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4(3):648-660.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110001
摘要:南粳46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粳稻品种,食味品质优良、抗条纹叶枯病、丰产性好。本研究采用系谱图法对南粳46的系谱来源及衍生品种进行了总结,测定和分析了南粳46及20个衍生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并进行重要功能基因的等位基因型分析。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首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被作为核心亲本广泛利用,至2022年共衍生出3代29个品种,分别在上海、安徽、湖北、江苏、辽宁、河北通过审定并推广应用,衍生品种在江苏及周边地区优质稻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南粳46衍生品种在外观品质、籽粒理化特征和淀粉粘滞性特征值上存在较大的变异,其次是米饭食味品质,生育期、株高、产量相关性状和加工品质的变异范围最小。重要功能基因的等位型分析发现,随着和南粳46不同等位型的品质基因数量的增加,品种的米饭食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利用南粳46为核心种质的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外观品质、籽粒理化特征和淀粉粘滞特性的选择,其次是米饭品质性状和产量,从而达到选育优良后代的目的。同时,在选择亲本时还需要关注稻瘟病抗性基因的互补。
赵春芳,陈涛,姚姝,赵庆勇,赵凌,周丽慧,朱镇,王才林,张亚东
2023, 24(5):1302-1310.DOI: 10.13430/j.cnki.jpgr.20230210002
摘要:稻谷储藏过程的陈化变质对水稻生产和经营造成严重损失,开展稻谷耐储藏性研究对耐储藏水稻品种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197份半糯粳稻、117份普通粳稻和14份糯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高温高湿陈化方法,以耐储藏指数陈化前后发芽率降低百分率(SDI)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半糯粳稻与普通粳稻及糯稻间的耐储藏性差异。根据SDI高低,供试材料可分成4类:第I类高耐储型23份,75%≤SDI<100%,包含半糯粳稻8份和普通粳稻15份;第II类较耐储型77份,50%≤SDI<75%,包含半糯粳稻32份、普通粳稻44份和糯稻1份;第III类较不耐储型118份,25%≤SDI<50%,包含半糯粳稻82份、普通粳稻32份和糯稻4份;第IV类不耐储型110份,0≤SDI<25%,包含半糯粳稻75份、普通粳稻26份和糯稻9份。结果表明半糯粳稻总体上的耐储藏性低于普通粳稻,而糯稻更不耐储。对材料生育类型间的耐储藏性分析显示半糯粳稻和普通粳稻中仅早熟中粳稻型表现较低。陈化前后稻谷新鲜度值降低百分率(RPFV)进一步验证半糯粳稻耐储藏性高于糯稻而低于普通粳稻。通过SDI和RPFV综合评价,筛选到高耐储藏的半糯粳稻4份(BG26、BG69、BG81和BG164),普通粳稻9份(南粳晴谷、CG10、CG23、CG25、CG28、CG32、CG38、CG49和CG71)。研究将为改良水稻品种的耐储藏特性以及发掘耐储藏基因资源提供材料来源。
赵春芳, 梁文化, 赫 磊, 姚 姝, 赵 凌, 周丽慧, 赵庆勇, 陈 涛, 朱 镇, 路 凯, 王才林, 张亚东
2022, 23(6):1709-1717.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419006
摘要: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植物新种质创制和性状定向改良的重要手段。GS3和qGL3是调控水稻籽粒伸长的主效基因,功能缺失后产生大粒表型。本研究拟以小粒型粳稻品种南粳5055为试验材料,对GS3和qGL3基因进行编辑,以期获得能稳定遗传的大粒水稻新种质。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了分别携带GS3-gRNA和qGL3-gRNA双靶点的pYLCRISPR/Cas9编辑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成功获得了GS3和qGL3基因编辑植株,编辑效率均在88%以上。与南粳5055相比,GS3编辑植株的粒长增幅约9.0%,千粒重增幅平均为12.5%,每穗粒数降低约9.3%,穗数、穗长、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差异不明显;而qGL3编辑植株的粒长增幅约21.0%,千粒重增幅平均为31.7%,每穗粒数降低约31.5%,且穗数表现出增加而结实率表现降低趋势,而穗长和单株产量差异不明显。qGL3基因对粒形和粒重的贡献明显大于GS3。综上所述,通过CRISPR/Cas9技术编辑南粳5055的GS3和qGL3基因,获得了一系列大粒水稻新种质,该结果为水稻粒形改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7, 18(5):968-973.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5.020
摘要:对20个引进水稻资源进行了苗期耐热性鉴定和与开花期耐性紧密相关的花药开裂性状测定。鉴定结果表明,20个资源苗期高温处理后恢复7天的相对幼苗成活率从83.23到100%,恢复10天的相对幼苗成活率在68.18~100%之间。其中N22、AD-1140、IR9403-3-1-1和IR4427-51-6-3具有较强的苗期耐热性。引进资源的花药基部开裂长度从234.9到559.0 um,花药总长度1570.0~2351.7 um。20个资源的花药基部开裂长度和高温胁迫后恢复7天及10天的相对幼苗成活率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花药长度和高温胁迫后恢复7天及10天的相对幼苗成活率没有相关性。花药基部开裂长度作为水稻耐热性的可能指标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陈仁霄, 张所兵, 赵凌, 朱镇, 张亚东, 陈涛, 王才林
2010, 11(1):65-71.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12
摘要: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基因功能和培育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半矮秆广亲和粳稻亲本02428为父本,以其半矮秆突变体02428ha为母本进行杂交,从其 F6稳定群体中筛选到3个双矮品系08-4、08-12和08-19,2008年测量其株高分别为62.4±3.3cm、66.0±1.5cm和67.5±1.7cm。分别以3个双矮品系为亲本,与南京6号、南京11号及培矮64S杂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个双矮品系的矮生性状均受两对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其中1对基因与半矮秆基因sd1等位,另1对为与sd1不等位的隐性半矮秆基因sd-h(t)。本研究为半矮秆基因sd-h(t)的分子定位、基因克隆及其作用机理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2010, 11(2):218-223.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2.017
摘要:选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64对SSR引物,对江苏省育成以及日本引进的粳稻品种共30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有50对SSR引物在30个品种间表现为多态性。共检测到140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2~5个,平均为2.8个。有效等位基因为94.336个,平均为1.887。每个SSR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变化范围为0.064~0.752,平均为0.410。30个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386~0.956之间,平均值为0.719,且81.4%的供试品种其遗传相似系数在0.600~0.800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以遗传相似系数为原始数据,按UPGMA方法将30个品种划分为3大类群,结合系谱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育成的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多数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欲进一步提高江苏省水稻产量还需拓宽亲本选择范围,扩大遗传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