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 8:27 星期三
  • 网站首页
  • 期刊简介
  • 投稿指南
    投稿指南
    论文模版
    著作权许可及转让声明
  • 编委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编委会
    青年编委
    主编简介
  • OA政策
    OA政策
    情况通报
    高被引论文
  • 出版伦理
    出版伦理声明
  • 遗传资源分会
    遗传资源分会简介
    委员会
    活动公告
    成为会员
  • 欢迎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过刊浏览>2017年第18卷第1期 >155-163. DOI:10.13430/j.cnki.jpgr.2017.01.020 优先出版
PDF HTML阅读 XML下载 导出引用 引用提醒
一个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的遗传鉴定
DOI:
10.13430/j.cnki.jpgr.2017.01.020
CSTR:
作者:
  • 徐敏

    徐敏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 石海春

    石海春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 余学杰

    余学杰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 谭义川

    谭义川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 柯永川

    柯永川

    2四川农大正红生物技术责任有限责任公司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 赵长云

    赵长云

    四川农大正红生物技术责任有限责任公司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 柯永培

    柯永培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农大正红生物技术责任有限责任公司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a maize dwarf mutant K123d
Author:
  • xumin

    xumin

    College of Agronomy,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 石海春

    石海春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 余学杰

    余学杰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 谭义川

    谭义川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 柯永川

    柯永川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 赵长云

    赵长云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 柯永培

    柯永培


    在期刊界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矮秆已被广泛用于改良作物的抗倒伏性状,培育理想株型,从而提高作物产量。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由自交系K123自然突变产生。本研究比较该突变体与野生型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及其对赤霉素的敏感性;用K123d与株高不同的3个自交系分别构建F1、BC和F2群体,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以 K169/K123d F2为定位群体,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运用SSR标记定位矮秆基因d123;参照br-2序列信息分段设计特异引物,同源克隆d123。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K123d株高降低35.59%,穗位降低、节间缩短、叶片较直立,但结实率差,矮秆性状对赤霉素表现弱敏感性;在F2群体和BC1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矮秆植株分离比例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其矮秆基因d123定位于第一条染色体上SSR标记umc1278和bnlg156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2.8和7.3cM,标记间物理距离约为4.2Mbp;d123与br-2存在12个碱基替换,其中第四个外显子编码的一个谷氨酸被替换为赖氨酸。由此可见,矮秆突变体K123d为br-2的一个突变类型,对矮化育种具有进一步研究利用价值。

    关键词:玉米;矮秆;突变体;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同源克隆
    Abstract:

    Dwarf has widely been introduced in maize breeding to foster the ideal plant type and improve lodging resistance and yield. K123d was derived from the inbred line K123 via spontaneous. The main agronomic traits sensitivity to the gibberellins of dwarf mutant K123d and its wild type K123 were compared in this study. F1, BC, F2 obtained by using a maize dwarf mutant K123d as donor parents and three inbred lines K123, 626, K169 as receptor parent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analyze the genetic model of plant height of K123d. K169/K123dF2 was conducted as mapping populations and SSR primers were used to locate the dwarf gene d123 in K123d with BSA. Primers designed from sequence information of br-2 were used to the homology-based cloning of d12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Wild type, K123d was shorter stalk by 35.59%, lower ear location, shorter internodes, erecter leaves and poor fertility. The dwarf characteristics of K123d was weak sensitivity to gibberellins. In F2 and BC1 populations the segregation ratio of dwarf to normal plants fit the ratio of 3:1 and 1:1 as expected by χ2-test, the dwarf trait was controlled by one recessive gene. The dwarf gene d123 was mapped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one by SSR markers to a region flanked umc1278 and bnlg1564 with distances of 12.8 cM and 7.3 cM, respectively. The physical distance between markers was 4.2Mbp. The homology-based cloning suggested that d123 be different from br-2 by 12 bases varied. Alignment of the br-2-like domain in d123 with that in br-2 revealed the replacement of glutamate by lysine at the fourth exon.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dwarf mutant K123d was a br-2 variable type and it has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Maize; Dwarf; Mutation; Genetic analysis; Genetic mapping; Homology-based cloning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徐敏,石海春,余学杰,等.一个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的遗传鉴定[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18(1):155-163.

复制
分享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16-03-05
  • 最后修改日期:2016-08-15
  • 录用日期:2016-09-01
  • 在线发布日期: 2017-01-17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3
京ICP备09069690号-23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