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孟珊,朱小品,邹淑琼,狄佳春,杨欣,朱银,郭春滨,颜伟
2024, 25(9):1504-1515.DOI: 10.13430/j.cnki.jpgr.20231214001
摘要:分子标记是遗传研究的基础工具,广泛应用于遗传多样性研究、种质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等领域。本研究利用Barley SNP 50K芯片对遗传背景来源广泛的大麦核心资源进行SNP检测,筛选出一系列多态性高的SNP位点,并开发出124个KASP分子标记。利用43份不同地理来源的大麦种质检测其有效性,初步筛选出56个KASP标记;以最小等位基因频率≥0.40、多态信息含量≥0.45为标准挑选18个高质量的KASP标记并用于绘制98份江苏省大麦品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这18个KASP标记能够将具有相同地理来源及亲缘关系近的大麦材料聚为一类,表明上述KASP标记在大麦品种鉴定、大麦资源亲缘关系分析以及群体划分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构建了98份江苏大麦品种的SNP指纹图谱,验证了KASP技术在我国大麦品种鉴定中的可行性。开发的KASP标记能够准确、快速鉴定大麦品种,有助于大麦种质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2023, 24(1):194-202.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811002
摘要:江苏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于2008年,现已保存水稻、小麦、玉米等54种作物种质资源样本约5.5万份。面对当前庞大的保存规模和多样的种质类型,若仅依靠传统管理方法来独立记录各项工作流程信息和种质资源数据,不但会造成字段信息重复和数据冗余,也不利于库内资源整体情况的调查和共享服务情况的关联查询。科学有序的资源管理是促进种质有效共享的关键。本研究根据种质资源库的运行需求,运用Java Web、分布式数据库、工作流、可视化等技术,研究设计了集种质资源收集引进、保存监测、繁殖更新、鉴定评价和共享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流程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种质资源数据字段进行标准化定义,规范种质资源信息管理;明确种质资源管理工作流程和相关角色的任务职责,实现规范且可追溯的种质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种质资源数据统计分析和挖掘,能极大地提高种质资源库管理工作效率,促进优异资源的安全保存和有效共享。
孟珊,徐婷婷,朱小品,狄佳春,朱银,杨欣,邹淑琼,杨雪,覃翠华,颜伟
2023, 24(2):419-436.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818003
摘要:大豆是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中植物蛋白和油脂的重要来源。江苏省是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依托2016-2019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从江苏省35个县(市/区)收集到203份大豆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对203份资源的25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大豆地方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12个形态特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0311~1.3800,13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3850~2.0155。聚类分析可将203份大豆资源划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内材料均存在一定的表型变异,第IV类群在产量性状方面的综合表现最好。主成分分析将表型评价因子简化为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8.361%。203份大豆资源的综合评价得分范围为0.140~1.385,以综合得分排名的先后顺序,筛选出7份江苏省优异大豆资源。本研究多角度评价了江苏省大豆地方种质资源表型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大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欣, 朱银, 狄佳春, 徐婷婷, 汪巧玲, 邹淑琼, 颜伟
2021, 22(2):309-316.DOI: 10.13430/j.cnki.jpgr.20200708002
摘要:为促进农业种质资源开放共享,江苏省于2005年启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四位一体”、“库圃结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涵盖农作物、林木、水产和家养动物四大类共计30个省级种质库(圃),有力地支撑了江苏现代农业品种创新与产业发展。由于平台跨学科、跨行业建设,种质库(圃)遍布全省不同地区,涉及不同性质的责任主体,给平台运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存在平台运行服务数据采集时间滞后、统计程序繁杂、管理工作效率较低等不足。为进一步提高平台的运行管理效率,促进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设计构建了一套B/S模式的农业种质资源平台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用于平台线上工作流管理,实现运行服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运行服务成效的可视化展示。该系统的建立为平台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可视化数据支撑。
孟珊, 狄佳春, 苏彩霞, 朱银, 徐婷婷, 朱小品, 杨欣, 邹淑琼, 汪巧玲, 颜伟
2021, 22(5):1258-1272.DOI: 10.13430/j.cnki.jpgr.20210302002
摘要:依托 2016-2019 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从江苏省 29 个县(市/区)收集到 87 份扁豆地 方种质资源。本研究对 87 份资源的 19 个性状进行了调查评价,同时结合由 39 对 SSR 标记鉴定的群体基因型信息研究了江 苏省扁豆地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上述资源在 19 个性状上均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12 个形态特征性状多样 性指数范围为 0.4773-1.3695,7 个农艺性状多样性指数范围为 1.8064-2.0260。利用 SSR 标记进行聚类分析将所有材料划分为 4 个群集,各群集内材料均存在一定的表型变异,群集 IV 内材料在产量性状方面的综合表现较好。从早熟、高产和大粒三个 方面,共筛选出 12 份江苏省优异扁豆地方种质资源。本研究从表型和基因型两方面系统评价了江苏省扁豆地方种质资源的遗 传多样性,为后续扁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春宏, 狄佳春, 颜伟, 郭文琦, 朱银, 殷剑美, 王立, 韩晓勇, 蒋璐, 张培通
2020, 21(5):1175-1185.DOI: 10.13430/j.cnki.jpgr.20200217003
摘要:2016-2017 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江苏调查队收集到江苏41 个县地方高粱资源104 份,并对15 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利用相关系数、聚类分析研究了高粱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高粱资源农艺数量性状变异类型丰富。穗粒重与株高、穗长、节数、百粒重、抽穗期、地上部鲜重呈显著正相关;地上部鲜重与株高、节数、抽穗期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柄长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该批高粱资源划分为7 个类群,第Ⅰ类群为甜高粱品种,是糖用与饲用材料;第Ⅱ类群穗很长,为工艺专用材料;第Ⅲ类群单穗与百粒重较高,是粒用、糖用兼型材料;第Ⅳ类群株矮,节数少,早熟,是粒用、饲用及工艺兼型材料。第Ⅴ类群偏野生型材料,可粒用、饲用及工艺用,但产量性状表现较差。第Ⅵ类群株高、穗长、抽穗期、地上部鲜重适中,是粒用、糖用、工艺用及饲用兼型材料。第Ⅶ类群株矮、百粒重高、裸粒、生育期较早,是粒用材料。综合表型筛选出9 份具有优良与特异性状的种质资源。总之江苏地方高粱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蕴藏着较多的可利用遗传变异,在高产、早熟、穗型和籽粒大小等方面存在可供育种和生产利用的优异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