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5(6):882-897.DOI: 10.13430/j.cnki.jpgr.20231222004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MV,soybean mosaic virus)病是世界大豆主产区广泛存在且普遍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均可造成严重危害。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通过遗传定位发现的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探讨了分子标记在提高大豆抗病育种中的应用,总结了RSC3(w)、RSC14-r和RSC18等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的物理位置及其候选基因。基于候选基因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病毒介导基因沉默(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和基因编辑CRISPR/Cas9等技术梳理出GsCAD1、GmCAL和GmMLRK1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参与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相关基因,为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调控网络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本综述总结分析了大豆与大豆花叶病毒的相互作用机制,聚焦分析大豆抗性基因Rsv3等对大豆花叶病毒抗病机制研究进展,并对抗大豆花叶病毒育种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大豆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的应用和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陈珊宇, 王大刚, 郑桂杰, 马莹, 杨中路, 曹栋栋, 黄玉韬, 智海剑
2020, 21(1):139-145.DOI: 10.13430/j.cnki.jpgr.20190513001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产区的大豆主要病害之一。SMV 株系SC13 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广泛分布的株系之一。为拓宽大豆对 SMV 的抗病种质,本文研究了中国大豆核心种质材料野生大豆 ZYD03715 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 SC13 的抗性遗传方式,确定与栽培大豆抗源对同一株系的抗性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抗源 ZYD03715 对 SMV 株系 SC13 的抗性由 1 对隐性基因控制,广谱抗源‘科丰 1 号’的抗性受 1 对显性基因控制,且两个抗源携带的抗性基因是不等位的。采用分离群体组群分析发现,野生大豆ZYD03715 对 SC13 的抗性位点(rySC13)位于大豆 14 号染色体(B2 连锁群)上,处于 2 个 SSR 标记 Satt416 和 Satt083 一侧,与其距离分别为 4.1 cM 和 0.9 cM。利用‘科丰 1号’ב南农 1138-2’的 F2群体,将‘科丰 1 号’所携带的抗性基因(RkSC13)定位在大豆 2 号染色体(D1b 连锁群)上的 Satt558 和 Sat_254 标记之间,遗传距离为 3.7cM 和 16.1 cM。以往发现大豆对 SMV不同株系的抗性都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本研究在野生大豆中鉴定出隐性抗病基因,并标记定位了该隐性抗病基因,它将为大豆抗病性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
胡国玉, 李杰坤, 黄志平, 胡晨, 于国宜, 王大刚, 张丽亚, 吴倩, 张磊
2014, 15(2):417-422.DOI: 10.13430/j.cnki.jpgr.2014.02.029
摘要:以355份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种质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种质在黄淮夏播生态区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表现特点,并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营养期、株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倒伏性、株型等性状的平均值随无限—亚有限—有限结荚习性种质递减,生殖期、单株粒重、百粒重、小区产量等性状平均值的变化趋势相反。在产量与性状的相关性及通经分析中:无限结荚习性种质的产量及株高、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02**、0.566**,与有效分枝、倒伏性呈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0.451*。亚有限结荚习性种质产量与生殖期及单株粒重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56*、0.536**,与有效分枝呈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323**。有限结荚习性种质产量和单株粒重、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433**、0.262**,与株型、单株荚数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0.202**。结合不同结荚习性品种的生长特点,研究认为: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更适合干旱地区种植;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生殖期需要较多的养份供应;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营养生长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株高较矮,吸收光能有限,高产性状的形成主要依靠各性状器官间的平衡。生产中,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营养生长期间既需要充足的肥水促其生长,又要防止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