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5(8):1309-1320.DOI: 10.13430/j.cnki.jpgr.20231109001
摘要:为了解内蒙古酸枣资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特征,合理筛选优异资源,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10个酸枣自然居群的果实性状开展分析比较,并利用层次-灰色关联法对其仁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6个果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7.96%,其中多仁率的变异系数最高。居群间果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介于10.69%~31.01 %,其中阿拉善左旗腾格里额里斯镇的变异系数最高。(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果实、果核及种仁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此外,果实横径、核纵径与经度,果实纵径、核纵径与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核纵径与海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单仁率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种仁药用成分皂苷A、斯皮诺素含量与经纬度、年均降雨量、海拔均无显著相关性。(3)运用层次-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建立酸枣仁用品质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显示,10个居群的仁用综合品质从优到劣依次为:P8、P5、P1、P7、P2、P9、P4、P3、P6、P10。其中,杭锦旗巴拉贡居群在仁用方面的综合表现最佳。本研究为酸枣资源的保护利用及仁用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种质基础。
王文晓, 程浩, 徐玉凤, 葛红, 杨树华, 赵鑫, 武荣花, 贾瑞冬
2020, 21(5):1196-1206.DOI: 10.13430/j.cnki.jpgr.20200109006
摘要:以云南、广西、贵州的5个带叶兜兰主要野生居群分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表型分化系数、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带叶兜兰的18个性状的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带叶兜兰表型性状在居群间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居群内变异较少。带叶兜兰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5.18%,居群间的变异是居群多样性的主要来源;18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6.36%~18.51%,离散程度较高。主成分分析表明,造成带叶兜兰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是株高、子房长、花茎高、最大叶长、花横径和合萼片长6个性状。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株高、合萼片宽和中萼片宽等与大部分性状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8个性状中只有合萼片长与地理因子极显著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居群大致依据地理距离聚为3个类群。本研究发现,带叶兜兰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居群间的变异远高于居群内的变异,因此,应尽可能保护更多的野生居群,在原地保护的基础上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圃、库,进行人工繁殖和育种,以利用促保护。
2016, 17(2):257-265.DOI: 10.13430/j.cnki.jpgr.2016.02.010
摘要:胭脂花是分布于中国北部的报春花科报春花属花柱二型植物,为了阐明胭脂花花粉形态的多样性,对胭脂花分布范围内的7个野生居群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胭脂花花粉属N3P4C5型,极面观多为三角形,具三孔沟,少数为四边形,具4孔沟;短花柱植株的花粉粒较大(16.53?7.58μm),花粉粒外壁粗糙,表面纹饰多,网眼大;长花柱植株的花粉粒较小(12.95?3.72μm),花粉粒外壁较光滑,表面纹饰少,网眼小。不同居群间花粉粒在大小、网眼直径、外壁纹饰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花粉形态变异系数(CV)在4.88%~35.48%之间;短花柱类型各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6.18%,居群间差异较大,其中庞泉沟居群变异系数最大(24.05%),海跎山居群最小(10.13%);长花柱类型各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4.89%,庞泉沟居群的变异系数最大(19.75%),五台山与海跎山居群最小(12.50%),长花柱类型的花粉性状比短花柱植株更为稳定。UPGMA聚类分析发现,7个居群聚为两大类,除庞泉沟居群外,其它居群聚为一组,地理距离相近的居群一般聚在一起。研究结果为胭脂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育种研究提供了依据。
2015, 16(3):490-496.DOI: 10.13430/j.cnki.jpgr.2015.03.009
摘要:东北山定子(Malus baccata (L.) Borkh)野生居群集中分布区位于北纬49º11´~50 º40´,东经119°42´~120°16´之间,海拔520m~670m,呈带状分布于大兴安岭西南麓与呼伦贝尔平原交接的河床半湿地,面积约230km2,处于原始野生状态。调查423份自然变异类型表明:树龄最大400年生以上,30~50年生为主体占37%;树姿以直立型与开张型为主,垂枝型占14%;株高与冠径均呈正态分布,矮生型占19.79%;果实颜色由黄经红到紫色变异,浓红型占43.8%,黄色与紫色类型分别占4.5%、3.2%;果实酸、酸甜、甜酸共占总群体的72.9%;自然授粉前提下,平均每花序坐3个果的占47.7%,坐5个果的占26.5%,3.5%的成龄树没有果实;叶形与果形有扁圆、圆、卵圆、长椭圆等,但叶形与果形之间无遗传相关性。群体遗传分析参考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分布区的GPS、河流走向、地貌特征、树龄分布、采访记录等推测:东北山定子是山定子组(Malus baccatus .Jiang)的地理亚种,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西南麓的山谷间,海拔800m左右,种子经河水、鸟类等作用,延伊敏河、根河、海拉尔河、雅鲁河等流域自然迁徙扩散至海拉尔的黑羊站、蒙古屯、哈克镇,满洲里黑山头口岸的弘吉拉布等地,在近河的山谷地带逐渐适应繁衍形成二级集中分布区。
2015, 16(4):751-758.DOI: 10.13430/j.cnki.jpgr.2015.04.011
摘要:采用ISSR分子标记记技术分析了湖南省5 个地区6 个居群白檀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 结果表明,9条ISSR引物对所有居群的149份白檀样品PCR扩增检测到122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13个,多态性比率高达92.6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3264,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4873,居群之间产生较大的遗传变异(Gst=0.5215,Nm=0.4588),AMOVA分子差异分析表明白檀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高,51.07%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49.83%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UPGMA聚类分析将6个白檀居群分为3大类:大围山和龙山居群为一类,岳阳和道县居群组成另一类;衡山居群单独成一类,聚类原则跟地理位置不一致,与海拔有一定的相关性。
任秀霞, 张盈, 薛璟祺, 朱富勇, 石丰瑞, 王顺利, 张秀新
2015, 16(4):772-780.DOI: 10.13430/j.cnki.jpgr.2015.04.014
摘要:以云南中部及西北部的6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株高、新枝长等9个表型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和ISSR分析。结果表明:9个表型性状变异幅度为0.9%-39.8%,平均值达到了18.9%;群体间生殖器官的变异较大,群体内营养器官更容易产生变异。利用群体间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6个群体聚为4个类群,没有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吻合,说明表型特征的性状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不大。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得到的10条引物,在取自6个自然居群,180个个体中,检测到56个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0.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281和0.414。在物种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409和0.596。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达0.319。结果显示,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广泛变异。滇牡丹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大,滇牡丹并不濒危。
2013, 14(3):395-401.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3.005
摘要:为探讨白皮松天然群体遗传结构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利用7对SSR引物对5个白皮松分布区域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对SSR引物在5个区域内476个单株中共检测到14个多态性位点。各区域间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s 信息指数(I)、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Nei’s期望杂合度(Nei’s)分别介于1.7143~2.1429、1.1942~1.571、0.1948~0.4954、0.1726~0.3116、0.1178~0.3325、0.1172~0.3307之间。白皮松遗传多样性水平总体较低,区域间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的区域为秦岭西侧群体,其次为大巴山区群体;太行山与吕梁山群体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区域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介于0.0138~0.2242之间,基因流Nm介于0.865~17.8646之间。遗传分化较大、基因流水平较低的区域均发生在秦岭西侧及其与其他区域之间。各区域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8416~0.9964之间,遗传相似度最高的群体为太行山与吕梁山区域,遗传距离最大的为太行山与秦岭西侧区域。白皮松多样性分布的中心主要存在于秦岭西侧和大巴山区域,因此应对该区域进行重点保护。
2013, 14(4):581-587.DOI: 10.13430/j.cnki.jpgr.2013.04.001
摘要:采用20条ISSR分子标记对栗属中国特有种-锥栗(Castanea henryi)的16个自然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关系分析。在449份试材上共扩增得到37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378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L)达99.74%,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2950,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522;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为46.09%,且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有较大差异,16个自然居群中以湘西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PL=53.30%,He=0.1861, I=0.2781),其次为靖州、庆元、昭通及都江堰居群,南平居群最低(PPL=36.94%,He=0.1202,I=0.1817)。Nei`s 遗传多样性(Gst)和AMOVA分析表明,居群间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Gst=0.4466),锥栗自然居群内的遗传变异稍占优势(52.51%)。UPGMA聚类分析将16个锥栗居群分为2大类5亚类。湘西地区可能是锥栗的次生分布中心和现代遗传多样性分布中心,是锥栗研究的资源中心,也是最有价值的基因库,需要重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