      2018, 19(4):780-78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214001

      摘要 (1194) HTML (0) PDF 9.59 M (1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花生果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的严重病害,直接影响花生的产量及品质。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对引进的77份美国资源和39份国内资源进行连续2年的鉴定,筛选耐果腐病的花生种质资源,为花生耐果腐病育种提供优异材料。结果表明:供试花生材料间的受害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两年间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根据受害指数的聚类分析将供试花生材料的果腐病抗性分为高耐、耐、中耐、感病和高感病5组,该结果作为花生果腐病抗性评价标准,能够明确评价供试花生材料对果腐病的抗性。综合两年抗性表现较一致的72份种质,筛选到高耐材料2份,平均受害指数分别为16.67和21.91;耐性材料4份,平均受害指数分别34.79,26.33,39.98和42.37;中耐材料19份,受害指数在45.19~54.67之间;感病材料42份,受害指数在60.18~74.60之间;高感材料5份,平均受害指数分别为75.87,77.83,78.57,80.74和81.11。该结果为评价花生果腐病抗性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进行花生抗病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和优异材料。

    • 黑龙江粳稻育种亲本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筛选及类群划分

      2018, 19(4):790-80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204003

      摘要 (1259) HTML (0) PDF 14.12 M (2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6个农艺和品质性状,选取36份黑龙江2017年主导推广的粳稻品种,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确定了活动积温、产量、胶稠度等9个主成分性状因子、判别函数,并成功划分了4个类群。在此基础上,对19份亲本进行类群划分分析,明确了今后育种实践中,组配亲本选择顺序依次是相临类群间、间隔一个类群间和同一类群间;并对黑龙江近12年审定的710份粳稻品种进行类群划分,为育种家和研究者在亲本选配方面提供直观、便捷、量化的参考依据,提高育种准确性,减少盲目性。通过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黑龙江粳稻育种亲本类群体系,以期为寒地粳稻育种亲本选配及品种资源类群划分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参考。

    • >综述
    • 欧洲重要玉米群体及其利用途径分析

      2018, 19(4):807-814.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117001

      摘要 (1224) HTML (0) PDF 9.30 M (2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欧洲玉米种质多属硬粒型,具有较强的早熟性和抗逆性,渗入欧洲优良种质是拓宽我国适宜机械化种质基础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分析欧洲西南、东南和北部种质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结果,发现有应用潜力的23个优良玉米群体,包括10个西班牙群体、6个法国群体、2个葡萄牙群体和5个瑞士群体。建议在适应性改良的基础上,将群体Enano Norte?o/Vasco、EZS22与我国A群种质,群体Ain、Alegia、Bade、Berrobi、Lazkano、Tuy与我国B群种质构建复合群体,开展改良,拓宽我国玉米种质类群的遗传基础。

    • 茶陵野生稻种质资源评价及其利用进展

      2018, 19(4):815-820.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030002

      摘要 (1351) HTML (0) PDF 8.46 M (2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茶陵普通野生稻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保留并进化获得了许多栽培稻不具有的优良性状,是栽培稻品种进一步改良可供利用的天然优异种质资源。从野生稻中发掘和利用优异基因是当前水稻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茶陵野生稻种质资源评价及其抗病、抗寒等优异基因的研究利用情况,探讨了茶陵野生稻在今后水稻育种研究中的利用潜力,为更好地利用茶陵野生稻提供依据。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3
京ICP备09069690号-23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