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8(5):925-932.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5.015
摘要:本研究从抗纹枯病小麦品种CI12633中克隆出一个小麦防御素基因TaPDF35,并对其表达特性及功能进行了分析。TaPDF35基因包含一个长为249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8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TaPDF35。预测分析表明,TaPDF35能形成由一个 α螺旋和三股反向平行的β-折叠片组成的αβ(CSαβ)基序,αβ(CSαβ)基序由八个半胱氨酸形成的4个二硫键固定。TaPDF35的N端有一段2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表达分析结果表明,TaPDF35基因在抗纹枯病小麦品种CI12633和山红麦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感纹枯病小麦品种扬麦158和温麦6号中的表达量;该基因在小麦的叶鞘和茎中都有表达,且受纹枯病原菌(Rhizoctonia cerealis)诱导而上调表达。用大麦条形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BSMV)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降低抗纹枯病小麦品种CI12633中TaPDF35基因的转录水平,再接种纹枯病原菌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与接种BSMV:GFP的CI12633对照植株相比,TaPDF35表达水平降低的CI12633植株对纹枯病的抗性显著降低,表明TaPDF35表达是小麦防御纹枯病反应所需的。
魏学宁, 任丽娟, 张淼, 张巧凤, 刘欣, 周淼平, 马鸿翔, 吴继中, 马翎健, 张增艳
2015, 16(2):373-378.DOI: 10.13430/j.cnki.jpgr.2015.02.024
摘要:小麦纹枯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土传病害。培育、推广种植抗纹枯病小麦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普通小麦中抗源匮乏,严重制约抗纹枯病小麦育种的进展。为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纹枯病新抗源,本试验通过人工接种、抗病鉴定方法,在江苏省和北京市两地,对来源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102份人工合成小麦品系,进行四年的纹枯病抗性的多环境鉴定。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小麦品系间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存在差异,在其中进行小麦纹枯病抗源的筛选是有效的。与普通小麦品种扬麦158、扬麦12相比,这102份人工合成小麦的大部分对纹枯病的抗性表现抗或中抗水平,其中一些品系在多年多点鉴定中表现稳定抗性,如ZC93、ZC111、ZC112、ZC123、ZC172、ZC206和ZC221等7份人工合成小麦品系,在四年的纹枯病抗性的多环境鉴定中,均对纹枯病表现为抗病水平,病情指数低于目前最好的普通小麦抗源,可作为抗纹枯病小麦育种的新抗源。
2010, 11(1):108-111.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20
摘要: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气候的变化,纹枯病在我国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广泛发生,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筛选出可在生产或育种中利用的抗病材料,本试验对从国内外收集到的79份小麦材料及1份小麦近缘材料荆州黑麦,同时在温室和大田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存在纹枯病抗性差异,在小麦品种中进行小麦纹枯病抗源选择是有效的,温室和大田同时抗性表现较好的有14份材料:CI 12633、丽麦16、ARz、Cooker 983、FHB143、Italy2、GUADALYPE、Ovontun、白火麦、山红麦、山农12号、小偃22、紫秆子和荆州黑麦,为纹枯病抗病育种提供稳定可靠的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