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霞, 张盈, 薛璟祺, 朱富勇, 石丰瑞, 王顺利, 张秀新
2015, 16(4):772-780.DOI: 10.13430/j.cnki.jpgr.2015.04.014
摘要:以云南中部及西北部的6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株高、新枝长等9个表型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和ISSR分析。结果表明:9个表型性状变异幅度为0.9%-39.8%,平均值达到了18.9%;群体间生殖器官的变异较大,群体内营养器官更容易产生变异。利用群体间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6个群体聚为4个类群,没有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吻合,说明表型特征的性状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不大。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得到的10条引物,在取自6个自然居群,180个个体中,检测到56个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0.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281和0.414。在物种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409和0.596。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达0.319。结果显示,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广泛变异。滇牡丹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大,滇牡丹并不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