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6(4):747-760.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801002
摘要:通过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42份赤苍藤种质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为广西赤苍藤的品种选育奠定基础。调查发现崇左市、百色市具有较多的赤苍藤野生种质资源,其次为南宁市,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山、山坡、山地、疏林、密林等环境,海拔在140~1001 m之间。表型统计结果显示,142份赤苍藤种质的11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介于2.76%~18.75%,说明广西赤苍藤种质资源遗传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第二级枝条节间长、果实纵径、叶厚有显著相关性;叶宽与叶厚、果实纵径有显著相关性;叶柄长与第二级枝条粗、第二级枝条节间长有显著相关性;海拔高度与叶厚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长、叶宽、第二级枝条节间长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为4.5时,142份赤苍藤种质材料可分为4类,第Ⅰ、Ⅱ、Ⅲ和Ⅳ类分别包含49份、54份、27份和12份种质材料,第Ⅰ、第Ⅱ类种质主要代表了广西地区大部分的野生种质,多数人工栽培种质被划为第Ⅲ类,该类种质在产量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第Ⅳ类种质主要来源于海拔较高地区,可能在抗寒方面表现更优。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68.25%,主成分1和主成分2主要反映叶片和枝条相关指标,而主成分3、主成分4和主成分5主要反映果实相关指标。综合评价排名前10的种质均来源于崇左市,其中包含5份人工栽培种质和5份野生种质,可为赤苍藤新品种选育及品种改良提供优良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