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6(1):148-156.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14004
摘要:褐腐病是桃主要果实病害之一,筛选桃褐腐病抗性资源是抗性品种培育的关键。2022-2023年,以国家桃种质资源圃(郑州)保存的桃种质为试材,采收成熟度为8.0~8.5的桃果实进行人工接种,包含无损接种150份,有损接种37份。每天调查无损接种果实的病果率增加速率和有损接种果实的病斑直径扩展速率。以平均值和0.5个标准差建立9级抗性评价体系,比较不同种质类型、肉质类型、果实类型、来源地的褐腐病抗性,并分析褐腐病抗性与其他果实性状的相关性。无损接种的病果率增加速率为7.68%,变异系数为69.69%,其抗性评价体系中1级包含11份抗性较强的种质,2级共有34份,3级28份,4级21份,5级20份,6级14份,7级16份,8级4份,9级2份。有损病斑直径扩展速率为0.82 cm/d,变异系数为31.69%,其抗性评价体系中1级包含1份抗性较强的种质,2级共有3份,3级5份,4级5份,5级7份,6级8份,7级5份,8级2份,9级1份。比较发现,地方资源具有相对较强的褐腐病抗性。有损接种病斑直径扩展速率与果实酸度值呈显著负相关,无损接种病果率增加速率与果实硬度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分别筛选出11份抗褐腐病侵入能力较强的种质和1份抗褐腐病扩展能力较强的种质。
黄大辉, 岑贞陆, 刘驰, 贺文爱, 陈英之, 马增凤, 杨朗, 韦绍丽, 刘亚利, 黄思良, 杨新庆, 李容柏
2008(1):11-14.DOI: 10.13430/j.cnki.jpgr.2008.01.003
摘要:对1655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31份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进行了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简称细条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普通野生稻中有57份抗病材料,其中3级抗性有31份,占总数的1.87%;5级中抗有26份,占总数1.57%.在药用野生稻资源中,有15份抗病材料,占总数的48.4%.选取了8份普通野生稻抗性资源(分别命名为DP1、DP3、DP5、DP9、DP15、DP16、DP17和DP20)与9311杂交,再自交或与9311回交后,分别获得BC1、F1和F2后代.在接种鉴定中发现这些抗性资源的BC1或F1所有植株均对细条病表现感病,说明这8份材料的抗性属于隐性遗传.在DP3与9311杂交的F2群体中,抗感植株的分离比符合1∶ 15的比例,说明DP3的抗性由2对隐性重叠作用基因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野生稻中可以获得一批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细条病抗性资源,其中药用野生稻资源中抗性材料所占的比例较大.
2005(1):80-83.DOI: 10.13430/j.cnki.jpgr.2005.01.017
摘要:通过对1107份甘薯种质资源抗黑斑病鉴定,筛选出高抗品种8份,占鉴定品种总数的0.7%;抗病品种128份,占11.6%.并进一步对这些抗性资源的兼抗病性、抗逆性、产量及品质进行分析研究,从中筛选出了兼抗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害的优异种质资源若干份,以期为育种和生产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