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莎, 郑晓明, 冯雳, 乔卫华, 王君瑞, 公婷婷, 梁新霞, 齐兰, 苏龙, 丁膺宾, 许睿, 张丽芳, 程云连, 杨庆文
2017, 18(2):283-289.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2.014
摘要:研究长日抑制开花基因的分子遗传机制,是培育适应光周期栽培品种以及扩大水稻种植区域的重要基础。PhyB 基因在长日照条件下抑制水稻开花,然而目前水稻 PhyB 基因的长日抑制分子遗传基础还不清楚。本文选择78份亚洲栽培稻(34份籼稻和44份粳稻)及47份近缘野生种进行测序,对 PhyB 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进行分析,并计算籼稻、粳稻和野生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PhyB 基因共有28个单倍型,其中有两个高频率的单倍型主要分别存在于两个栽培亚种中。从Network图可以看出栽培稻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包括全部的籼稻和4个粳稻个体,B组包括大部分的粳稻。进一步的亲缘地理学分析结果显示A组栽培稻和B组栽培稻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理分布格局,A组和B组开花时间的比较结果也表明这两组开花时间具有显著差异。另外,野生稻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均比两个亚种的多样性高。据此推测 PhyB 基因的两个高频率的单倍型在两个栽培亚种中具有区域适应性。PhyB 基因在栽培稻中有明显的驯化信号,随着水稻种植区域的扩大,为了适应不同的地域环境,进化出其他等位基因和不同地域特有的等位基因,从而导致开花时间对不同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及多样性。
梁新霞, 郑晓明, 刘莎, 王君瑞, 乔卫华, 张丽芳, 齐兰, 公婷婷, 苏龙, 丁膺宾, 许睿, 程云莲, 高爱农, 杨庆文
2017, 18(3):390-395.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3.002
摘要:利用27对SSR标记对云南普通野生稻的2个自然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其他省份的材料与东南亚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元江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最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元江材料与中国其他省份的普通野生稻之间较近,景洪普通野生稻与缅甸的普通野生稻关系最近,且云南元江和景洪的普通野生稻的遗传结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云南普通野生稻属于中国与东南亚普通野生稻的过渡类型,为水稻起源地的“印度阿萨姆--中国云南”学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苏龙, 徐志健, 乔卫华, 郑晓明, 梁云涛, 丁膺宾, 刘莎, 齐兰, 公婷婷, 梁新霞, 王君瑞, 张丽芳, 程云连, 兰进好, 杨庆文
2017, 18(4):603-610.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01
摘要:采用25对SSR分子标记,对广西境内采集的1610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其中检测到等位变异18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Ae范围为1.0094(RM240)~2.2674(RM488),平均值为1.3568;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0093(RM240)~0.5591(RM448),平均值为0.2112;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0.0393-0.9296之间变动,平均为0.3624。数据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12个药用野生稻地理居群按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排序后为:梧州-3>南宁-1>梧州-2>梧州-1>南宁-2>玉林-2>贵港-2>梧州-4>玉林-3>玉林-1>贺州>贵港-1,其中指数高的居群均分布于梧州市和南宁市两地,因此确定了这两地为广西药用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通过不同数量的SSR引物对药用野生稻材料间相似系数矩阵进行相关性测验,结果显示当引物按照PIC值降序排列时,10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升序排列时,21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研究表明在进行药用野生稻大居群聚类分析时,SSR引物适宜数量应多于21对,最低不得少于10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