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 张连全, 黄林, 甯顺腙, 袁中伟, 姜博, 颜泽洪, 伍碧华, 郑有良, 刘登才
2022, 23(1):40-48.DOI: 10.13430/j.cnki.jpgr.20210518002
摘要:普通小麦是由四倍体小麦栽培类型与野生二倍体节节麦远缘杂交形成的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保持了四倍体小麦的高产潜力,D基因组的加入丰富了食品加工产品类型、增强了环境适应能力。与二倍体作物不同,普通小麦有三个亚基因组,存在大量重复基因,基因组缓冲性、可塑性强,单个基因拷贝可能对育种改良的效果有限。小麦三个亚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是不对称的,其中D基因组遗传多样性最低。通过模拟普通小麦起源过程人工创制的六倍体小麦为桥梁,可以将节节麦和四倍体小麦的遗传变异同时导入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相比,人工合成小麦存在大量的优良等位变异、在转录组水平具有新的表达特征,为育种提供了有利遗传基础,在小麦育种中被寄予厚望,但是目前的应用效果还很有限。细胞学不稳定性、综合农艺性状差影响其育种利用效率。优化杂交方法和选择方法将推动人工合成小麦在普通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2014, 15(2):327-332.DOI: 10.13430/j.cnki.jpgr.2014.02.015
摘要:黑麦(Secale cereale) 蕴藏着丰富的抗病基因,是改良小麦抗性的重要资源,将黑麦抗病基因导入小麦一直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综述了黑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分子标记研究和含黑麦抗病基因的小麦种质资源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现状,评价了黑麦抗病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价值,对基因的抗性效果和分子标记两方面提出了问题并进行展望,期望黑麦抗病基因能在小麦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胡亚亚, 孙一, 张河山, 魏学军, 杜冬冬, 杨文香, 刘大群, 陆和平
2014, 15(4):802-809.DOI: 10.13430/j.cnki.jpgr.2014.04.018
摘要:选取19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8个小麦育种亲本进行成株期和苗期抗叶锈病鉴定及基因推导,同时利用与24个抗叶锈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31个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推测出L83#-5与L83#-6含有Lr1,可能含有Lr2c和Lr42;L/PL2003-1含有Lr1,可能含有Lr2c、Lr28和Lr42;贵农13号可能含有Lr28;92R137可能含有Lr2c和Lr28;L201含有Lr1,可能含有Lr2c、Lr16和Lr28;TM可能含有Lr41和其他抗叶锈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测试的8个小麦育种亲本中TM的抗叶锈性最好,具有很好的抗叶锈病应用潜力,可作为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的重要抗源。
2013, 14(2):352-354.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2.025
摘要:改良日本小麦品种农林10号的衍生品种“小罂粟”(农林89号)获得成功,抗旱高 产育种取得重大突破。鲁麦13号率先在非灌溉条件下创造了9 244.5kg/hm2的高产纪录;鲁麦14号则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黄淮冬麦区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该品种不仅高产、多抗、广适。而且还是很好的农艺亲本被育种家广泛利用,已选育出49个新品种,成为黄淮冬麦区新一轮主栽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显示出种质资源的创新,在育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还就品种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进行讨论。
2003(1):73-74.DOI: 10.13430/j.cnki.jpgr.2003.01.015
摘要:结合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多年的经验体会,本从矮败核不育材料的利用和改良以及控制大粒、大穗、技白粉病基因的重组创新两方面,系统阐述了小麦育种须走育种先育材料的路子,没有突破性的中间育种材料,就不可能选育出有突破性的新品种,指出现阶段小麦育种工作中改良创新中间育种材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