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23(5):1536-1545.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316001
摘要: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是科技部和财政部设立的31个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国家平台之一,目前由国内11家从事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藏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建设。为了实现各参建单位在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数据汇交、资源共享和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协同工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联合科技信息中心,首先对共享服务平台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对平台的架构、功能模块、核心业务流程和数据库等进行设计,并基于ASP.NET MVC框架,采用数据质量保证技术、互联互通技术、权限控制技术和安全技术等实现了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共享服务平台。该平台能有效控制种质资源的数据质量,实现了与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等相关平台的数据交互,满足了较为复杂的权限分配需求,平台的安全性较高,从而促进了各参建单位在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采集、处理、保藏和分发等方面进行协同工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获取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实物和数据方面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促进了国家科技资源尤其是以种子为代表的植物遗传资源的共享,为提高国家战略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亦可为其他领域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张晓雪, 刘阳, 宋江萍, 邱杨, 王海平, 张晓辉, 李锡香
2019, 20(3):530-537.DOI: 10.13430/j.cnki.jpgr.20180828003
摘要:不育系的制种潜力是决定制种产量的重要因素。在前期选育过程中对不育系制种潜力关注不够,往往导致所选育的品种制种产量低甚至无法制种,造成品种无法推广。我国拥有丰富的优良地方品种萝卜资源,但是存在着种质退化、栽培面积缩减、栽培区域小而分散的问题。培育杂交种是提升优良地方品种品质、维持栽培面积和扩大栽培地域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将Ogura胞质转育到26份优良地方品种萝卜资源,发现其中16份种质资源在Ogura胞质中的不育率达到或接近100%。建立了一种基于网纱隔离和壁蜂授粉的鉴定方法,用于分析了这16份优良地方品种萝卜资源的保持系及其Ogura不育系的制种产量与潜力。发现练丝萝卜和五月红两份资源的不育系和保持系都具有较高的角果产量,有望转育成高制种潜力的不育系亲本。红灯笼、大青皮和心里美三份资源里都分离出具有较高种子产量的胞质雄性不育单株,但是其保持系种子产量很低。需要提高保持系的种子量。小红袍水萝卜和扶沟萝卜的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种子产量都处于中等水平,具有优化和应用的潜力。红水萝卜,青皮脆等5份资源不适合Ogura胞质不育系制种。狗头罐、绛县白、象牙白三份资源是自交不亲和材料。本研究发现,Ogura胞质的不同品种以及同一品种不同单株间制种产量差异巨大,说明从转育初代开始逐代监测和筛选制种潜力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介绍一种简易高效鉴定及筛选萝卜胞质不育系制种潜力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初步筛选出一批高制种潜力的萝卜地方品种Ogura胞质雄性不育材料。
2019, 20(5):1110-1117.DOI: 10.13430/j.cnki.jpgr.20190322001
摘要:我国是植物遗传资源大国,我国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没有加入《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以下简称《条约》)。在过去的十余年间,《条约》的实施日渐深入,并在不同方面对我国产生了影响。当前我国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加入《条约》能够使我国便利地获取多边系统中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能够保障我国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够使我国有资格参与多边系统中的惠益分享活动和获得《条约》供资战略的支持,能够使我国有资格参加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领域的国际谈判和规则制定活动。为了推动我国加入和实施《条约》,建议国家主管部门采取相关的措施。
2017, 18(3):503-508.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3.015
摘要:印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主张遗传资源主权归国家所有、遗传资源惠益公平分享。印度政府于2003年颁布了《生物多样性法》,2004年又补充颁布了《生物多样性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其生物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主权、保护原则、主管部门和管理体系、获取和惠益分享等问题。2014年又制订发布了《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规则指南》,对生物考察和利用、商业开发的惠益形式与比例、成果转化程序与惠益分享方式、知识产权获取程序与惠益分享形式、第三方转让为研究或商业利用、豁免审批情况等都作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本文系统梳理了印度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动态发展过程,对不同阶段颁布的不同制度的管理措施进行了概括分析。从印度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体系发展动态来看,印度的制度构建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断更新,逐步趋于完善、细化。印度的遗传资源制度体系建设紧跟国际发展形势,从原则性的规定发展到具体措施。印度与中国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国情相似,国际谈判立场一致,印度的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制度体系构建思路值得中国在国内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家制度体系构建借鉴。
2017, 18(5):920-924.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5.014
摘要:巴西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遗传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中国同巴西国情相似,本文对巴西遗传资源立法的起源、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对现行法律在遗传资源获取程序、管理机构、惠益分享等方面内容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整理分析,为国内立法提供一些参考。巴西很早就意识到保护本国生物遗传资源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保护本国的遗传资源,巴西政府于2001年公布了一项《巴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暂行条例》。随后又对《暂行条例》进行了数十次修订,直到2015年由总统签署形成了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的第13.123号法律。巴西立法对有关概念和术语做了比《名古屋议定书》更为详细的区分和解释,并分别对生物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的获取、审批、转让、惠益分享、行政处罚等内容做出了规定,成立了“遗传资源委员会(CGEN)”,建立了“国家惠益分享基金(FNRB)”。
2015, 16(4):677-683.DOI: 10.13430/j.cnki.jpgr.2015.04.001
摘要:1993年生效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将获取与惠益分享(ABS)作为其三大目标之一。2010年在CBD缔约方大会第10次会议(COP-10)上达成了《名古屋议定书》,标志着获取与惠益分享议题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随后又组织召开了三次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名古屋议定书》将于2014年10月在韩国平昌召开COP-12期间生效,并在2014年10月13-17日召开《名古屋议定书》缔约方大会第1次会议(COP/MOP-1)。本文系统总结和梳理了获取与惠益分享议题产生背景、关键议题争论的焦点、谈判历程和发展动态,深入分析了欧盟、非洲集团、瑞士等主要国家集团和非政府组织(NGOs)等非国家行为体(non-state actors)在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谈判中的立场、策略和作用,讨论了《名古屋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体现、影响以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2014, 15(1):1-11.DOI: 10.13430/j.cnki.jpgr.2014.01.001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土壤类型繁多,加之农业历史悠久,不仅作物种类众多,而且很多作物都有其野生近缘种,从而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本文在介绍中国作物种类的同时,列出了各类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以及国家制定野生植物保护有关政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2014, 15(3):477-482.DOI: 10.13430/j.cnki.jpgr.2014.03.004
摘要:[摘要] 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原地保存体系包括以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区域保存、以原地保存林为代表的群体保存和以古树为代表的个体保存3种类型。截止2012年,全国有自然保护区2 669个,面积14 979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14.94%。截止2011年,建立了森林公园2 747处,总面积1 703万hm2;截止2011年,建立了国家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共962处,总面积1 975万 hm2;截止2012年,在16个省建立了50多个树种的原地保存林和天然采种林群体;截止2005年,全国共清查出古树名木285.3万株,绝大部分进行了挂牌保护。全国约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都得到了较好保护。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原地保存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足,今后应优先考虑如何提高原地保存的质量,解决保护区域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加强对原地保存的遗传资源动态监测和评价。
2014, 15(3):668-671.DOI: 10.13430/j.cnki.jpgr.2014.03.032
摘要:浙江柿树资源丰富,但品种或类型混杂,为探究浙江省柿树种质资源多样性,本文利用筛选出的16条随机引物,对7个柿树类型40个单株进行了RAPD分析,共得到条带156条普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38条,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7.76%。类型间遗传多样性(Dst)为0.7604,远高于类型内个体间遗传多样性(Hs)为0.0603,各类型分化系数(Gst)为0.7604,基因流(Nm)为0.1576。并根据各类型间的遗传距离,将各类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的各类型遗传结构比较一致,而不同类型间分化较为严重,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有一定的的基因交流。今后应收集更全面的柿树种植资源,为柿树种质资源的保存及今后良种杂交及选育打下基础。
2014, 15(4):720-727.DOI: 10.13430/j.cnki.jpgr.2014.04.006
摘要:国是葡萄属植物的原产地之一,原产我国的葡萄野生种有40个左右,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我国的劳动人民自古就有采食葡萄野果的习惯。自从2000多年前葡萄的栽培种—欧亚种传入我国,国内原产野生葡萄逐渐失去重视。但其栽培利用在一些地方一直延续至今。刺葡萄是中国野生葡萄中果粒最大的一个种,因其耐湿和抗病性强,在江西、福建、湖南、贵州等地区一直栽培利用至今。长期以来,原产广西的毛葡萄和东北的山葡萄被用作酿酒原料,生产地方性的葡萄酒。新中国成立以来,野生葡萄在葡萄遗传改良中作用不断得到重视,选育大量的优良单株,培育了一系列的葡萄新品种,在我国葡萄产业发挥过或正在发挥作用。本文对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遗传改良中及栽培利用成就进行了总结,旨在引起葡萄育种工作者对中国原产野生葡萄的重视,加强中国野生葡萄在葡萄遗传改良中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