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燕, 秦军红, 徐建飞, 段绍光, 卞春松, 金黎平, 李广存
2021, 22(6):1542-1549.DOI: 10.13430/j.cnki.jpgr. 20210423002
摘要: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其在应对世界粮食危机和营养不良等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马铃薯属于浅根系作物,我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生长受干旱影响显著。因此,培育抗旱品种对保证旱区马铃薯产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正常灌溉和水分亏缺2种处理,在收获时分别测定各处理下二倍体马铃薯群体各基因型的产量并计算抗旱系数,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双标图分析等联合分析了该群体的三次抗旱性评价结果后发现,2020年大田试验和2020年抗旱棚试验反映了群体各基因型在轻度干旱胁迫下的抗旱能力;2019年网棚试验反映了群体各基因型在重度干旱胁迫下的抗旱能力。在2种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抗旱等级均一致的基因型有58个,占群体总数的47.93%。本研究为马铃薯群体重复多次的抗旱性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筛选出的抗旱性材料可为后期研究马铃薯抗旱关键基因的定位、克隆及抗旱机制的解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9, 20(3):574-582.DOI: 10.13430/j.cnki.jpgr.20180908002
摘要:马铃薯属于干旱敏感型作物,当前生产上的马铃薯品种多数不耐旱,中国马铃薯抗旱育种进程又受到遗传背景狭窄的制约。引进外来种质资源,拓宽我国马铃薯遗传背景,加快选育抗旱品种是马铃薯应对干旱的关键策略。2016和2017年,在常规滴灌和雨养条件下,利用增广设计方法,以生产上常用的5个马铃薯品种为对照,对来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316份高代品系和国内已有的3个品种进行抗旱性评价。通过AMMI模型和GGE模型分析基因型、环境及二者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并结合抗旱指数筛选抗旱性稳定且产量高的材料。从整体上看,在雨养条件下,两年马铃薯平均产量差异较小,但是变异系数较大,水浇条件下正好相反。马铃薯产量受基因型、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其变异平方和分别占总处理平方和的43.39%、39.36%和17.26%;C93和YS902两年的抗旱指数均高于对照品种,稳产性好,C48虽然抗旱指数相对较低,但是高产和稳产性高于所有材料。筛选出来的材料不仅可以作为抗旱育种亲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其抗旱机制,为抗旱育种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