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涛, 顾银山, 张士龙, 贺正华, 刘刚, 蔡海亚, 张硕, 黄益勤, 焦春海
2022, 23(1):160-168.DOI: 10.13430/j.cnki.jpgr.20210601002
摘要:在中国南方,涝渍已成为包括玉米在内的多种植物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发掘和有效利用玉米耐渍种质、探讨玉米耐渍性生物学特征、培育耐渍性新品种是减少南方玉米产量损失,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多方面证据表明白马牙(Baimaya, BMY)比B73具有较强的耐渍性。在表型水平上:渍水胁迫下,BMY的SPAD(soil plant analysis development)值、根茎鲜重、干重、苗高、不定根数目及根长均显著高于B73。渍水28天,BMY的平均存活率为86%,B73的存活率仅为8.25%,说明BMY相对于B73渍水耐受性较强(p=2.45E-08),BMY在渍水胁迫下具有发达的不定根和诱导性通气组织的形成。在生理生化水平上:渍水处理6天,B73中MDA(malondialdehyde) 含量显著增加,而BMY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且BMY在渍水胁迫后POD(peroxidase)和SOD(superoxide dismutase)的含量得到快速积累,证明BMY具有较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在磷吸收利用上:BMY较强的磷吸收能力增强了抵抗非生物胁迫的能力,本研究揭示了耐渍性地方种质BMY 苗期耐渍性产生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基础,为我们进一步利用该资源进行耐渍性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