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5(6):870-881.DOI: 10.13430/j.cnki.jpgr.20240203001
摘要:灰斑病是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 sojina K. Hara)导致的世界性大豆真菌病害,在大豆主要生产区的流行有增长趋势,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大豆尾孢菌变异迅速,已演化出多个具有致病性差异的生理小种,导致现有品种抗性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了获得具有广谱抗性的种质,近年来研究方向从传统的抗病育种转移到对大豆尾孢菌致病机制解析及大豆抗灰斑病基因精细定位上。本文对大豆尾孢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其致病性、抗病遗传、抗病育种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对未来大豆灰斑病的表型精准鉴定、致病机制解析、抗病基因精细定位和抗病育种进行了探讨,为大豆抗灰斑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023, 24(1):126-136.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708001
摘要:2017-2018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福建项目组对省内9个地级市74个县(市、区)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和征集,经过系统调查共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资源148份,并进行了表型性状和稻瘟病抗性鉴定评价。调查发现,在福建闽西和闽北地区收集到的水稻资源数量远比闽东南沿海地区多,海拔4~1000 m地区均有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表型鉴定结果表明: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中籼稻和粳稻数量相当,而粘稻和糯稻数量相当;大多数品种表现为种皮白色、叶鞘绿色、颖尖黄色、颖色黄色,谷粒形状以阔卵形、椭圆形为主;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数量性状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鉴定评价获得抗稻瘟病资源有下洋粳稻、罗洋粳稻、丹阳糯稻、香春优种、宫占同安本、红米、红壳糯、黑米和红米仔9份。经综合评价筛选出香春优种、红米、红米仔、428、K28和长龙时谷6份优异水稻地方品种。本研究可为福建水稻地方品种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周坤能,夏加发,张彩娟,王元垒,云鹏,马廷臣,台德卫,张效忠,荣松柏,李泽福
2023, 24(1):137-148.DOI: 10.13430/j.cnki.jpgr.20220715001
摘要: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对安徽省各县、市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共收集到水稻资源82份,并对其农艺性状、稻瘟病抗性、品质等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资源中糯稻和有色稻资源丰富,糯稻占资源总数的56.1%,黑米和红米共占34.2%。通过鉴定筛选出具有大穗、高穗粒数、高结实率、高千粒重等优良性状资源34份、抗稻瘟病资源17份、优质资源6份;进一步通过分子标记鉴定,阐明这些优异资源中所携带的稻瘟病、垩白、香味等基因型。筛选出稻八、夹沟香稻、三粒寸、庄红贡米、庐江小红稻-1和长粒糯稻6份产量、稻瘟病抗性和品质等综合性状优异的资源,为高产、优质、抗病水稻育种提供材料基础。
2023, 24(5):1267-1276.DOI: 10.13430/j.cnki.jpgr.20230110002
摘要:通过“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对江西省各农业县(市)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2017-2019年共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资源321份,对其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进行了鉴定。从地域分布来看,江西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在11个地级市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九江、上饶、宜春、抚州、吉安和赣州等6个面积较大且山区丘陵地较多的地级市,这些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农户喜欢以水稻地方品种的稻米为原材料加工美食。江西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存在籼稻与粳稻两个亚种,以籼稻为主,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以中、晚稻为主,粘稻和糯稻分别占38.0%和62.0%,种皮颜色种类丰富,有35份红米和紫黑米种质资源。江西水稻地方品种资源遗传变异丰富,多数表现为颖尖秆黄、无芒或短芒,穗型适宜、剑叶及茎秆角度适中、抗倒伏且落粒性适宜;鉴定出15份抽穗期与株高适宜的大穗、多颖花、高结实率、高千粒重的优良品种资源,还筛选鉴定出优异糯稻和有色稻米资源各12份。这些水稻优异地方品种资源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可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
2023, 24(5):1291-1301.DOI: 10.13430/j.cnki.jpgr.20230224004
摘要:通过对2017-2021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收集到的福建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品质性状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在165份白米稻和红米稻中,粘稻的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其中籼型白米垩白度最高为148.91%,其次为透明度,而糙米率变异系数最小在5.0%以下。糯稻的阴糯米率变异系数最高在70.0%以上,其次是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2项指标,而糙米率、碱消值、胶稠度3项指标变异系数较小,都在10.0%以下。从米质指标达标率来看,粘稻整精米率和垩白度达标率较低,在50.0%以下,其他指标较高,均在65.0%以上;糯稻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较低,在50.0%左右,其他指标达标率较高,均在65.0%以上。蒸煮食用品质优劣是优质稻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粘稻中蒸煮食用品质3项指标均达到部颁优质3级以上品种占总数的60.7%,糯稻中占总数的35.4%。与福建第二次普查收集到的品种相比,第三次普查收集到的品种中蒸煮食用品质达到优质的品种比例有大幅度的提升。本研究筛选出10份米质达部颁优质的种质资源,可以为今后优质材料创制提供物质基础;另外还筛选出15份高直链淀粉含量种质,可用作加工专用稻新材料创制。本次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中有色稻资源较为丰富共有32份约占总数的20.0%,可为今后功能性水稻生产及育种提供宝贵资源。今后应加强地方品种品质鉴定评价工作,从中挖掘出优异的种质资源为水稻育种新材料创制提供物质基础,促进和推动优异水稻新品种选育。
2021, 22(1):174-182.DOI: 10.13430/j.cnki.jpgr.20200610001
摘要:利用 1285 份山西省高粱地方品种 18 个农艺性状的历史数据,通过比较不同取样方法、取样比例和聚类方法组合的构建方法,确定了“多次聚类偏离度取样法 +15% 取样比例 + 欧氏距离 + 最长距离法”为山西省高粱地方核心种质构建的方法。 192 份初选核心种质和所有样本的均值差异百分率、方差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和变异系数变化率分别为 0、 83.33%、97.45% 和 119.63%。同时,在此基础上补充选择 6 个具有特殊性状但未选入的种质资源,最终确定 198 份高粱资源组成山西省高粱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取样量为 15.4%。经核心种质和所有样本不同性状的均值 t 测验、极值和标准差比较、遗传多样性指数的 t 值检验以及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出核心种质的 198 份高粱资源能够代表山西省高粱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山西省高粱地方品种评价和利用提供了优先样本。
姚祝芳, 吴柔贤, 张雄坚, 戴彰言, 杨义伶, 黄立飞, 刘军, 房伯平
2021, 22(6):1498-1508.DOI: 10.13430/j.cnki.jpgr. 20210419002
摘要:2016-2018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广东调查队收集到广东57个县(市、区)的甘薯地方品种资源201份。调查发现,广东甘薯地方品种资源集中分布在粤北、粤东和珠三角交接片区,从揭阳揭西县、广州从化区和阳江阳西县收集最多。收集调查和表型鉴定的结果表明,收集的甘薯地方品种主要以鲜食型的品种为主。鉴定评价获得高产资源76份,高干物率资源29份。综合表型性状筛选出石牌红甘茨、一点红、鸡骨香、黄沙高山红薯和石角红薯等5份高产、优质和食味优的甘薯地方品种资源。
2020, 21(2):409-417.DOI: 10.13430/j.cnki.jpgr.20190527003
摘要:本研究旨在明确小麦农家品种中可能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为抗源的选择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 15 个小麦农家品种、感病对照品种郑州 5389 和 36 个含有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种为材料,苗期接种 19 个具有鉴别力的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基因推导,同时利用 12 个与抗叶锈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分析。为明确其成株期抗性,分别于 2016-2017 年和 2017-2018 年在河北保定对小麦农家品种、感病对照品种郑州 5389 与慢锈品种 SAAR 进行田间接种,调查并记录田间严重度及普遍率。基因推导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在 15 个小麦农家品种中共检测到 7 个抗叶锈病基因,其中部分品种还有多个抗性基因,比如红狗豆含有 Lr1 和 Lr46;黄花麦含有 Lr13 和 Lr34;大白麦含有 Lr14b 和 Lr26;洋麦含有 Lr37 和 Lr46;成都光头含有 Lr34 和 Lr46;墨脱麦和西山扁穗含有 Lr26 和 Lr46。部分品种含有 1 个成株期慢叶锈病抗性基因,比如同家坝小麦、武都白茧儿、边巴春麦-6、白花麦含有 Lr34;红抢麦、白扁穗和白火麦含有 Lr46。这些携带有效抗叶锈病基因的农家品种,可为小麦抗叶锈病育种提供抗源
苏一钧, 王娇, 戴习彬, 唐 君, 赵冬兰, 张 安, 周志林, 曹清河
2018, 19(2):343-351.DOI: 10.13430/j.cnki.jpgr.2018.02.007
摘要:摘要: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我国303份甘薯地方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甘薯地方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优异资源挖掘和品种改良提供了参考。利用SSR建立研究材料的0,1数据库,通过NTSYS-pc 2.10软件计算Nei72遗传距离矩阵,将遗传距离矩阵导入MEGA 6.06,计算平均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并利用STRUCTURE 2.3.4对303份地方种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共检测出203条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1~14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获得6.77条。303份材料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64,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0.087处可以把303份材料分成5个类群,其中第Ⅴ类群在遗传距离为0.115可分为A、B、C三个亚群。群体结构分析将303份材料划分成了5个稳定的群体,群体结构划分与聚类有相似的结果,其中70份材料Q值小于0.6,属于混合亚群。
金建楚, 李小湘, 黎用朝, 潘孝武, 刘文强, 段永红, 盛新年, 余亚莹, 赵文锦, 魏秀彩
2018, 19(3):478-487.DOI: 10.13430/j.cnki.jpgr.2018.03.013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湖南农户自留种原地保存(简称农户保存)与异地低温保存在湖南种质库(简称低温保存)的同近名水稻资源间的表现型差异显著性以及SSR标记遗传相似性比较分析,7组( 同近名材料为6组) 共92份为研究材料,目的是鉴定同近名资源间遗传距离,为之后有效保存、针对性供种、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同近名材料在表现型性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农户保存与低温保存的同近名材料在表现型性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SR标记比较农户保存与低温保存湖南同近名材料,发现除E组材料外,其它组材料都是农户保存的等位基因变异数小于低温保存,说明农户保存在年复一年的种植、收种过程中进行了自然和人工选择。在同近名组内SSR标记相似系数,除C组外,农户保存的材料间>低温保存的材料间>农户保存材料与低温保存材料间。说明农户自留种保存的同名水稻资源值得收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