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1(6):1577-1585.DOI: 10.13430/j.cnki.jpgr.20200515002
摘要:以母本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MO 和父本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m)MA 为对照,通过测定热胁迫前后植株叶片的相对电导率(E)、计算伤害率(RI)以及正向超亲优势PHA%值和负向超亲优势NHA%值,对36 个中(MO)×印(MA)南瓜远缘杂交新种质的F5 和F6 代自交系进行耐热性评价。结果显示,RI 对材料耐热性差异区分度高,与植株耐热表型结果吻合,与植物耐热性负相关,可直观评价中印南瓜远缘杂种后代耐热性。供试南瓜材料在热处理之后,相对电导率(E)均升高,表明热处理破坏了叶片细胞膜;不同材料之间相对电导率增加幅度不同,表明材料间细胞膜热稳定性存在差异。中国南瓜MO 比印度南瓜MA 耐热性强,其RI 值分别为0.24±0.10 和0.65±0.29。以MO 和MA 的RI 值为阈值,共筛选到16个耐热株系(PHA%值在-8.3~-87.5%,平均值为-54.1%),14 个不耐热株系(NHA%在3~40%,平均值为24.3%),和6 个耐热性介于亲本之间的株系。供试材料整体上的耐热性呈两级分化,耐热性增强效果明显。F4 代的耐热性存在分离,18SH 和18SE的后代耐热性增强,18SF 耐热性减弱。以RI 值0.15 为阈值,筛选到13 个表现出超亲优势的耐热株系,包括源于18SH 的10个F5 代株系,2 个源于18SE 的F5 代株系和1 个源于18FB 的F6 代株系。筛选的耐热优系,为培育适宜越夏栽培的耐热印度南瓜新品种提供有价值的亲本。
2019, 20(6):1486-1493.DOI: 10.13430/j.cnki.jpgr.20190323001
摘要:细胞质遗传影响作物正反杂交 F1 代性状。印度南瓜×中国南瓜不存在生殖隔离,而其反交: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存在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制约了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正反远缘杂交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和中国南瓜优良细胞质基因的转育进程。本文选用抗病中国南瓜高代自交材料 MO 与核心印度南瓜亲本 MA 配置中×印南瓜杂交组合,以幼胚为试材,筛选外植体最佳接种时期、最佳灭菌接种方式,以及最适培养基成分,建立中印南瓜杂种幼胚培养体系,并对杂种后代进行分子标记真实性鉴定。通过试验,确定中印南瓜 MO×MA 亚种间杂交胚胎拯救的最佳接种时期为授粉后 25d。果实采收之后,先在室内剥出幼胚,用 2% NaClO 浸泡 5min,除去内种皮;再将幼胚转移至超净工作台内,先用 75%酒精消毒幼胚 30s,无菌水清洗 1次,再利用 2% NaClO 浸泡 5min,之后用无菌水清洗 3 次,准备接种。该外植体灭菌流程,幼胚接种后污染率低(39%)、萌发率高(24%)、接种操作方便。幼胚接种于 No.8 培养基:MS 基础培养基 + 3.0 mg/L 6-BA + 0.5 mg/L 2,4-D + 0.2 mg/LNAA + 20 g/L 蔗糖 + 0.68% 琼脂,胚萌发效果最好,萌发率为 25%。暗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作用不明显。选择在双亲中显示共显性差异的 SSR 标记,对再生植株进行杂种真实性鉴定,分别有 23 个差异引物和 8 个差异引物在 6 个 E0 单株中表现为杂合带型和父本 MA 带型,表明父本 DNA 已渗入杂种,6 个 E0 单株为真杂种,为通过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远缘杂交转育中国南瓜细胞质基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