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韩洁楠,上官小川,周婷芳,张泽,潘越,刘倩倩,杨波,郝转芳,翁建峰,张德贵,雍洪军,周志强,李新海,李明顺
2024, 25(11):1882-1894.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227006
摘要:土壤盐碱化使耕地利用率降低,作物生产受到限制。玉米耐盐种质的鉴定及筛选在盐碱地改良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本研究为筛选玉米苗期耐盐鉴定的最适NaCl浓度,选取16份代表性自交系进行0(对照)、100、150、200、250、300 mmol/L NaCl处理7 d,测定株高、根长、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6个指标,并记录苗情。结果表明,盐处理 7 d后,与对照相比,150 mmol/L NaCl处理的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比其他盐浓度处理的变异系数更大,由此确定 150 mmol/L 为玉米自交系苗期耐盐鉴定的最适浓度。据此本研究建立了玉米苗期150 mmol/L NaCl处理的多指标综合评价耐盐鉴定技术。利用该技术对76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分析,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计算耐盐综合评价指数D并聚类分析,将76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高耐盐、耐盐、盐敏感及盐高敏4个类群,其中明71、中106、四-287和8112苗期耐盐能力较强,可作为玉米耐盐育种的优异资源;地上部鲜重耐盐系数与D值相关性最高,可作为玉米自交系苗期耐盐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张宇星,杨致远,张丰屹,李一,赵鑫哲,唐娟,史磊,刘晶,赵海岩,李明顺,张德贵,李新海,雍洪军,金峰
2023, 24(4):1016-1023.DOI: 10.13430/j.cnki.jpgr.20230218001
摘要:以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4个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探究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为耐密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1980s?2010s推广面积较大的12个玉米杂交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6万株/hm2和12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4行区,3次重复,2017?2018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吉林省公主岭市进行鉴定,收获后调查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穗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年代更替,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穗粗、秃尖长和百粒重均下降,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未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秃尖长变化尤为显著,1980s?2010s期间平均每10年降幅0.24 cm(高种植密度)、0.19 cm(低种植密度)。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相同年代杂交种果穗均变短、穗变细、秃尖变长、行粒数减少,其中2000s新品种的穗长和2010s新品种的穗粗降幅最小,2010s新品种的秃尖增幅最小(1.04%),表明2000s后选育的玉米品种更耐密。在未来玉米耐密育种过程中,应在维持较高百粒重的同时,加强穗长、穗粗、秃尖等性状的协同改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杨致远, 唐娟, 赵鑫哲, 张丰屹, 刘文娟, 李明顺, 张德贵, 李新海, 雍洪军, 兰海
2021, 22(3):800-806.DOI: 10.13430/j.cnki.jpgr.20201124003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玉米复合群体改良效率,本文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中群15、中群16、W9706和四144为测验种,与4个综合种配制16个测交组合。以郑单958为对照,采用不完全区组设计,在河南新乡和山东济南鉴定并分析不同种质渗入玉米复合群体后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种质渗入后,中群15和中群16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通过分析农艺性状和配合力表现,综合种CP15-2抽丝期短、株高较低、收获时含水量低、产量高等,抽丝期和产量一般配合力也表现优良;CP15-2×中群15抽丝期、收获时含水量、产量均优于原始群体中群15,其产量特殊配合力和中亲优势较低;CP15-2是渗入中群15的优良新种质,可用于改良其生育期、收获时含水量和产量性状。
张丰屹, 唐娟, 雍洪军, 李明顺, 张德贵, 苏治军, 李新海, 高聚林
2018, 19(4):807-814.DOI: 10.13430/j.cnki.jpgr.20171117001
摘要:欧洲玉米种质多属硬粒型,具有较强的早熟性和抗逆性,渗入欧洲优良种质是拓宽我国适宜机械化种质基础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分析欧洲西南、东南和北部种质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结果,发现有应用潜力的23个优良玉米群体,包括10个西班牙群体、6个法国群体、2个葡萄牙群体和5个瑞士群体。建议在适应性改良的基础上,将群体Enano Norte?o/Vasco、EZS22与我国A群种质,群体Ain、Alegia、Bade、Berrobi、Lazkano、Tuy与我国B群种质构建复合群体,开展改良,拓宽我国玉米种质类群的遗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