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得,蔡吹,谢准,余红娅,刘光华,吕德芳,袁丽萍,胡艳芳,徐福荣
2024, 25(9):1601-1612.DOI: 10.13430/j.cnki.jpgr.20231226002
摘要:气候变化影响着物种的生态适宜性分布,预测物种潜在适生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滇重楼为研究对象,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结合中国境内128条滇重楼有效分布点记录和32个生态因子进行模拟预测,筛选影响其生态适宜性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并预测在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前和未来时期(2050s、2070s)3种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2.6、RCP4.5、RCP8.5)下潜在适生区分布及质心迁移趋势。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精度极高,曲线下面积值(AUC,area under curve)在各时期的均值为0.951。影响滇重楼生态适宜性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为年均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系数、最暖季度平均降水量和海拔。自末次盛冰期以来滇重楼潜在适生区显著变化区域主要在高适生区,尤其在未来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缩减区域较大,缩减面积最大达到16.86×104 km2,缩减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东北部地区,同时,质心分析显示在气候变化情景下滇重楼高适生区质心呈高纬度高海拔迁移的趋势。该研究表明全球气候的变暖导致滇重楼高适宜区生境缩减,为滇重楼引种栽培和野生资源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023, 24(3):587-598.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026002
摘要: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种质资源是保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茶科技原始创新、品种选育和特色新产品研发的物质基础。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对推动茶树种业创新和茶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部,悠久的种茶历史与低纬高原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分布有众多的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树资源,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和中国茶组植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省份。经过60年的研究,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在考察收集、保存编目、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本文系统阐述了60年来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以期为茶树种质资源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李伟,唐宇,张松,冯西博,廖文华,李周,王韵雪,张凯旋,王俊珍,周美亮
2023, 24(4):937-943.DOI: 10.13430/j.cnki.jpgr.20221225001
摘要:三江并流区域是指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并流而不交汇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了摸清该区域荞麦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野生荞麦考察队于2020-2022年对该地区进行了野生荞麦调查和收集工作,共收集了荞麦属下属的8个种60份材料。调查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是三江并流区域中野生荞麦种类最丰富的地区,金荞麦和细柄野荞麦是分布范围最广的野生荞麦,其他野生荞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调查中发现了再生能力强型、多花多分枝型细柄野荞麦、多花多分枝型心叶野荞麦和粉红花色型金荞麦4种特殊的野生荞麦资源。调查结果对该地区荞麦属种质资源的针对性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荞麦的起源驯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王翠利, 崔迪, 汤翠凤, 马小定, 韩冰, 曹桂兰, 韩龙植
2022, 23(1):83-91.DOI: 10.13430/j.cnki.jpgr.20210506002
摘要:本研究以不同海拔生态区来源的307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发芽期、芽期、苗期、孕穗开花期等4个生育时期耐冷性的鉴定评价。鉴定结果表明,云南地方稻种的各生育时期耐冷性与其分布的生态区海拔高度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即云南地方稻种的耐冷性与其来源生态区的海拔高度有密切相关,分布在高海拔生态区的地方稻种各生育时期的耐冷性明显强于的分布在低海拔生态区的地方稻种。各生育时期耐冷性间均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各生育时期耐冷性相互可作为耐冷性评价的间接指标。通过4个生育时期耐冷性的鉴定评价,筛选出发芽期和苗期耐冷性均达1级的冷水谷、茨中黄谷、接骨糯、陇川糯等极强耐冷地方稻种20份;筛选出发芽期和孕穗开花期耐冷性均达1级的小黑谷、齐头谷、云南谷等极强耐冷地方稻种9份;筛选出苗期和孕穗开花期耐冷性均达1级的八月糯、烂地谷、傲冷农等极强耐冷地方稻种18份;筛选出发芽期、苗期、孕穗开花期三个时期耐冷性均达1级的极强耐冷资源“矮脚细”。这些耐冷性极强的优异种质在针对多个生育时期耐冷性的育种改良和新基因发掘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应在今后育种和新基因发掘研究中加以利用。
王连润, 万 红, 陶 磅, 李坤明, 陈 霞, 沙毓沧, 丁仁展
2022, 23(6):1670-1681.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427001
摘要:为明确云南猕猴桃属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进一步发掘利用和保护野生种质资源,本研究对滇东北、滇东、滇东南、滇南和滇西北等5个野生猕猴桃资源主要分布区域开展实地调查和收集,对果实进行形态学鉴定评价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果实糖酸、VC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利用10对SSR引物对211份野生猕猴桃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野外分布有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京梨猕猴桃、紫果猕猴桃、贡山猕猴桃等多种猕猴桃属植物,表型性状丰富多样,其中滇东北昭通地区的野生资源类型分布最为丰富广泛。66份资源的总糖含量范围为0.08%~8.90%,其中含量0.08%~5%的资源所占比例为57.58%;45份资源的总酸含量范围为0.75%~2.90%,其中含量1%~2%的资源占比为71.11%;61份资源VC含量范围为4.74~523mg /100 g,含量值0~100mg /100 g的资源占78.69%、100~200mg /100 g的资源占19.67%、200 mg /100 g以上的资源占1.64%。所考察野生资源的果实总糖、总酸和 VC 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和多样性。10对SSR引物共扩增出421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21条,多态性比例为100%,对211份种质材料的区分率达1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772,Shannon’s信息指数为0.1246,从 DNA 层面印证了云南猕猴桃属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出7份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资源。本研究为加快云南猕猴桃属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提供参考。
刘发万, 龙荣华, 秦 荣, 罗绍康, 李卫芬, 李 帆, 张丽琴, 杨 东, 肖凤梅, 顾维圣
2019, 20(3):669-676.DOI: 10.13430/j.cnki.jpgr.20181010001
摘要:通过查阅整理相关资料,对云南13个地州29个县市小米辣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收集到小米辣资源86份,分属黄白壳、浅绿壳、绿壳、深绿壳、紫黑壳、金黄色6种类型;滇南低海拔区域小米辣资源分布种类最为集中,分布数量及种类随着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低海拔气温高的地区小米辣果形小,果味辣;随海拔的逐渐升高,果形逐渐增大,果肉增厚,辣味逐渐减少。本研究为云南小米辣资源分类、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建议和基础数据。
2019, 20(6):1438-1446.DOI: 10.13430/j.cnki.jpgr.20190223001
摘要:金荞麦作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根茎富含大量黄酮类物质而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野生金荞麦在我国分布极其广泛,尤其是云贵川等西南地区。野生荞麦资源考察组在云南进行历时 20 天的考察,在丽江、大理、昆明等地采集到14 份不同地区的野生金荞麦资源。考察过程中发现,野生金荞麦在植株及果实形态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海拔、气候条件相关。利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别测量采集的块状茎中的总黄酮及黄酮类物质芦丁、槲皮素含量,发现不同地区的野生金荞麦块状茎之间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用 ITS、matK 分子标记手段,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发现其分类与地区海拔具有较为明显的关系。
汤翠凤, 张恩来, 董 超, 阿新祥, 张斐斐, 申时全, 韩龙植
2018, 19(6):1106-1116.DOI: 10.13430/j.cnki.jpgr.20180423003
摘要:以来自云南16个州(市)新收集的1189份水稻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17个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县(市)、州(市)、稻作生态区及稻作民族区的差异和分布。结果表明,在县(市)分析单元内,滇南、滇西南的芒市、盈江、陇川、腾冲、勐海、沧源等县(市)的多样性指数为1.6010~1.6822,高于其他县(市)。在州(市)分析单元内,滇南、滇西南的德宏(1.6951)、普洱(1.6746)、临沧(1.6723)等州(市)的多样性指数较其他州(市)高。在稻作生态区分析单元内,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等产量性状及株高、谷粒长等生物学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南部边缘水陆稻区(Ⅱ)略高于滇西北高寒粳稻区(Ⅲ)和滇南单双季籼稻区(Ⅰ);17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Ⅰ、Ⅱ和Ⅲ稻作生态区间的差异不显著,而结实率、谷粒宽、谷粒长宽比、剑叶长和剑叶宽5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南部边缘水陆稻区(Ⅱ)与滇东北高原粳稻区(Ⅴ)间存在显著差异;除剑叶角度、倒伏性、种皮色和叶片茸毛外,其他13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南部边缘水陆稻区(Ⅱ)与滇中一季粳籼稻区(Ⅳ)间也有显著差异。在稻作民族区分析单元内,哈尼族、汉族、景颇族和彝族稻作区的多样性指数为1.7033~1.7308,高于其他稻作民族区;其中,在同一州(市)不同稻作民族区间,德宏州景颇族(1.3735)、傈僳族(1.3714)和汉族(1.3526)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较高;同一稻作民族区不同州(市)间,德宏、保山和临沧汉族及红河州彝族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最大(1.6190~1.6808)。大穗和大粒型资源分别为173份和84份,主要分布于德宏、西双版纳和普洱等州(市);长粒型资源主要分布于德宏州和临沧市。总体而言,位于滇南和滇西南地区的县(市)、州(市)及稻作生态区是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性状多样性分布中心,而哈尼族、汉族、景颇族和彝族等的稻作表型多样性高于其他民族。
2017, 18(6):1046-1054.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6.007
摘要:黄萎病是目前茄子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收集、鉴定、筛选抗性资源,尤其是从野生近缘种发掘抗性基因并培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茄子黄萎病危害的优选途径,云南省拥有丰富的野生茄子资源但尚未有效利用。本研究针对云南省茄子主产区收集到的3种黄萎病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和真菌18S rDNA/ITS鉴定,均属于大丽轮枝菌,并通过致病力鉴定,筛选出一株强致病力菌株(QZ-S);应用菌株QZ-S,通过苗期人工接种的方法对45份云南野茄资源开展黄萎病抗性鉴定,最终筛选出2份高抗材料(蒜芥茄和喀西茄),2份抗病材料(水茄和多裂水茄),6份中抗材料(1份刺天茄和5份红茄);此外,还筛选到了1份黄萎病高感材料239-3-2。本研究筛选出的材料可应用于茄子黄萎病抗病育种,为茄子及其它作物黄萎病抗病育种提供抗源。
2017, 18(6):1125-1136.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6.014
摘要:为了摸清云南省菜食花植物资源种类、自然分布与食用地区、食用方法等土著知识,对云南省16个地州102个县(市)农贸市场、地方菜餐馆、民间食花者进行了访问调查,对菜食花植物进行了植物学实地鉴定。调查到云南省菜食花植物140种,隶属56科106属,其中木本植物82种,草本植物58种;人工栽培76种,人工驯化栽培14种,野生资源50种。首次报道苦绳(Dregea sinensis Hemsl.)、云南山楂(Crataegus scabrifolia (Franch.) Rehd.)、滇海水仙花(Primula pseudodenticulata Pax)、长毛黄葵(Abelmoschus crinitus Wall.)、尖叶美容杜鹃(Rhododendron caloplytum var. openshawianum (Rehd. et Wils.) Chamb.)、大纽子花(Vallaris indecora (Baill.) Tsiang et P. T. Li)、大花虫豆(Cajanus grandiflorus (Benth. ex Baker) Vaniot der Maesen)、须弥葛(Pueraria wallichii Cand.)、白花灯笼(Clerodendrum fortunatum Linn.)等9种植物的花可以做菜食用。菜食花植物自然分布区与食用地区并非完全重叠,食用地区一般分布有该植物,而分布有该植物的地区不一定食用;食用种类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特点,与食花植物丰富度和少数民族有一定的关系;食花习俗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主要体现食花的种类和烹饪口味上。不同菜食花食用的部位不同,烹饪方式也呈多样化。本文针对食用花传统文化的消失与野生菜食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