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亚, 孙一, 张河山, 魏学军, 杜冬冬, 杨文香, 刘大群, 陆和平
2014, 15(4):802-809.DOI: 10.13430/j.cnki.jpgr.2014.04.018
摘要:选取19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8个小麦育种亲本进行成株期和苗期抗叶锈病鉴定及基因推导,同时利用与24个抗叶锈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31个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推测出L83#-5与L83#-6含有Lr1,可能含有Lr2c和Lr42;L/PL2003-1含有Lr1,可能含有Lr2c、Lr28和Lr42;贵农13号可能含有Lr28;92R137可能含有Lr2c和Lr28;L201含有Lr1,可能含有Lr2c、Lr16和Lr28;TM可能含有Lr41和其他抗叶锈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测试的8个小麦育种亲本中TM的抗叶锈性最好,具有很好的抗叶锈病应用潜力,可作为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的重要抗源。
2014, 15(6):1348-1351.DOI: 10.13430/j.cnki.jpgr.2014.06.025
摘要:5R618是由中国农大杂交培育出的高抗叶锈病小麦品系。为了确定该品系所携带的抗叶锈基因,以5R618与感病小麦品种郑州5389杂交获得F1代,自交获得F2分离群体以及F2:3家系,用叶锈菌生理小种THJP对亲本、F2分离群体以及F2:3家系进行叶锈抗性鉴定,然后进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显示,5R618对生理小种THJP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暂命名为Lr5R。经过亲本和抗感池间分子标记筛选以及F2:3家系的标记检测,Lr5R定位于3DL染色体上,barc71和STS24-16是Lr5R左右距离最近的两个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0.9cM和2.1cM。分子标记结果表明,Lr5R可能是与已知抗叶锈病基因不同的新抗叶锈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