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6(1):157-164.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318002
摘要:小麦叶片颜色与植株光合效率和籽粒产量密切相关。人工合成小麦Y223表现为生理性黄叶,与正常绿叶品种晋作82的杂种F1植株叶色表现为中间型,在Y223旗叶抽出17 d后,杂种F2群体中绿叶、中间和黄叶类型植株数目的分离比例符合1∶2∶1,表明Y223的黄叶表现不完全显性。采用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利用杂种F2植株构建绿叶池和黄叶池,从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的569个SSR标记中筛选出12个在亲本间和绿叶/黄叶池间表现多态性的标记。利用9个位于2B染色体的多态性标记扩增F2群体,最终用5个标记定位了黄叶位点,暂命名为YL-2B,其侧翼标记为Xbarc200和Xbarc55,与YL-2B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3 cM和3.8 cM。通过比较显隐性、黄叶表型和标记连锁程度,证明YL-2B与2B染色体上已报道黄叶位点均不相同,是1个新的黄叶位点。本研究初步明确了Y223黄叶位点的遗传规律和染色体位置,为下一步基因克隆以及叶片衰老机制解析奠定了基础。
2025, 26(2):309-318.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426002
摘要: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真菌病害,从现有资源中鉴定抗病种质并挖掘新的抗病基因是持续改良小麦抗病性的重要途径。四月黄是课题组前期从山西省小麦种质资源中鉴定出的一个抗白粉病小麦地方品种,本研究采用苗期单小种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四月黄与晋麦47以及二者构建的遗传群体进行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并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和90K SNP芯片扫描对四月黄携带的抗病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四月黄对白粉病的抗性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暂命名为PmSYH。SNP芯片结果显示,多态性SNP标记主要富集在小麦7D染色体110~140 Mb区段和570~610 Mb区段。在上述区段分别开发SSR分子标记并利用抗、感病小群体进行连锁性筛选,结果从110~140 Mb区段筛选出6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从570~610 Mb区段未筛选出连锁标记。利用6个与PmSYH连锁的SSR标记对晋麦47/四月黄的F2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将PmSYH定位于位于7D染色体上132.6 Mb~137.5 Mb的物理区段,两侧标记分别为Sxau7DS-37和Sxau7DS-48,遗传距离分别为1.8 cM和3.1 cM。与前人定位结果比较分析表明,PmSYH是一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本研究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在北部冬麦区小麦白粉病抗性改良中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徐飞飞, 纪志远, 徐江民, 王福军, 唐永超, 郑凯丽, 王春连, 赵开军
2019, 20(5):1232-1239.DOI: 10.13430/j.cnki.jpgr.20181223002
摘要:叶片早衰直接降低作物产量,了解控制作物早衰的分子机制对实现作物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EMS诱变水稻品种金刚30,获得稳定遗传的叶片早衰突变体wss1,其在分蘖盛期叶片开始出现水浸状斑点,并发展至孕穗期叶片坏死症状。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wss1株高降低30%、结实率降低22%、穗粒数减少50%。生理分析发现wss1产生水浸状斑点后,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台盼蓝细胞组织化学染色显示wss1叶片细胞膜系统被破坏。在wss1叶片中衰老标志基因明显上调表达,对水稻白叶枯病菌PXO99A的抗性显著减弱。wss1表型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被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着丝粒区附近1200 kb范围内,为进一步克隆Oswss1基因及深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6, 17(4):696-700.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4.014
摘要:小麦叶锈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主要病害之一,CIMMYT材料中的19HR WSN-76高抗小麦叶锈病,小麦抗病品系19HR WSN-76与感病品种郑州5389杂交得到F2群体,利用叶锈菌生理小种FHJP对F2群体接菌鉴定,结果显示群体的抗感比例符合3:1的理论比值,推测19HR WSN-76的抗叶锈性由一对显型基因控制,暂命名为LrHR76。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对F2群体进行分子标记检测,位于3DL的SSR标记barc71与该抗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3.0 cM。
王佳真, 师令智, 朱琳, 任志宽, 李星, 康占海, 刘大群
2015, 16(4):868-871.DOI: 10.13430/j.cnki.jpgr.2015.04.026
摘要:中国小麦品种潍麦8号是一个良好的小麦抗叶锈性资源,为了解其中抗叶锈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对潍麦8号?郑州5389杂交得到的179个F2:3家系进行了抗叶锈病QTL分析。结果表明,在染色体2AS上检测到一个主效的QTL,暂命名为QLr.hbau-2AS。QLr.hbau-2AS由抗病亲本潍麦8号提供,位于SSR标记Xcfd36和Xbarc1138之间,区间长度为2.58cM,2010-2011,2011-2012和2012-2013年度,QLr.hbau-2AS分别解释了25.79%,71.55%和60.72%表型变异。本试验筛选出与QLr.hbau-2AS连锁的13个分子标记,这些分子标记将在今后分子辅助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4, 15(6):1348-1351.DOI: 10.13430/j.cnki.jpgr.2014.06.025
摘要:5R618是由中国农大杂交培育出的高抗叶锈病小麦品系。为了确定该品系所携带的抗叶锈基因,以5R618与感病小麦品种郑州5389杂交获得F1代,自交获得F2分离群体以及F2:3家系,用叶锈菌生理小种THJP对亲本、F2分离群体以及F2:3家系进行叶锈抗性鉴定,然后进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显示,5R618对生理小种THJP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暂命名为Lr5R。经过亲本和抗感池间分子标记筛选以及F2:3家系的标记检测,Lr5R定位于3DL染色体上,barc71和STS24-16是Lr5R左右距离最近的两个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0.9cM和2.1cM。分子标记结果表明,Lr5R可能是与已知抗叶锈病基因不同的新抗叶锈病基因。
姚国旗, 单娟, 曹冰, 崔良国, 都森烈, 韩志景, 刘铁山, 李翠兰, 汪黎明
2013, 14(3):518-522.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22
摘要:南方锈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玉米抗病品种的利用是控制其为害的一条最为安全和经济的途径。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玉米育种中,所利用的玉米南方锈病基因多来自美国杂交种78599等。为寻找新的南方锈病抗病基因,本研究对CIMMYT自交系CML470的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发现CML470的抗性由一个显性抗病基因(定名为RppC)控制,该抗病基因被定位于10号染色体短臂端部,位于SSR标记umc1380和umc1291之间,分别与两标记相距3.5 cM和8.8 cM。通过回交,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RppC被转移到了优良自交系昌7-2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