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军,包兴伟,郑旭霞,秦秀珍,邱金华,王小亚,沈世魁,辛国田,赵芸,黄海涛
2024, 25(2):249-258.DOI: 10.13430/j.cnki.jpgr.20230731001
摘要:为探究甘孜九龙古茶树种质资源的分布区域、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基本统计分析、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67份九龙古茶树种质资源的21个质量性状和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九龙古茶树资源农艺性状变异丰富,除树型和树姿外,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7~1.27,平均为0.82,其中以花瓣颜色多样性指数最小,果实形状的多样性指数最大;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38%~29.94%,平均为15.27%,以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高,萼片数的变异系数最低。主成分分析显示,前11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在76.49%,其中叶宽、叶长、叶色和花瓣颜色等性状是九龙古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表现出差异的主要因素。21个质量性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式距离为16.9时,可将67份九龙古茶树种质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聚类结果与海拔高度及地理位置无明显相关性。本次调查的古茶树种质资源中有13份种质位于海拔2400 m以上,长势良好,展现出良好的抗寒性和抗旱性。此外,还有2份种质花瓣颜色特异,1份种质籽粒较大且结果率高。研究结果为九龙古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奠定一定基础。
2023, 24(1):181-193.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822005
摘要:探讨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表型多样性并建立优良种源综合评价方法。采集分布于云南的477株个体19个性状数据,结合遗传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偏最小二乘等方法,开展滇龙胆种质资源评价。结果显示477株滇龙胆根、茎、叶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1.59~2.06;各性状中根粗(H=2.00)、茎粗(H=2.00)、根质比(H=2.02)和根含水量(H=2.06)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地上部分干重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H=1.59)。不同地理来源的滇龙胆植株性状差异较大(P<0.05),分布于滇南的滇龙胆根部产量性状数值显著高于其他分布区的植株(P<0.05)。综合得分D值计算显示,477株滇龙胆D值变化范围:0.50~2.45,采自滇西、滇西北(D=1.17±0.03)及滇南(D=1.19±0.37)的植株综合评分较高,滇中(D=1.00±0.30)和滇东南(D=1.00±0.32)样品综合评分较低;云县居群植株综合评分高(D=1.24±0.14),且居群内个体间性状差异小(CV=11.02%),属最优种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发现,根鲜重、根干重、全草干重、分枝数、根数、地上部分干重、茎粗及叶长是区分优劣种源的关键性状(VIP>1.00);土壤属性、生长期降水、最干季平均气温等环境因子则与滇龙胆高产性状的形成紧密相关(VIP>1.00);土壤沙土含量过高、粘土含量过低,干旱高温可能促使根鲜重、干重和根数数值呈降低趋势;4月、5月及11月降水增加则对根部性状提高有积极作用。
2017, 18(4):778-785.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22
摘要:试验采用PEG-6000作为渗透介质,研究了不同浓度PEG-6000旱胁迫下4份豌豆种质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简易活力指数四个指标的变化动态,确定了豌豆芽期耐旱性鉴定适宜PEG-6000浓度为20%-25%。进而以22%PEG-6000模拟旱胁迫对来自我国18个不同省份的87份豌豆种质资源进行耐旱性鉴定,主成分分析确定了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等7项指标作为耐旱综合评价因子,利用隶属函数法,筛选出1份高抗资源(G0002457,白豌豆),7份抗旱种质。为豌豆耐旱品种改良奠定基础.
张金渝, 沈 涛, 杨维泽, 张 霁, 王元忠, 赵振玲, 张智慧, 金 航
2012, 13(5):890-895.DOI: 10.13430/j.cnki.jpgr.2012.05.030
摘要:目的:滇龙胆为云南重要道地药材,调查龙胆资源在云南的分布范围及资源现状为滇龙胆开发利用及开展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对全省38个县市进行资源调查。结果:滇龙胆在全省除昭通、德钦和西双版纳外,均有分布,适宜生境为海拔1350—2500 m的荒坡或林下。所测种群滇龙胆根粗为0.33 cm—0.44 cm,根长19.79—7.03 cm,根数为19.40—6.34,根生物量为1.40—0.27 g,根中龙胆苦含量为3.56%—5.9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玉溪、昆明、楚雄等产区外,文山、怒江种群滇龙胆质量也较好,具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结论:目前野生滇龙胆生境遭到破坏,资源量锐减,亟待保护,本研究调查为云南滇龙胆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建议和基础数据。
张金渝, 杨维泽, 崔秀明, 金 航, 虞 泓, 陈中坚, 沈 涛, 杨 涛
2011, 12(2):249-254.DOI: 10.13430/j.cnki.jpgr.2011.02.012
摘要:利用EST-SSR标记分析比较6个文山三七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以2个近缘种为对照进行聚类分析。17对人参属EST-SSR引物在8个居群中共检测到205个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6个三七栽培居群的平均多态信息量PIC值为0.729,Nei’s基因多样性H为0.1568、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2466,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2350。研究显示三七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彼此间较高的基因交流,居群间遗传分化水平低,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另外,遗传相似度和聚类分析显示,三七及其近缘种被划分为3个大类群,6个三七栽培居群被分为3个小类群,三七与珠子参有较近的遗传关系,而与屏边三七的遗传距离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