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2(2):338-348.DOI: 10.13430/j.cnki.jpgr.20200812001
摘要:采用磁珠富集法对野生蕙兰 DNA 进行 SSR 引物开发, 并以开发出的多态性引物为研究工具, 选取来自渝、 贵、 川三省的 9 个野生兰属居群为研究对象, 探讨遗传多样性分布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 结果显示: 8 对 SSR 引物共扩增出 53 个等位基因, 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为 6.625 个, 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F) 为 98.6%。 兰属植株个体间存在交配不平衡现象,Nei’s 多样性指数 H 的范围为 0.3158-0.8661, Shannon 信息多样性指数(I) 的变化范围为 0.8833~1.3557。 重庆黔江野生兰属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 79.97%的遗传分化存在于居群内, 20.03%的遗传分化存在于居群间, 居群内的变异高于居群间, 基因流Nm<1, 遗传漂变在兰属的遗传分化中起一定的作用, 通过比较居群间遗传聚类结果与兰属植株采集地理位置的关系, 发现野生兰花居群的划分在分子遗传学水平受其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2015, 16(4):765-771.DOI: 10.13430/j.cnki.jpgr.2015.04.013
摘要:为了揭示硬叶兜兰表型变异的规律,以滇东南核心分布地区7个硬叶兜兰居群113个体的18个表型数量性状进行研究,通过变异系数、巢式方差分析、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叶长、叶宽、花梗粗、苞片长和苞片宽5个数量性状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余数量性状在居群水平上都存在差异显著。各性状变异系数在0.088-0.189,花梗长、叶长、叶长宽比、附毛长的变异系数较大,而中萼高度、花囊高和宽度、花梗粗、合萼高度和花瓣宽和长相对变异不大;18个性状表型分化系数(Vst)在2.05%-50.62%,平均值达到22.02%,暗示有77.98%表型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除雄蕊长和宽表现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变异相当外,果蒴长、花瓣长和宽、中萼高和宽、合萼高和宽的分化系数为36.03%、23.74%、24.55%、28.13%、18.00%、20.56%和18.12%,叶长最小,2.05%,居群间的变异明显小于居群内。性状关联性研究表明:花瓣、合萼、中萼高、花梗长和叶长宽比高度相关,而叶宽、苞片长、雄蕊性状和中萼高与其余性状关联性不密切,这些性状相对独立,稳定性较高;基于数量指标的欧氏距离聚类表明:7个居群的亲缘关系处理为两大类:杨柳井居群和马固居群为近缘支;其余5个居群(斗咀、小坝子、夹寒箐、古林箐和田坝)为一类。
2013, 14(3):407-413.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07
摘要:本研究选取国内主要种质采集区-滇东南石灰岩地区7个不同干扰居群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其居群内和居群间遗传变异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其保护措施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利用SRAP标记对167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0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288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PPB)达81.25%,香侬指数(I)为0.3709,在种水平上的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而居群水平上的多态位点比率仅为47.92%, 香侬指数为0.2348, 居群间平均Nei’s遗传距离为0.1268。经分子遗传变异方差分析(AMOVA)表明,有66.27%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居群内,居群间变异占总变异33.73%,此结果与遗传分化系数(Gst=0.3568)结果吻合,居群间基因流(Nm)为0.902, 不同地区间硬叶兜兰居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 7个居群的UPGMA聚类在遗传相似性系数达0.863,聚为两支;经Mantel检测(r =0.298, P>0.05),表明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居群当前较高的遗传分化与其交配系统有关,其次,外在因素:人为采集、生境破坏和片断化造成居群内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加剧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再次,遗传漂变也是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此外,适应性进化亦可能加剧了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而基因流对遗传分化的影响不大。
2012, 13(4):601-608.DOI: 10.13430/j.cnki.jpgr.2012.04.016
摘要:利用hiTAIL-PCR法得到了2个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非特异性脂转移蛋白(non-specific lipid transfer protein)基因家族成员CpLTP3和CpLTP4翻译起始位点上游启动子序列,长度分别为1298bp和838bp。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2个序列均存在启动子的基本元件TATA-box和CAAT-box及多个与植物非生物胁迫相关的响应元件。在烟草叶片中的瞬时表达结果表明这两个启动子序列均具备驱动报告基因GUS表达的功能。
2011, 12(2):275-280.DOI: 10.13430/j.cnki.jpgr.2011.02.016
摘要:矮牵牛PMADS9基因是MADS-box基因AGL15亚家族的成员。该亚家族基因可能具有调控开花时间、抑制花器官衰老脱落和促进体胚形成等功能。本文应用YADE和hiTAIL-PCR等方法,克隆了PMADS9基因5′端翻译起始位点上游1853bp的启动子区域序列(FJ798977); RACE分析发现该基因至少有4个转录起始位点,2个位于编码区第一外显子内。启动子调控元件分析显示,PMADS9启动子富集花粉和种子发育过程中特异表达元件和与环境应答相关的元件;AGL15同源基因启动子存在非常保守的RY-repeat元件,启动子的保守性与物种的遗传距离不一致;推测PMADS9启动子翻译起始位点上游200~400bp和800~1000bp区域具重要功能。
2010, 11(4):469-473.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4.01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