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4(1):237-251.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721003
摘要:大豆是喜磷作物,缺磷会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育,使大豆产量下降。大豆的单株粒重为数量性状,是鉴定大豆耐低磷性的重要指标,目前多数研究还处于QTL定位阶段,因而发掘出更多调控基因和优异等位变异,对促进大豆耐低磷性调控机制的解析及育种利用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395份大豆种质资源,以低磷处理下单株粒重和相对单株粒重作为耐低磷性状鉴定指标,结合高密度SNP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初步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明不同大豆种质的耐低磷性差异明显, 常磷处理下单株粒重分布范围为0.49~14.43 g、低磷处理下单株粒重分布范围为0.05~5.35 g、相对单株粒重分布范围为0.04~0.98,三者变异系数均高于50%。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压破车 (ZDD00219)、采种圃(ZDD00163)等4份地方种质和金元1(ZDD00383)、吉育48(ZDD23714)等16份选育种质为磷高效大豆种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出32个与大豆耐低磷性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其中低磷处理下单株粒重相关的SNP位点23个,相对单株粒重相关的SNP位点9个。经LD block分析得到候选基因2个,分别是在根中特异性表达WRKY DNA结合域相关的基因和在根毛中特异性表达磷酸吡哆醛磷酸酶相关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