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王嘉宇, 刘进, 孙玉友, 柴永山, 魏才强, 解忠, 李洪亮, 程杜娟, 徐德海, 冯章丽, 陈温福
2019, 20(1):60-68.DOI: 10.13430/j.cnki.jpgr.20180725002
摘要:为了阐明黑龙江省不同育种单位育成粳稻间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利用45对SSR多态性分子标记对收集于黑龙江省8个育种单位的104份粳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标记能够高效鉴别参试材料的多样性水平,共检测到15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检测等位基因(Na)变异范围为2~8,平均为3.42;基因多样性指数(H)变异范围为0.02~0.77,平均为0.3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为0.02~0.73,平均为0.34。进一步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育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3,而东北农业大学育成材料的多样性水平较低,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18。UPGMA聚类和遗传结构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黑河分院材料与其它单位材料间亲缘关系较远,而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的材料间亲缘关系则较近。建议在今后的育种中,应该加强引入亲缘关系较远的外单位水稻种质资源用作杂交亲本,以期丰富本地区粳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2018, 19(4):790-806.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204003
摘要:基于16个农艺和品质性状,选取36份黑龙江2017年主导推广的粳稻品种,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确定了活动积温、产量、胶稠度等9个主成分性状因子、判别函数,并成功划分了4个类群。在此基础上,对19份亲本进行类群划分分析,明确了今后育种实践中,组配亲本选择顺序依次是相临类群间、间隔一个类群间和同一类群间;并对黑龙江近12年审定的710份粳稻品种进行类群划分,为育种家和研究者在亲本选配方面提供直观、便捷、量化的参考依据,提高育种准确性,减少盲目性。通过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黑龙江粳稻育种亲本类群体系,以期为寒地粳稻育种亲本选配及品种资源类群划分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参考。
陈于敏, 单艳, 世荣, 苏振喜, 邹茜, 刘慰华, 朱振华, 寇姝燕, 袁平荣, 黄望启, 赵国珍
2016, 17(1):20-26.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1.004
摘要:对2个高原粳稻骨干亲本滇榆1号和轰早生及其衍生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亲本的穗长、剑叶角度、宽度和结实率差异不显著,其余性状差异显著。(2)2个亲本衍生品种的剑叶角度、单株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存在较大差异,其余性状差异较小。(3)滇榆1号和轰早生衍生品种的前5个主因子累积贡献率分别为85.5%和85.3%,第一主成分因子分别是株型和粒数,其贡献率分别为39.9% 和41.1%。(4)74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85%的品种分布在第Ⅰ类和第Ⅲ类,这些品种的主要特征是株高90~100 cm,剑叶长25~34 cm,宽1.5~1.7 cm,穗长20 cm左右,每穗91~138粒,每株7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为85%和27 g。
胡月婷, 王敬国, 刘化龙, 孙健, 孙晓雪, 赵宏伟, 邹德堂
2016, 17(5):840-845.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5.007
摘要:功能型稻米因其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改善人体健康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对226份寒地粳稻品种的6种功能营养品质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年间各功能营养品质差异不显著,赖氨酸、谷蛋白、γ-氨基丁酸(GABA)、总黄酮含量、平均胚重和胚占糙米重在226份寒地粳稻品种中均呈现较大的变异,其中,平均胚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2.17%;总黄酮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1.51%。绥粳3号、绥粳5号、牡丹江21号、合粳1号、牡丹江22号、龙糯2号、系选1号7个品种,同时具有2种功能营养成分含量高的特点。赖氨酸含量与平均胚重和胚占糙米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总黄酮含量与GAB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谷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胚型因子、黄酮、谷蛋白型因子、GABA型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9.2%,是影响寒地粳稻功能营养品质的主要因子。在功能型稻米品种选育过程中,应首先注意对巨胚、高GABA和低谷蛋白的选择,并可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转基因育种手段,实现多个功能营养品质性状的聚合育种。
黄志城, 张新明, 唐浩, 盛华芳, 杨华, 顾春军, 孙东明, 李寿国, 陈海荣
2015, 16(3):451-459.DOI: 10.13430/j.cnki.jpgr.2015.03.003
摘要:本文利用水稻DUS测试指南(2012版)中的38个水稻标准品种和52个基本测试性状对上海地区的172个粳稻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与14个上海地区选育的申请品种保护的粳稻品种作比较。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表型性状共检测到17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测试性状检测到3.6667个,变幅介于1-8个。Shannon’s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6834,变幅介于0-1.9327,77.08%的性状存在3个及以上的等位变异;地方品种的等位变异数、每个性状的等位变异数及其变异幅度、多样性指数平均值等均大于现代育成品种,在外观形态上,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现代育成品种更要丰富。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系数为0.53时,可将186个粳稻品种分为3个类群,现代育成品种单独组成一个类群;而主坐标分析将186个粳稻品种明显的分为地方品种和现代育成品种两大区。地方品种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与现代育成品种具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可为今后粳稻育成品种的改良提供更多的形态基础。
2013, 14(1):43-52.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1.007
摘要:选自30个国家的402份粳稻选育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自然条件和盐胁迫下不同来源粳稻选育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差异和聚类特点。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各个国家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抽穗期明显推迟,秆长和穗长明显缩短,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减少,结实率和千粒重明显降低。在盐胁迫下共筛选出了18份具有较强的耐盐性的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和聚类结果的分析表明,各个国家间粳稻选育品种耐盐性和聚类结果与各国家所处地理位置、纬度和气候条件有一定的相关性。
2013, 14(2):226-231.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05
摘要:试验用SSR分子标记对60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103对SSR引物表现多态性的有58对,共扩增出212条多态性条带,等位变异范围为2~9,平均每对引物3.7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032~0.788,平均0.403;高多态性位点主要发生在3号、6号和11号染色体上,而无多态性或低多态性位点主要发生1号和10号染色体上;成对供试材料的GS值变幅为0.642~0.958,平均0.790,单个供试材料的平均GS值变幅为0.710~0.816,平均0.781,亲缘关系较近;UPGMA聚类表明,供试材料可被分为11类,大部分材料被聚在一类中。
2013, 14(5):826-832.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5.010
摘要:选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59份宁夏水稻种质,利用分布于12条染色体的82对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相似性分析。共检测到339个等位基因,品种间不同位点等位基因数目2~19个,平均4.13个。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0333~0.9164,平均为0.4394。按种质释放或审定年代,55份水稻分为3组分析,随着年代的增加,等位基因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呈增大趋势,且3群体间等位基因数和多样性指数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UPGMA聚类分析表明,参试59份水稻种质在遗传相似系数0.78水平上聚为5大类,其中第Ⅰ类为1份香稻种质;第Ⅱ、Ⅳ类均为3份种质;第Ⅲ类有5份种质,与吉林水稻相似;绝大多数品种被聚为第Ⅴ类,占参试材料数的79.7%。对比宁夏水稻选育品种系谱,大多数种质具有宁夏骨干亲本红旗12、京引39、东方红2号、京引59等的血缘,种质间亲缘关系较近。虽然近年来宁夏水稻的遗传多样性有增加的趋势,但遗传基础狭窄,参试种质的相似系数在0.75以上,最高达0.97。应继续加大力度引进和创新亲本材料,拓宽宁夏水稻的遗传基础。
崔 迪, 杨春刚, 汤翠凤, 余腾琼, 张俊国, 曹桂兰, 阿新祥, 徐福荣, 张三元, 戴陆园, 韩龙植
2012, 13(5):739-747.DOI: 10.13430/j.cnki.jpgr.2012.05.008
摘要:选取来源于中国11个省份和其他9个国家的347份粳稻选育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不同来源粳稻选育品种孕穗期的耐冷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差异和聚类特点。研究表明,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国家或省份粳稻选育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冷水反应指数有明显的差异。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云南和日本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结实率)及其冷水反应指数均较高,表现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从总体趋势上看,在自然低温下,除个别省份外,我国纬度相对较高的北方省份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强于纬度相对较低的南方省份品种;而在冷水胁迫下,品种的耐冷性与其来源地的关系并不密切,没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此外,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国家或省份粳稻选育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其品种的地理来源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自然条件相比,冷水胁迫下粳稻选育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其品种的地理来源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2011, 12(1):19-24.DOI: 10.13430/j.cnki.jpgr.2011.01.003
摘要:以85份栽培稻为实验材料,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籼稻和粳稻热稳定蛋白的表达差异,探讨利用特异蛋白来建立籼粳稻的鉴别方法。结果表明,在籼粳稻品种之间存在热稳定蛋白的差异表达,尤其在分子量约42 kD ~ 47 kD范围。其中45.2 kD条带(BandⅠ)和46.5 kD(BandⅡ)条带为典型粳稻特异蛋白(Os03g0168100)的标志带,42.0 kD条带(Band Ⅲ)为典型籼稻特异蛋白(OsI_10172)的标志带。以这三条带作为鉴别方法,并与程氏指数法进行比较,典型籼稻和粳稻的一致度分别为80.0%和86.4%,表明热稳定蛋白标志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鉴别典型的籼稻和粳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