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 张子戌, 齐广勋, 王英男, 赵洪锟, 刘晓冬, 袁翠平, 王玉民, 朴世领
2020, 21(2):394-401.DOI: 10.13430/j.cnki.jpgr.20190611004
摘要: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大豆育种提供宽阔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基于 35 对 SSR 标记,对 60 份东北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 189 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 5.4 个,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为 0.1550-0.8195,平均为 0.6636。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 0.31-0.74。利用 5 对高多态性 SSR 引物构建了 60 份抗性材料每份品种(系)的指纹图谱,这 5 对 SSR 引物构建的指纹图谱可以将 60 份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材料逐一区分开。采用NTSYS2.10 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将 60 份抗性材料分为 7 个类群,其中有 78.33%的抗性品种(系)的相似系数在 0.45-0.74间,表明遗传差异相对较窄,品种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聚类分析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有部分重合,均反应出不同地区的抗性材料间存在一定的渗透和交流。
2015, 16(4):684-690.DOI: 10.13430/j.cnki.jpgr.2015.04.002
摘要:大豆疫病是大豆重要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防治大豆疫病最有效方法是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筛选抗性资源是发掘抗性基因和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鉴定了野生大豆资源对大豆疫病的抗病性和耐病性,以期发掘优异抗源。用苗期子叶贴菌块方法鉴定104份野生大豆资源对两个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分离物PSJS2和PS41-1抗性,33份资源抗PS41-1,35份资源抗PSJS2,其中18份抗两个分离物。在抗病性鉴定基础性上,用菌层接种方法对选择的82份资源进行耐病性鉴定,发现7份具有高耐病性水平资源。这些结果表明,野生大豆中可能含有新的大豆疫病抗病和(或)耐病源,这些抗源或耐病源可以用于未来大豆抗病育种,以丰富大豆对大豆疫病的抗性遗传基础。
2006(1):24-30.DOI: 10.13430/j.cnki.jpgr.2006.01.005
摘要: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该病已在我国大豆主要产区发生,并在局部地区造成较大产量损失。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最有效的方法。本研究目的是筛选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为病害防治和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对120个栽培大豆品种(系)进行接种,鉴定其对10个具有不同毒力大豆疫霉菌菌株的抗性。有110个品种(系)分别抗1~10个大豆疫霉菌菌株,其中以河南大豆品种(系)对疫霉菌的抗性最丰富,安徽、湖北和山西大豆品种(系)也具有抗性多样性。120个大豆品种(系)对10个大豆疫霉菌菌株共产生57个反应型,有4个抗性反应型分别与单个抗病基因的反应型一致,有7个抗性反应型与2个已知基因组合的反应型相同,其他抗性反应型为新的类型。一些大豆品种(系)中可能存在有效的抗大豆疫霉根腐病新基因。
2005(2):182-185.DOI: 10.13430/j.cnki.jpgr.2005.02.012
摘要: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唯一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本研究对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初步筛选,以期探讨野生大豆的抗性水平、分布和获得抗性野生大豆资源.通过苗期接种大豆疫霉菌对412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抗病性鉴定,有13.4%的资源抗大豆疫霉根腐病,15.3%的资源表现为中间反应类型.对野生大豆资源的来源分析表明,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野生大豆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安徽省野生大豆资源抗性最丰富.
2004(1):22-25.DOI: 10.13430/j.cnki.jpgr.2004.01.005
摘要: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接种鉴定黑龙江省60个栽培大豆品种和育成品系对5个具有不同毒力大豆疫霉菌菌株41-4、PMCl、USAR4、PSZJ6和USAR17的抗性.有50个品种(系)抗1个或1个以上茵株或表现中间类型,其中有5个、8个、16个和21个品种(系)分别对4个、3个、2个和1个菌株表现抗性或中间类型.60个品种(系)对5个菌株共产生12种反应模式,其中呈RRSSR反应类型的品种(系)可能含有Rpslα或Rpslc基因,品系农大3861可能含有Rps3c基因,呈SSSSS反应模式的品种(系)可能含有Rps7基因,或不含抗病基因;其它9种反应模式与含有已知单基因品种或单基因组合的反应模式不同,可能具有未知抗病基因.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具有较丰富的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品种(系),大部分品种(系)的抗性是有效的,可合理地用于大豆生产和抗疫霉根腐病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