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赵林姝, 古佳玉, 郭会君, 谢永盾, 熊宏春, 赵世荣, 丁玉萍, 徐延浩, 刘录祥
2022, 23(3):738-745.DOI: 10.13430/j.cnki.jpgr.20211021003
摘要:目前花药培养白苗再生较多,因此选取不同成分的碳源对花药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并利用优化的体系连续 2 年对 22 个小麦品种(系)的培养力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以国药公司蔗糖为碳源进行离体培养的花药没有产生胚状体;以Sigma 公司麦芽糖和 Phytotech 公司麦芽糖为碳源时,花药均可以脱分化形成胚状体并进一步再生植株,绿苗产率在此 2 种麦芽糖间无显著差异,但白苗产率在 2 种麦芽糖间差异显著,Sigma 麦芽糖条件下白苗产率显著高于 Phytotech 麦芽糖,说明利用 Phytotech 麦芽糖能减少白苗的再生。22 个品种(系)的绿苗及白苗产率差异显著,筛选出高绿苗再生力基因型河农 6425(33.97%)、洛麦 28(22.28%)和郑麦 136(15.63%),高白苗再生力基因型小偃 22(39.69%)、郑麦 136(33.99%)、洛麦 28(42.17%)和豫农 903(28.59%),高植株再生力基因型小偃 22(46.69%)、郑麦 136(49.62%)、洛麦 28(64.45%)、河农 6425(41.47%)和豫农 903(31.69%)。本研究鉴定筛选的高再生力基因型可作为单倍体育种、基因定位或遗传转化研究的基础材料。
2017, 18(1):164-170.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21
摘要:枣树田间在体愈伤途径同质多倍体诱导新技术可有效避免倍性嵌合体产生,快速获得纯多倍体。在体愈伤芽再生是该技术成功应用的基础。利用该技术,对115个枣和4个酸枣基因型的田间愈伤芽再生能力进行了评价,并对4个枣基因型进行了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94.78%的枣基因型和100%的酸枣基因型可诱导出愈伤组织,80%的枣基因型和100%的酸枣基因型实现了芽再生。不同枣基因型间出愈率存在显著差异,变幅为0%-100%,平均出愈率为76.48%,变异系数为37%;基于出愈率将供试基因型分为5类,即易出愈伤、较易出愈伤、较难出愈伤、难出愈伤和不出愈伤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平均单枝截面出芽数差异显著(0-10.33个),平均出芽数为1.84;据出芽率也可将供试基因型分为5类,即易出芽、较易出芽、较难出芽、难出芽和不出芽基因型。出愈率和出芽率没有显著相关性,易出愈伤的基因型不一定易出芽。利用田间愈伤途径同质多倍体诱导新技术,获得了乐金1号、宁夏长枣、运城婆婆枣3个枣品种的纯四倍体新种质和磨盘枣的纯三倍体新种质。
2017, 18(4):728-733.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4.016
摘要:从新育成的小麦品种中筛选组织培养再生能力强的基因型对于利用基因工程途径改良小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近几年育成的8个小麦品种的幼胚为材料,研究了3种生长素2,4-D、Dicamba、Picloram对8个小麦品种较大幼胚再生的影响。发现培养基中添加Dicamba时,8个品种的再生率189%以上,郑麦1836和中育1439等6个品种的再生率超过了400%;添加Picloram时,8个品种的再生率都210%以上,郑麦1860和郑麦5135等4个品种的再生率超过了470%;添加2,4-D时,郑麦7698、郑麦0856和郑麦9023没有获得再生植株,郑麦1860和郑麦1836的再生率低于60%,中育1439再生率最高,其次为郑麦5135和郑麦1354。结果表明,小麦较大幼胚植株再生最适宜的生长素为Dicamba,其次为Picloram,不同小麦品种适宜的生长素有所不同;在8个小麦品种中,再生能力最强的基因型为中育1439,其次为郑麦5135、郑麦5135和郑麦1354。
张舒娜, 高爱农, 杨欣明, 刘伟华, 李秀全, 张锦鹏, 李立会
2012, 13(1):57-65.DOI: 10.13430/j.cnki.jpgr.2012.01.011
摘要:采用分别保存于长期库及中期库的3个小麦地方品种的6份材料,进行了9项农艺性状及35个与农艺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检测,每份材料选取30个单株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更新前,3个小麦地方品种均为遗传异质性群体,在SSR位点上的异质度分别为57.14%、48.57%和5.71%。(2)在农艺性状表现上,只有温泉小麦3在株高和穗粒数上更新后比更新前显著增加,其他材料无显著差异。(3)在SSR位点多态性表现上,3个品种在更新后均发生了遗传多样性变化,8个与粒重、产量、生育期性状相关位点存在等位位点丢失现象,其中2个与粒重、生育期相关位点频率变化显著。(4)综合农艺性状调查与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发现,3个品种更新前后在多样性指数上无显著差异,遗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0269、0.0324和0.0380,即更新前后遗传差异分别为2.69%、3.24%和3.80%。上述结果建议,经繁殖更新的小麦种质资源能够比较完好地保持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对于遗传异质性小麦地方品种在繁殖更新后存在遗传多样性丢失的危险,为了保证更新前后的遗传完整性,建议在繁殖更新过程中每个品种至少应保持300个单株的群体。
2012, 13(1):134-137.DOI: 10.13430/j.cnki.jpgr.2012.01.020
摘要:以源于二倍体梨品种 ‘Fertility’ (Pyrus communis L.)通过秋水仙碱离体诱变体细胞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不同同源多倍体无性系为试材,以离体叶片为外植体,观察研究了不同倍性无性系叶片的不定梢再生能力。结果表明,多倍体的不定梢再生率显著低于二倍体的再生率。不同多倍体无性系的不定梢再生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三倍体无性系‘3x-3’和四倍体无性系‘4x-4’不能诱导产生不定梢。表明器官发生能力下降或植物细胞全能性的丧失与细胞染色体多倍体化有关。
2012, 13(2):175-181.DOI: 10.13430/j.cnki.jpgr.2012.02.003
摘要:为研究繁殖群体量和隔离方式对常异花授粉作物蚕豆种质繁殖更新的影响,以9份蚕豆地方种质为对象,以国家库保存的原种为对照群体,采用AFLP分子标记方法,对比了50株和20株群体量及开放无隔离群体和网棚隔离群体更新后代的遗传完整性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群体相比,50株和20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数、多态位点百分率、每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香农指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下降幅度20株大于50株群体;遗传相似性和UPGMA聚类分析表明50株群体与对照群体的遗传相似性高于20株群体;网棚隔离可降低群体间串粉与花粉污染,但其遗传完整性却较开放无隔离群体低。
高润红, 杜志钊, 郭桂梅, 邹 磊, 何 婷, 陈志伟, 李 梁, 陆瑞菊, 黄剑华
2012, 13(5):901-906.DOI: 10.13430/j.cnki.jpgr.2012.05.032
摘要:摘要:以大麦花培基因型“花30”的幼胚为外植体,设置不同的培养基类型、不同激素配比及碳源,研究其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及绿苗分化的影响,以此建立和优化一个适于优良大麦品种遗传转化的高效组织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在N6、MS和B5的组合改良培养基下,以蔗糖为碳源,附加2 mg/L 2,4-D,1 mg/L ABA时,有最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且愈伤质量最好。Cu2+的添加具有抑制幼胚直接发芽成苗和改善愈伤组织质量的双重功效。添加2 mg/L 6-BA对愈伤组织的分化效果比较理想。为了提高农杆菌介导转化大麦外源基因的瞬时表达率和优化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花30”幼胚产生的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通过检测GUS基因的瞬时表达情况,研究了农杆菌介导的大麦遗传转化中菌液的浓度,侵染时间以及共培养天数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菌液浓度OD600=0.5的条件下,侵染15min,共培养2d表现出最佳的GUS瞬时表达率。
2011, 12(6):992-997.DOI: 10.13430/j.cnki.jpgr.2011.06.025
摘要:本研究选择CIM、W4、SD2和MSD2四种脱分化培养基,与MRM和1/2MS+5mg/L玉米素两种再生培养基形成8种培养基组合,利用模式品种扬麦158和Bobwhite对上述培养基的愈伤诱导和再生效率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培养基组合为诱导培养基CIM与再生培养基1/2MS+5mg/L玉米素。利用这一培养基组合对包括对照品种Bobwhite在内的40个山东优异冬小麦品种(系)的成熟胚培养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成熟胚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能力差异不显著,最高诱导率100%,最低诱导率也超过了94%,但这些愈伤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愈伤状态差别很大,转移到再分化培养基上后,8个品系的再生率超过10%,分别是08H02、08H05、08B08、泰麦20-2、泰山5024、聊9514、菏麦9803、Bobwhite,占参试品种的20%,其中08H05的再生率(23.0%)超过了对照品种Bobwhite(21.3%)。有7个品种没有获得再生苗,占17.5%;再生率在1%到10%之间的品种25个,占62.5%。
王栋, 卢新雄, 张志娥, 陈晓玲, 辛霞, 辛萍萍, 耿立格
2010, 11(2):192-199.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2.013
摘要:选取大豆品种中黄18为实验材料,利用60对SSR核心引物对经过不同老化时间处理的群体及其繁殖后代群体进行遗传完整性分析。结果显示,经过老化处理的群体及其繁殖子代群体与未经老化处理的对照群体相比,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经过老化处理种子及其繁殖子代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不大。未经老化处理、发芽率为98%的对照群体(G0-1)与其繁殖一代、繁殖二代群体相比,等位基因数、遗传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和稀有等位基因数没有显著差异,且遗传一致度相对较高;而经过老化处理、发芽率低于85%的群体(G0-3和G0-4)及其后代繁殖群体与对照群体相比,等位基因数、遗传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和稀有等位基因数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且遗传一致度相对较低。因此,种子老化较繁殖世代对大豆种质群体的遗传结构影响更大。
2010, 11(10):618-622.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22
摘要:烟草种质资源的繁种更新是烟草中期库保种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保持其在保存过程中的遗传完整性,本文从烟草的遗传特性出发,对繁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遗传漂变、遗传漂移以及混杂等诸多因素进行了讨论;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烟草种质资源长期研究所形成的繁种更新理论与技术,并就进一步研究提出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