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6(1):157-164.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18002
摘要:小麦叶片颜色与植株光合效率和籽粒产量密切相关。人工合成小麦Y223表现为生理性黄叶,与正常绿叶品种晋作82的杂种F1植株叶色表现为中间型,在Y223旗叶抽出17 d后,杂种F2群体中绿叶、中间和黄叶类型植株数目的分离比例符合1∶2∶1,表明Y223的黄叶表现不完全显性。采用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利用杂种F2植株构建绿叶池和黄叶池,从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的569个SSR标记中筛选出12个在亲本间和绿叶/黄叶池间表现多态性的标记。利用9个位于2B染色体的多态性标记扩增F2群体,最终用5个标记定位了黄叶位点,暂命名为YL-2B,其侧翼标记为Xbarc200和Xbarc55,与YL-2B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3 cM和3.8 cM。通过比较显隐性、黄叶表型和标记连锁程度,证明YL-2B与2B染色体上已报道黄叶位点均不相同,是1个新的黄叶位点。本研究初步明确了Y223黄叶位点的遗传规律和染色体位置,为下一步基因克隆以及叶片衰老机制解析奠定了基础。
2024, 25(3):303-311.DOI: 10.13430/j.cnki.jpgr.20230706001
摘要:一年生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 (L.) Candargy)是普通小麦野生近缘种之一,也是近年来应用较广泛的小麦遗传资源。簇毛麦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可用于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农艺性状,包括对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抗性、优良品质等。本文简述了簇毛麦与普通小麦的同源关系、与小麦属杂交亲和性,以及将簇毛麦染色体、片段、基因导入普通小麦的有效方法,综述了簇毛麦对白粉病、纹枯病、条锈病、眼斑病、黄花叶病、全蚀病、胞囊线虫病等病害的抗性基因和对应的染色体,簇毛麦品质基因(如:高赖氨酸含量和多态性贮藏蛋白等)和簇毛麦耐旱、光周期等其他基因。介绍了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PmV在小麦改良和育种中的应用及其巨大价值,展望了簇毛麦后续研究前景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本综述对挖掘与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拓宽小麦遗传资源、加快小麦遗传改良进程以及重要基因功能研究均具有参考价值。
王环,许艺凡,张江妹,李凤,马小河,黄丽萍,王敏,荀志丽,赵旗峰
2024, 25(7):1092-1105.DOI: 10.13430/j.cnki.jpgr.20231122002
摘要:为了探究葡萄种质资源果实香气成分的遗传多样性,以62份葡萄种质资源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显著性分析。鉴定葡萄种质资源幼叶上表面颜色、幼叶上表面光泽、幼叶花青素着色和成熟果肉香味等8个农艺性状,将其与挥发性物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stress<0.2)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筛选出特征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在62份葡萄种质资源中共检测到7类99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是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含量分别为13.83 mg/L、13.53 mg/L、8.99 mg/L。各类挥发性物质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8个农艺性状与香气物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幼叶上表面颜色、上表面光泽、花青素着色、果皮颜色、果肉香味与萜烯类、酯类及酮类具有显著相关性。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可以明显区分幼叶花青素着色极弱的种质和幼叶花青素着色中的种质。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1,P<0.05为标准,筛选到17种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其中正己酸乙酯的VIP值最高(4.07),萜烯类中橙花醇VIP值最高(2.07)。本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浆果香气品质性状和葡萄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武星彤, 陈璐, 王敏求, 张原, 李鑫玉, 林雪莹, 周宏, 文亚峰
2019, 20(5):1325-1333.DOI: 10.13430/j.cnki.jpgr.20190121001
摘要:以丹霞梧桐转录组序列为基础,开发丹霞梧桐 EST-SSR 标记位点,并利用其对丹霞梧桐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评价丹霞梧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丹霞梧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应用 Primer 3.0、GenAlEx6.3、FSTAT 和MS-tools 等软件进行引物设计和相关遗传参数分析。17, 858 个 SSR 位点分布于 79, 920 个 unigene 序列,SSR 位点密度为 1/4.78kb。SSR 重复基序中,三核苷酸(43.64%)为优势核苷酸,其次为四核苷酸(23.52%)和二核苷酸(15.54%)。三核苷酸和二核苷酸优势重复基序分别为 AAG/CTT 和 AG/CT。以 16 个样本为材料,从设计的 73 对引物中共筛选出 16 对多态性 EST-SSR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为 0.546,所开发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主成分分析(PCA)表明,这些位点具有很好地鉴别不同地区样本,甚至单株的能力。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对比结果表明,丹霞梧桐群体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多样性,其期望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为 0.550-0.605。地质、历史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可能是造成丹霞梧桐群体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所开发的 EST-SSR 多态性位点可为丹霞梧桐遗传结构分析和分子辅助育种等相关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2017, 18(5):925-932.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5.015
摘要:本研究从抗纹枯病小麦品种CI12633中克隆出一个小麦防御素基因TaPDF35,并对其表达特性及功能进行了分析。TaPDF35基因包含一个长为249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8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TaPDF35。预测分析表明,TaPDF35能形成由一个 α螺旋和三股反向平行的β-折叠片组成的αβ(CSαβ)基序,αβ(CSαβ)基序由八个半胱氨酸形成的4个二硫键固定。TaPDF35的N端有一段2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表达分析结果表明,TaPDF35基因在抗纹枯病小麦品种CI12633和山红麦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感纹枯病小麦品种扬麦158和温麦6号中的表达量;该基因在小麦的叶鞘和茎中都有表达,且受纹枯病原菌(Rhizoctonia cerealis)诱导而上调表达。用大麦条形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BSMV)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降低抗纹枯病小麦品种CI12633中TaPDF35基因的转录水平,再接种纹枯病原菌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与接种BSMV:GFP的CI12633对照植株相比,TaPDF35表达水平降低的CI12633植株对纹枯病的抗性显著降低,表明TaPDF35表达是小麦防御纹枯病反应所需的。
2013, 14(6):1185-1189.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6.030
摘要:为了更好地对葡萄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研究,丰富数量化、规范化的葡萄种质资源描述系统内涵,对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太谷葡萄圃114份鲜食有核葡萄品种的果实主要数量性状(果穗长度、果穗宽度、果穗重量、果粒纵径、果粒横径、果粒重量、果穗大小、果粒大小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上8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在17%以上,果粒重量变异系数最大,为48.05%;果穗宽度变异系数最小,为17.58%;果穗重量的变异幅度最大,为100.0 g~1030.0 g,变异系数为41.28%;果粒横径的变异幅度最小,为1.3~3.5 cm,变异系数为20.82%。同时K-S检验表明,8个数量性状的Sig值均大于0.05,符合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统一用(X-1.2818S)、(X-0.5246S)、(X+0.5246S)、(X+1.2818S)4个点分为5级,使1~5级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该研究为葡萄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化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刘晓兰, 曲存民, 谢景梅, 卢坤, 王敏, 王瑞, 徐新福, 谌利, 李加纳
2012, 13(4):632-638.DOI: 10.13430/j.cnki.jpgr.2012.04.021
摘要:杂交育种中,亲本选配是育种成败的关键。本研究以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180份甘蓝型黄籽油菜亲本种质为材料,应用分布于不同连锁群的60对SSR标记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308个标记位点,每对引物在不同亲本材料之间的等位基因数在1~11之间,平均位点为5.1个。其中多态性位点207个,多态率达67.2%。对 SSR扩增结果进行 UPGMA 分析,在遗传距离0.566上,180 个品种(系)分为 3 个类群体,聚类结果与种质来源比较一致。结合不同品系的遗传背景来源、遗传距离和品质性状特点,确定出20个品系作为参试群体的核心种质。研究结果表明,SSR标记技术与种质材料的重要性状相结合可以作为构建作物核心种质资源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为甘蓝型油菜黄籽杂交育种和优势组合的选配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