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2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
    • 兰科植物花期调控技术及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2025, 26(1):1-13.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502001

      摘要 (43) HTML (40) PDF 1.74 M (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兰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物种繁多,分布广泛,因其奇特的花型、丰富的花色和持久的花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兰科植物也是国际上贸易最多的花卉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开花时间和花朵品质是影响兰科植物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大部分兰科植物的自然花期与市场需求错位、开花整齐度低、开花品质不佳,极大地限制了兰花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调控兰花花期、提升兰花花朵品质对兰科植物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兰科植物的花芽分化进程、花期调控技术及开花相关的分子调控机理进行综述,总结出兰科植物花芽分化的特征、兰科植物花期调控相关基础研究与技术存在的问题、兰科植物相关的开花途径以及蝴蝶兰相关的开花机理与花期调控技术,提出兰科植物花期调控机理和花期调控技术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的方向,以期为兰科植物的花期调控研究、规模化生产和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花椒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2025, 26(1):14-26.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422002

      摘要 (29) HTML (31) PDF 1.59 M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是一种集调味、入药、榨油及观赏于一体的重要经济作物,在我国历史悠久、种植广泛。我国是花椒的原产地,已发现45个种、13个变种,资源丰富。花椒喜阳光,生存能力强,但低温是影响花椒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花椒相对较差的耐低温能力使其栽培区域受到了限制,严重阻碍了花椒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花椒生长形态、抗寒鉴定评价、生理生化变化以及分子响应机制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花椒耐低温能力鉴定有田间自然鉴定和室内低温处理2种方法;花椒有关生理变化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含水量、生物膜结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抗氧化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和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4个方面;在对花椒分子响应机制的探究中发现有多个代谢途径共同响应花椒的低温胁迫。最后,本文就当前花椒响应低温胁迫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花椒种质资源抗寒性鉴定评价以及抗寒种质创制和品种培育奠定基础。

      • 0+1
      • 1+1
    • >论文
    • 桂西地区秋海棠属种质资源调查与种群状况

      2025, 26(1):27-42.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01001

      摘要 (29) HTML (33) PDF 2.21 M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为全球秋海棠属植物重要分布区域之一,桂西喀斯特山区为秋海棠特别是侧膜组秋海棠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整体呈现种类多、种群小、分布散、生境脆弱等分布特征,且近年来人为活动日渐频繁地影响秋海棠属植物野生种群生境。为进一步了解桂西地区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分布特征与种群状况,2017-2022年深入调查了广西西部崇左、百色和河池三市的秋海棠属植物野生资源分布及种群状况,主要涉及秋海棠属植物66种(含53个已正式发表种或种下等级以及13个疑似新种)近140个野生种群,重点调查记录各种群的生境及生长情况,同时对照文献资料及查看标本开展分析。调查发现,大部分野生种群生长及更新状况良好,但人为活动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开发以及人工采集对部分秋海棠属植物野生种群产生了一定影响,少数调查种群有消失的风险。桂西地区秋海棠属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且包括部分仍未被发现或发表的种类,其内尤其是侧膜组中包含较多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开发潜力的类群。研究在调查桂西地区秋海棠属植物野生资源分布和生长情况的基础上,对资源整体分布特征和多样性进行总结,并就如何进一步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 0+1
      • 1+1
    • 四川省野生荞麦资源的调查与收集

      2025, 26(1):43-53.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26001

      摘要 (36) HTML (40) PDF 11.37 M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复杂多样的地形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为摸清四川省荞麦属种质资源的分布及群体数量,2022-2023年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野生荞麦资源调查组对四川省野生荞麦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收集工作,考察地区主要为川西北、川西南、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在30个县(区)内进行了野生荞麦的调查与收集工作,采集到荞麦属野生植物种质资源156份,其中金荞麦103份、苦荞野生种23份、甜荞野生种3份、细柄野荞麦17份、小野荞麦5份、疏穗野荞麦2份、理县野荞麦2份、灌野荞麦1份。调查结果表明,川西北地区是四川省野生荞麦种类最丰富的地区。金荞麦是分布量最大的野生荞麦,主要分布在川中丘陵地段,理县野荞麦和灌野荞麦的分布具有极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生境地的野生荞麦资源之间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对野生荞麦资源的伴生植物统计发现,荨麻和鬼针草是数量最多的伴生植物。此次调查收集不但丰富了荞麦资源种质库,也为研究野生荞麦的分布规律和制定保护措施奠定了基础。

      • 0+1
      • 1+1
      • 2+1
      • 3+1
      • 4+1
    • 基于农民认知筛选的陕西优异作物种质资源特征分析

      2025, 26(1):54-66.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20001

      摘要 (24) HTML (31) PDF 1.26 M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陕西省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获得的农民认知和普查数据,对收集筛选的优异资源进行分析,发现陕西省优异资源的作物种类以常见大宗作物为主,其中蔬菜、果树最多,粮食作物次之,表现为以品质优、外观好、适应性强为主,其次是外部性状和抗性性状,且口味是农民最关注的品质性状;作物分布特点为关中地区蔬菜、果树较多,陕南地区粮食作物较多,且作物分布受自然和人文环境双重影响。农民认知能真实反应农民的主观需求、选择方向以及选择驯化策略或经验,优质是农民留存资源的主因,其次是外观和适应性,且选择方向是以解决突出问题为主,兼顾其他需求,从而导致主要需求及其对应的主要优异性状与次要需求及其对应的优异性状具有较大相关性,人工选择痕迹明显。因此,陕西省优异资源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同时,人工选择使其更加丰富多彩。陕西省优异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应充分考虑资源分布特点,以资源价值发掘为重心,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 0+1
      • 1+1
      • 2+1
    • 河南省小麦种质资源品质特性多样性分析

      2025, 26(1):67-78.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18001

      摘要 (31) HTML (53) PDF 2.20 M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及筛选优异育种亲本资源,进一步改良小麦品质并提供优异资源,本研究以607份小麦种质为材料,采用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供试小麦种质的13个品质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不同年代来源种质的品质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小麦种质资源的13个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在2.28%~79.56%,其中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高,糊化特性指标峰值时间的变异系数最低,且2000年以后的品种在多个性状指标间的变异系数较大。不同年代来源种质的品质比较结果表明,从地方品种(1949年以前)到1949-2000年的品种再到2000年以后的品种,随着年代的推移,面粉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而反映面筋强度的面筋指数、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指标则呈明显升高的趋势,峰值粘度和衰减值的变化趋势为1949-2000年的品种>地方品种>2000年以后的品种,且三者之间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13个品质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峰值粘度与其他多个指标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小麦品种选育的指导目标性状。系统聚类分析将小麦种质分为6类,不同类群间品质性状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第Ⅲ类群具有面粉吸水率低、面筋指数低等特征;第Ⅳ类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湿面筋含量高和峰值粘度高的特征。同时,还鉴定到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及稳定时间4个指标同时达到强筋标准的种质4份,同时达到弱筋标准的种质1份。本研究结果为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及优质品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及理论基础。

      • 0+1
      • 1+1
      • 2+1
      • 3+1
    • 玉米萌发期耐盐性评价及其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2025, 26(1):79-89.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405001

      摘要 (23) HTML (26) PDF 3.08 M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不同玉米材料萌发期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探讨不同类群杂交模式下玉米杂交种材料萌发期耐盐性,本研究采用160 mmol/L的NaCl溶液对152份玉米自交系和303份杂交种进行盐胁迫处理,同时以蒸馏水培养为对照,通过培养皿纸床培养法进行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结果显示,盐胁迫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材料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采用萌发期耐盐率,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将自交系和杂交种材料分别划分5个耐盐级别:I级(高耐,自交系4份、杂交种17份)、II级(耐,自交系19份、杂交种58份)、III级(中耐,自交系47份、杂交种120份)、IV级(敏感,自交系33份、杂交种71份)和V级(高敏,自交系49份、杂交种37份)。根据同源传递片段(IBD,identity-by-descent) 分析结果,将146份自交系材料划分为8个类群,不同类群自交系材料耐盐性表现为欧洲母本群>混合血缘群>自330群>PB群>兰卡斯特群>塘四平头群>PA群>瑞德群。杂交种材料根据父母本材料类群的不同划分为23个杂交模式,其中欧洲母本群×PB群为萌发期对盐胁迫耐受性的最优杂种优势模式。进一步筛选得到4份高耐盐自交系材料和17份高耐盐杂交种材料。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盐碱胁迫对粳稻种质资源穗部形态建成的影响

      2025, 26(1):90-107.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20005

      摘要 (29) HTML (45) PDF 7.18 M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碱胁迫是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解析不同盐碱逆境对水稻穗部形态的影响,筛选耐盐碱水稻种质,对耐盐碱水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正常稻田土为对照(CK),设置两种不同类型盐碱土的逆境胁迫,处理Ⅰ以盐胁迫为主,处理Ⅱ以碱胁迫为主。通过测定164份粳稻种质资源的11个穗部性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综合评价了不同盐碱逆境下粳稻种质穗部性状的优劣。结果表明:在两种盐碱处理下,粳稻种质的7个穗部性状,即穗长、每穗粒数、穗着粒密度、一次枝梗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和二次枝梗数相较于CK均显著降低。处理Ⅰ的穗长、每穗粒数、二次枝梗着粒密度、二次枝梗粒数和二次枝梗数均显著高于处理Ⅱ,说明盐胁迫对上述性状的影响小于碱胁迫。在不同处理条件下,11个穗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处理Ⅰ和处理Ⅱ的千粒重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CK条件下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CK、处理Ⅰ和处理Ⅱ的穗部性状主成分分析均提取到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0.412%、86.441%和83.861%。结合主成分和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每穗粒数、穗着粒密度、一次枝梗粒数和一次枝梗数4个指标可作为评价盐碱土条件下粳稻穗部形态的重要指标。基于穗部性状的综合D值,筛选到辽粳1201、平粳8号、丰稻508、松820、宁恢1号5份耐盐碱种质,可作为复杂盐碱环境下水稻株型育种的重要材料。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山西谷子萌发期耐盐性鉴定及相关性状GWAS分析

      2025, 26(1):108-119.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407002

      摘要 (34) HTML (29) PDF 1.97 M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山西谷子萌发期耐盐性、筛选与谷子耐盐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及了解谷子种子在盐胁迫下萌发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本试验共抽取333份山西核心种质,在光照培养室采用170 mmol/L NaCl溶液胁迫,对萌发期谷子进行耐盐性鉴定。采用隶属函值法对谷子耐盐等级进行分类,以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相对芽长、相对发芽指数5个相关性状的综合评价D值对谷子萌发期耐盐性进行评价。结合核心种质重测序结果,开展耐盐性全基因组在萌发期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谷子核心种质耐盐性差异显著,利用综合评价D值,把333份谷子核心种质的耐盐性划分为5类,其中高耐盐种质有17份。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84个与萌发期耐盐性相关的SNP位点,对显著关联SNPs所在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筛选到与萌发期相关的耐盐候选基因Millet_GLEAN_10019153,并对该基因进行了单倍型分析。本研究结果对耐盐谷子种质的鉴选及耐盐基因挖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0+1
      • 1+1
      • 2+1
      • 3+1
      • 4+1
    • 甜荞种质资源抗倒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2025, 26(1):120-132.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14002

      摘要 (23) HTML (22) PDF 2.65 M (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倒伏是影响甘肃中部甜荞产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 76份国内外甜荞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计算 23个与抗倒伏密切相关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及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甜荞种质资源抗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6份甜荞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为2.349~4.331,其中,主茎第二节间长最大,主茎分枝数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23个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 5个主成分能够代表76份甜荞种质 23 个性状81.421% 的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甜荞种质资源抗倒性综合得分值(D 值),D值平均为 0.469,云甜荞1号D值最低(0.200),TQ10-07 D值最高(0.819)。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株高、茎秆重心高度、主茎第一节间长及壁厚、主茎第二节间长、主茎分枝数、弯曲度和茎秆抗折力等8 个性状可作为甜荞种质资源抗倒性的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将76份供试材料分为4个类群,其中类群Ⅳ的10份材料 D 值最高,抗倒伏能力最强,可作为种质创新及抗倒育种的亲本材料。本研究表明采用多元化统计分析方法对甜荞种质资源抗倒性进行综合评价是可行的,为甘肃中部地区甜荞种质创新和抗倒伏育种提供依据和借鉴。

      • 0+1
      • 1+1
      • 2+1
      • 3+1
    • 内蒙古糜黍资源DNA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2025, 26(1):133-147.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403002

      摘要 (16) HTML (27) PDF 6.71 M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糜黍(Panicum miliaceum L.)是一种品种资源多样的古老作物,采用荧光SSR标记,对糜黍资源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与分类,可将众多资源合理高效应用。本研究以258份内蒙古糜黍资源为材料,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开发的85个常规SSR标记,经多次扩增筛选、优化、加工(引物5′端添加荧光基团)获得12个荧光SSR核心标记。利用MapChart 2.32绘制标记的染色体定位图,利用ID Analysis 4.0检测标记对材料的区分度,用PowerMarker 3.25和PopGen 1.32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 MEGA 11.0.10和NTSYSpc2.11a分别绘制聚类图和主成分分析图,最终应用草料二维码生成器构建材料的DNA分子身份证。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利用7个标记扩增258份材料,共有12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有17.5714个;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观测杂合度、期望观测杂合度、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值分别为7.4622、2.2270、0.8021、0.8372、0.8353和0.8994。将毛细管电泳结果以特定方式进行编码处理,最终仅用7个荧光标记(RYW6、RYW8、RYW37、RYW40、RYW67、RYW124和RYW125)组合在一起生成全部材料的字符串和二维码DNA分子身份证,为内蒙古糜黍种质资源的分类管理及快速鉴定提供了分子检测工具和理论依据。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150份桃种质资源果实褐腐病抗性评价

      2025, 26(1):148-156.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14004

      摘要 (30) HTML (29) PDF 2.13 M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褐腐病是桃主要果实病害之一,筛选桃褐腐病抗性资源是抗性品种培育的关键。2022-2023年,以国家桃种质资源圃(郑州)保存的桃种质为试材,采收成熟度为8.0~8.5的桃果实进行人工接种,包含无损接种150份,有损接种37份。每天调查无损接种果实的病果率增加速率和有损接种果实的病斑直径扩展速率。以平均值和0.5个标准差建立9级抗性评价体系,比较不同种质类型、肉质类型、果实类型、来源地的褐腐病抗性,并分析褐腐病抗性与其他果实性状的相关性。无损接种的病果率增加速率为7.68%,变异系数为69.69%,其抗性评价体系中1级包含11份抗性较强的种质,2级共有34份,3级28份,4级21份,5级20份,6级14份,7级16份,8级4份,9级2份。有损病斑直径扩展速率为0.82 cm/d,变异系数为31.69%,其抗性评价体系中1级包含1份抗性较强的种质,2级共有3份,3级5份,4级5份,5级7份,6级8份,7级5份,8级2份,9级1份。比较发现,地方资源具有相对较强的褐腐病抗性。有损接种病斑直径扩展速率与果实酸度值呈显著负相关,无损接种病果率增加速率与果实硬度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分别筛选出11份抗褐腐病侵入能力较强的种质和1份抗褐腐病扩展能力较强的种质。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一个新的小麦黄叶位点的分子定位

      2025, 26(1):157-164.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18002

      摘要 (15) HTML (21) PDF 1.84 M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麦叶片颜色与植株光合效率和籽粒产量密切相关。人工合成小麦Y223表现为生理性黄叶,与正常绿叶品种晋作82的杂种F1植株叶色表现为中间型,在Y223旗叶抽出17 d后,杂种F2群体中绿叶、中间和黄叶类型植株数目的分离比例符合1∶2∶1,表明Y223的黄叶表现不完全显性。采用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利用杂种F2植株构建绿叶池和黄叶池,从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的569个SSR标记中筛选出12个在亲本间和绿叶/黄叶池间表现多态性的标记。利用9个位于2B染色体的多态性标记扩增F2群体,最终用5个标记定位了黄叶位点,暂命名为YL-2B,其侧翼标记为Xbarc200Xbarc55,与YL-2B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3 cM和3.8 cM。通过比较显隐性、黄叶表型和标记连锁程度,证明YL-2B与2B染色体上已报道黄叶位点均不相同,是1个新的黄叶位点。本研究初步明确了Y223黄叶位点的遗传规律和染色体位置,为下一步基因克隆以及叶片衰老机制解析奠定了基础。

      • 0+1
      • 1+1
      • 2+1
      • 3+1
    • 玉米矮化突变体d309的基因定位与遗传分析

      2025, 26(1):165-176.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12004

      摘要 (21) HTML (22) PDF 6.73 M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玉米的株高是决定其产量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化玉米株型来提高玉米的单产。本课题组在B73的诱变材料中发现了一个矮化突变体d309,该突变体通过连续自交得以稳定遗传。遗传分析揭示,d309突变体的表型受单一隐性基因控制。与B73自交系相比,d309突变体展现出显著降低的株高和缩短的节间。细胞学研究表明,d309突变体在第5和第6茎节间的细胞长度显著缩短。通过构建d309与PH6WC的F2分离群体,并运用BSR-seq技术,将突变位点定位在第3号染色体的3.47~17.47 Mb区间。进一步通过基因定位将突变位点定位于5-4和5-7两对分子标记之间,该区间内只有1个开放阅读框(Zm00001d039634),编码赤霉素3-氧化酶(GA3ox,gibberellin 3-oxidases),已被报道为Dwarf1。测序结果显示,d309突变体在Zm00001d039634基因CDS区存在单个核苷酸的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蛋白质结构预测表明,该突变位点位于Fe(II)2OGD(Iron 2-oxoglutarate dioxygenase)结构域内。通过外源施加赤霉素,d309突变体的矮化表型得到恢复,从而确认d309为一个赤霉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此外,d309突变体与已报道的Dwarf1等位突变体在突变机制上存在差异,表明d309可能是Dwarf1基因的一个新等位基因。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番茄叶色基因Sllc1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2025, 26(1):177-188.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20004

      摘要 (17) HTML (15) PDF 3.47 M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叶色突变体作为厘清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叶绿体发育机制的重要工具,对于探究植物生长发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绿色叶片番茄材料CR11A和浅黄色叶片番茄材料CH09-805为亲本,通过构建遗传群体明确叶色的遗传规律;对不同叶色植株开展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观测及叶绿素含量测定,并进一步利用BSA-Seq及分子标记进行叶色基因定位,开展候选基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1植株叶片为绿色、F2群体植株叶片出现12(绿色)∶3(浅黄色)∶1(金黄色)的分离比,说明番茄叶色性状受两对基因控制且存在显性上位效应;通过叶绿体超微结构观测及叶绿素含量测定,发现金黄色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严重受损,其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浅黄色叶片与绿色叶片;利用BSA-Seq及分子标记将番茄叶色基因Sllc1定位于7号染色体114.53 kb的物理距离,候选区间内包括13个注释基因,结合基因注释信息及表达量鉴定,推测Solyc07g053630Solyc07g053640Sllc1的候选基因。本研究获得番茄叶色的候选基因,为番茄叶色形成分子机制解析奠定重要的材料基础及基因资源。

      • 0+1
      • 1+1
      • 2+1
      • 3+1
    • 基于RNA-seq番石榴果实软化候选基因的挖掘及表达分析

      2025, 26(1):189-201.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10001

      摘要 (26) HTML (19) PDF 4.06 M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番石榴变种丰富,不同品种的果实质地差异较大。果实的软化程度决定了其食用口感、运输贮藏及货架期等商品价值。为探究影响番石榴果实质地软化的调控基因,本研究比较了酥脆品种粉红蜜与软肉品种西瓜2号果实在坚熟期与软熟期的转录组。结果表明,软熟期品种间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多,GO注释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结合活性和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中,KEGG代谢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半乳糖代谢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两个品种在软熟期果实质地的差异与细胞壁代谢途径、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植物激素代谢基因和转录因子的调控密切相关。J3R85008159_PGJ3R85010291_XTH的上调表达是促进番石榴软化的重要因素。J3R85010291_TCH4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壁的机械强度调控果实软化。木质素合成途径基因(J3R8506005_CADJ3R8502863_PODJ3R8507303_PODJ3R8500836_LACJ3R8507803_LAC)的下调表达延缓木质素的积累,促进果实软化。ABA途径调控基因(PYLSnRK2)、乙烯途径调控基因(ETR/ERSEBF1/2 EIN3)和相关转录因子家族基因(J3R85017767_MYBJ3R85004770_MYBJ3R85004060_NACJ3R85006932_NACJ3R85012461_ERFJ3R85010726_bHLHJ3R85003109_bHLHJ3R85014989_bHLHJ3R85015176_WRKYJ3R85014001_WRKYJ3R85014684_WRKYJ3R85010736_WRKY)可能协同调控细胞壁代谢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番石榴软化过程。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技术规程
    • 稻种资源全生育期田间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

      2025, 26(1):202-205. 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816007

      摘要 (23) HTML (29) PDF 510.70 K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旱性是作物与干旱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数量性状,准确的抗旱表型鉴定是挖掘抗旱基因和开展抗旱遗传研究的基础,对于水稻节水抗旱育种至关重要。在大田条件下进行稻种资源全生育期抗旱表型鉴定的方法一直是抗旱育种工作者所关注的技术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在多年田间稻种资源抗旱性鉴定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抗旱性鉴定体系进行探索优化,总结制定了稻种资源全生育期田间抗旱性鉴定的技术规程,其内容包括一般要求、整地、种植方式、水分管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以及抗旱性评价等全过程的操作规范和基本要求,以期为稻种资源全生育期抗旱鉴定提供技术参考。该技术规程适用于海南省三亚市每年冬季(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的田间种植的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3
京ICP备09069690号-23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