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2(6):1624-1634.DOI: 10.13430/j.cnki.jpgr. 20210409001
摘要:目前甘薯食用品质评价多采用传统的蒸煮品尝式感官评价法,评分标准与分析方法不够科学严谨,本研究拟建立基于模糊数学的甘薯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模型,并为鲜食型甘薯新品种选育的数据化管理提供分析算法。首先选取目前甘薯食味评分中最常用的色泽、香度、甜度、黏(面)度和纤维感5项指标作为因素集;采用5分制将评语集分设成5个等级,对各指标的各等级进行详细描述,并组织评价小组对各参评品种的各指标进行评分;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行业内专家就各指标成对比较打分,构建权重集;以各参评品种的各指标专家评分值作为行列元素,构建模糊关系矩阵,并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矢量;制定甘薯食用品质综合评分计算法则及甘薯食用品质等级标准,综合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然后,再选取11个食用型甘薯品种进行食用品质评价示范,再将评价结果与2019年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相同甘薯品种蒸煮感官品质评价结果予以比对。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的评价符合当前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对甘薯各食用型品种的基本认识,且因评价员评分有详细实施依据,结果更加精准;模糊综合评分法比专家直接综合评分法更能体现各参评品种间的实际差距;指标评分与综合评分之间的一致性,比专家直接综合评分法更具稳定性。
2019, 20(2):347-358.DOI: 10.13430/j.cnki.jpgr.20180630002
摘要:甘薯种质资源中花青素的积累呈现极为丰富的形态学多态性,作为花青素天然原料开发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开展花青素积累的遗传多态性研究对优质专用型甘薯新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以66 份来源不同的甘薯种质资源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生长位点之间花青素积累的关联性,并针对主要花青素合成基因设计TRAP 等分子标记,探索了该表型多态性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甘薯薯块和叶片的花青素积累性状在形态学上相对独立,与其它生长位点无必然关系;薯皮色、须根色与须根根原基色之间紧密关联。(2)TRAP 分子标记分析表明花青素合成途径IbCHS、IbDFR 等基因在甘薯基因组中存在多个拷贝,不同种质资源之间存在较大遗传多态性差异;转录因子IbMYB1-2a/b 仅与薯块花青素积累直接相关,且并非所有紫心甘薯存在IbMYB1-2a/b 基因。(3)研究筛选出CHSRV1/AN4 引物组合为较理想的TRAP 分子标记,能较好的区分66 份甘薯种质资源,相对于形态学标记,其聚类分析图能更客观地反映甘薯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为培育茎叶菜用型和紫心甘薯新品种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追溯紫心甘薯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7, 18(6):1088-1104.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6.011
摘要:研究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建立了一套快速有效的甘薯曲叶病毒(SPLCV)巣式PCR(Nested PCR)检测方法,对湖南省收集的246份甘薯资源进行了甘薯曲叶病毒检测,通过甘薯资源曲叶病毒感染率分析研究湖南地区甘薯曲叶病毒的侵染和分布情况。检测结果显示,湖南全省甘薯曲叶病毒的侵染率为8.1%,共有来源于邵阳、长沙、永州和株洲四个地区的14份甘薯资源检出甘薯曲叶病毒,侵染率分别为17.6%、14.5%、7.1%和6.7%,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性。该研究首次利用巢式PCR技术对湖南地区甘薯曲叶病毒进行检测和调查,为湖南地区甘薯曲叶病毒侵染情况提供了数据参考,同时也为甘薯资源的保存、繁殖以及后续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