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Jin , LIAO Xiang-zheng , YANG Xue-ju , ZHOU Rong-hua , JIA Ji-zeng
2008(3).
Abstract:穗粒数是小麦的重要产量性状之一,本研究以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Am3为供体,普通小麦品种莱州953为受体,培育出了高穗粒数BC5F1导入系,以导入系后代75个BC5F1为材料,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其进行穗部性状的QTL定位。共检测到2个控制穗长、4个控制小穗数、2个控制穗粒数的QTL位点,贡献率分别为1%~22%、1%~9%和1%~15%。其中穗长和穗粒数分别有1个QTL能在两年重复检测到。并且在1A染色体上检测到同时控制小穗数和穗粒数的QTL,穗长和小穗数的QTL被定位在4A染色体上同一个区域,表明这2个位点是与穗部性状有关的热点区域。本研究发现的QTL多为来自Am3的新位点,对于小麦改良将具有重要价值。
WANG Xiao-guang , YANG Guo-hui , GUO Yong , LIU Wei-hua , YANG Xin-ming , GAO Ai-nong , LI Xiu-quan , LI Li-hui
2008(3).
Abstract:为了将冰草的多粒基因转入小麦,以具有多粒特性的小麦-冰草二体附加系4844.12为材料与小麦品种藁城8901杂交,对其杂种F1进行^60Co-1辐照处理。采用冰草P基因组特异SSR和SCAR标记对M2 236个单株进行鉴定,进而对部分含P染色质阳性植株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检测,初步分析发现有3株为小麦一冰草异源易位(渐渗)系;进一步的穗粒数分析表明,该3株材料具有多粒特性,可能成为小麦丰产育种的创新种质。
YUAN He , ZHANG Cheng-he , MAN Hong , WANG Xin-e
2008(3).
Abstract:对4x菜心×2x芥蓝和4x芥蓝×2x菜心的授粉受精及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并对其杂种幼胚进行了离体培养.结果表明,4x菜心×2x芥蓝和4x芥蓝×2x菜心的授粉受精均能完成,但胚胎发育受阻,前者在授粉后11d左右(球形胚时期)胚胎败育,后者在授粉后5d左右(几个细胞的原胚时期)胚囊便干缩坏死. 经子房离体培养,4x菜心×2x芥蓝获得了杂种植株,适宜的培养时期是授粉后6~8d,而4x芥蓝×2x菜心未能培养成功.经形态学观察和核型分析,杂种植株在花色、花大小等方面具双亲特征,染色体数为2n=3x=29,含有菜心的2个染色体组(AA)和芥蓝的1个染色体组(C),为异源三倍体(AAC).
ZHAO Xiang-na , LI Gui-ying , LIU Yang , LU Ping , DUN Bao-qing , YUE Mei-qi , ZHANG Pu
2008(3).
Abstract:为了有效地利用甜高粱种质资源,促进育种工作,对206份国内外甜高粱种质资源的16个形态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脉色质地、穗形、颖壳色、粒色、颖壳包被程度频率分布较为分散;芒性分布较为集中,有芒的品种居多。出苗至挑旗天数、全生育期、株高、主穗长、茎粗、单株鲜茎重、单穗粒重、千粒重、出汁率、锤度都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异系数幅度为9.59%-47.02%。各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平均1.9371;出汁率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5954;株高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1006;表明206份甜高粱资源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全生育期、出苗至挑旗天数与株高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1和0.791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主要决定于挑旗以前。全生育期与株高、茎粗、单株鲜茎重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6501、0.6313、0.6631,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生育期越长,越有利于物质积累,产量越高。全生育期与锤度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说明茎秆锤度与生育期有一定关系。
YAN Mao-fen , LI Xiang-hua , WANG Ke-jing , LIU Ya-nan
2008(3).
Abstract:调查了北京地区10个野生大豆种群的10个形态性状,结果显示:质量性状形态相对单一;种群内个体间的数量性状值相差很大,种群间数量性状的平均差异大小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性,但各性状差异表现不尽相同.性状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依次为:叶片长×宽>单株产量>地上部茎叶干重>生长速率>株高>百粒重>播种至开花天数.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高于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通过聚类分析,把北京地区10个种群分为4组.
CHEN Yu , PAN Da-jian , LIU Bin , FAN Zhi-lan , QU Yan-ying , CHEN Jian-you , LI Chen
2008(3).
Abstract:根据核心种质理论,以表型调查数据为基础,按照丁颖水稻分类体系与系统聚类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多重比较确定了适宜的取样规模,最终从4020份华南地方稻种中筛选出436份材料构建了初级核心种质,中选比例10.8%。利用表型保留比例、多样性指数、表型频率方差和变异系数等重要参数对初级核心样品代表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选初级核心样品很好地代表了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幅度。
DONG Na , ZHANG Zeng-yan , XIN Zhi-yong
2008(3).
Abstract:为了得到纯化的TaERFlb活性蛋白,将TaERFlb基因含有AP2/ERF结构域的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GST-TaERFlb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转化到犬肠杆菌BL21(DE3)中。0.1mmol/L1PTG即能诱导融合蛋白表达,37℃诱导4h或30℃诱导8h,融合蛋白均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16℃诱导12h,融合蛋白不表达。包涵体经溶解及稀释复性后,过GST亲和层析柱,获得纯化的融合蛋白,考马斯亮蓝法测得纯化蛋白的浓度约为0.5ug/ul,凝胶阻滞实验表明包涵体复性成功.所得蛋白具有生物活性:
LI Yong-xiang , LIU Cheng , SHI Yun-su , SHEN Hai-bing , SONG Yan-chun , WANG Tian-yu , LI Yu
2008(3).
Abstract:以黄早四X齐319回交群体(BC2F1)为试验材料,在花期进行高强度干旱胁迫和耐旱导入系筛选,获得花期耐旱性显著高于亲本材料的玉米耐旱导入系。利用分子标记对其导入片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耐旱群体在36.59%的位点上含有供体亲本的特异标记,尤其在第4、5染色体上分别达到63.94%、56%,显著高于群体平均值;同时发现,导入频率的提高主要集中于染色体的部分区段,其中部分基因组区域与已定位的耐旱性相关QTL相邻或重叠。
GAO Shan , HUANG Chen-yang , CHEN Qiang , BIAN Yin-bing , ZHANG Jin-xia
2008(3).
Abstract:以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了侧耳属(Pleurotus)27个种41个茵株的nLSU rDNA序列,以Hohenbuehelia serotina和Lentinula edodes为外群,运用MEGA3.1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s parsimony)分别构建侧耳属的系统发育树。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Coremiopleurotus组和Pleurotus属内单、二系茵丝系统均为多系起源;P.rattenburyi,刺芹侧耳种族群(P.eryngii species—complex)与被划分在Lepiotarii组的栎侧耳P.dryinus能与侧耳属其他成员明显分开;红侧耳P.djamor、桃红侧耳P.salmoneostramineus、扇形侧耳P.flabellatus与贝盖侧耳P.calyptratus关系密切;金顶侧耳P.citrinopileatus与P.euosmus聚在一起,而与黄白侧耳P.conucopiae为不同的分类单元;肺形侧耳P.pulmonarius与P.abieticale亲缘关系较近。
TIAN Bo-hong , WANG Jian-guang , LI Ya-jing , ZHANG Li-xin , HUANG Su-fang
2008(3).
Abstract: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对8个谷子品种(系)的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种植观察发现,空间诱变对于一些基因型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拔节后植株生长势强。诱变处理可明显增加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而且正向变异较多,株高降低,穗长和单株产量增加。诱变处理植株生育期多倾向晚熟,但仍有一定频率的早熟变异出现。诱变处理群体平均千粒重与对照相近,但出现一批千粒重超过3.4g的大粒变异类型。经过选择获得一批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异、抗病、抗旱的大粒谷子新种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可诱发谷子产生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基因型对空I'.-1诱变的响应存在差异。
LIU Yue , BAO Bai-yintonglaga , PAN Li-xia , LIU Jing-ge , ZHANG Lin-xia , LIU Li-ya , CUI Jian
2008(3).
Abstract:为获得能用于蒙药材阿给(小白蒿)RAPD分析及其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高质量DNA,选用经典的CTAB法、改进的CTAB法和高盐低pH法提取DNA,研究和改进几种DNA提取法。由于蒙药材含有大量的多糖和酚类物质,改进法对样品进行了预处理:先将样品与PVP和VitC共研碎,再用Tfis—HC1缓冲液洗涤样品,离心的沉淀用于进行下一步操作。通过电泳、紫外吸收A260nm/A280nm和PCR扩增检测所得DNA的产量和质量。结果表明,改进的CTAB法和高盐低pH法都能获得高质量的DNA进行PCR扩增,其中以改进的CTAB法效果最好。
ZHANG Cai-ying , LI Xi-huan , CHANG Wen-suo , LI Zhi-guo , QUAN Yue-wei
2008(3).
Abstract: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119个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在119份材料中共检测出15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5.30个等位变异;河北省农家品种中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5.17个等住变异,育成品种4.87个,省外品种4.93个,表明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育成品种。河北省农家品种、育成品种和省外育成品种依据SSR数据获得的品种间相似系数总体平均值相近,分别为0.698、0.698、0.672,但河北省农家品种较育成品种具有较大的变化幅度。119个品种可被划分为3个类群,在一定程度上能把育成品种和农家品种分开,并反映了一定的品种地域来源。
ZHANG Ji-hai , GAO Shi-bin , YANG Ke-cheng , ZHANG Zhi-ming , LIN Hai-jian , HUANG Ning , ZHENG Ming , XU Ke-cheng , CHENG Yi-xuan , PAN Guang-tang
2008(3).
Abstract:大田种植条件下,在四川两个生态地区鉴定了76份玉米自交系的耐低磷能力。通过对主要农艺、经济性状耐低磷系数的变异系数、变异范围、平均值及其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子粒产量、株高、茎粗可作为玉米耐低磷基因型筛选和评价的指标。根据上述指标,发现178、RP125、99S2052.1、99S2052—2、2396等8个自交系在两试验点都表现出较好的耐低磷特性;978—2、郑58、9508B等21个自交系在两试验点都表现出低磷敏感特性;4783411—1、LC995、01$43、0922—3、S28等17个自交系对低磷胁迫的反应不稳定。研究发现玉米对低磷胁迫的反应易受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并提出综合运用大田初筛与盆栽复筛、多年多点筛选以及分子水平上的鉴定是获得耐低磷基因型的必要途径。
ZHU Jian-feng , LIU You-qi , WANG Ai-yun , SONG Zhao-jian , CHEN Dong-ling , CAI De-tian
2008(3).
Abstract:利用异源多倍体杂种优势是多倍体水稻研究的第三阶段,但异源多倍体杂种常常不育。为明确其不育特点,本文以本实验室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栽培稻(AA)品种DTS137和高秆野生稻O.alta(CCDD)的杂种三倍体ACD和加倍形成的六倍体AACCDD为材料,分别对其花粉和胚囊发育过程进行石蜡切片观察,发现3x与6x之间以及6x雌性和雄性生殖方式和前途具有明显的不同:(1)异源三倍体ACD水稻杂种花粉败育彻底,败育发生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绒毡层细胞提前解体:大孢子母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与周围的珠心组织一起发生解体,雌性完全败育。(2)异源六倍体水稻杂种(AACCDD)的雄性败育发生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线期,此期小孢子母细胞发育停滞,随后解体;而雌性器官的发育基本正常。推测异源六倍体杂种的不育性与不同基因组间存在着部分核质不亲和性有关。据此,为了克服六倍体水稻AACCDD的不育性和验证该杂种雌性可育的结论,以栽培稻(AA)的PMeS二倍体品系HN2026.2x为父本与之杂交,通过胚挽救成功获得回交杂种BC1F1植株,经根尖染色体鉴定为2n=4x=48,系由AACD组成。虽然该异源三基四倍体是不育的,但为随后的染色体加倍创造AAAACCDD同源异源八倍体,进而获得结实的同源异源多倍体杂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FU Xue-lin , LU Yong-gen , LI Jin-quan , LIU Xiang-dong , ZHAO Xing-juan
2008(3).
Abstract:以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简称GLA)、粳稻品种辽粳944(简称944)、粳型亲籼系G2416.3(简称M12)与产于广东高州的普通野生稻(简称GP)配制6个正反交种间杂交组合,F1育性研究的结果表明:GLA/GP F1与GP/GLA F1之间的花粉育性(56.71%、56.15%)、胚囊育性(42.10%、33.33%)和小穗育性(33.66%、32.60%)差异较小;944/GP F1与GP/944 F1之间的花粉育性(79.01%、7.45%)、胚囊育性(50.00%、27.28%)和小穗育性(47.31%、17.59%)差异较大;M12/GP F1与GP/M12 F1的花粉育性(65.26%和49.55%)和小穗育性(73.16%和54.10%)差异介于前两者间,而胚囊育性(75.00%和40.00%)相差较大。各杂种F1败育花粉以典败类型为主;杂种F1败育胚囊主要有雌性生殖单位退化,卵器退化,极核异常排列,胚囊内组织混乱,助细胞退化且珠心组织吞噬胚囊,以及胚囊退化等。杂种胚囊育性和花粉育性直接影响小穗育性。以野生稻为母本的杂种育性较相应反交组合杂种的为低,表现出野生稻细胞质对栽野杂种育性的影响效应。可尝试利用人为创建的粳型亲籼系来开展克服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研究。
LIU Guang-yang , QI Ning , LIN Hong , YANG Xue-feng
2008(3).
Abstract: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黑龙江省556份不同生态区以及不同类型大豆的异黄酮、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含量,其中野生大豆243份,栽培大豆313份。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异黄酮含量高于栽培大豆,同时筛选出高异黄酮含量种质3份,低异黄酮含量种质2份。异黄酮、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含量三者问的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异黄酮含量与大豆苷含量及染料木苷含量、大豆苷含量与染料木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PAN Da-jian , FAN Zhi-lan , ZHU Xiao-yuan , LI Chen , ZHOU Han-qin , CHEN Jian-you , YANG Jian-yuan
2008(3).
Abstract:在苗期采用人工接种稻瘟病混合菌株对108份高州普通野生稻样本进行了稻瘟病抗性鉴定,经过初鉴和复鉴,筛选出抗级为2—3级的抗病样本3份;利用我国稻瘟病菌5个菌群7个生理小种22个菌株对初鉴表现中抗的2份种茎样本B35和C1的各2个F1单株进行苗期抗谱测定,获得全群抗性频率分别达到86.36%和81.82%的材料各1份。本鉴定结果可供高州野生稻资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参考。
WANG Jiu-rui , LIANG Hai-yong , LIU Meng-jun
2008(3).
Abstract:以雄性不育1号和梨枣为试材,研究了枣果实发育过程内源激素变化与胚败育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Z、GA3和IAA含量高于果肉利于枣种子早期发育。种子发育过程Z/GA3和Z/IAA持续下降,IAA/GA3在胚败育的关键时期硬核期前后呈现双峰,且种子内的IAA/GA3大于果肉。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胚败育果实内Z、GA3和IAA含量及比值呈现出异常变化。早期胚败育果实果肉Z、GA3和IAA含量高于含种胚的果肉,呈现较高水平的Z/GA3和Z/IAA及低水平的IAA/GA3。果实发育后期瘪种子中IAA、GA3和ABA亏缺,Z异常累积,Z/GA3异常升高。
LIU Chuang-ping , WANG Jun , SHEN Yu-jie , LU Wen-peng
2008(3).
Abstract:采用省份分组-花型分组-聚类-分组法构建了山葡萄核心种质,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山葡萄品种在生产上和雄株山葡萄在科学研究上的作用,把未进入核心种质的山葡萄品种和雄株山葡萄也并入核心种质。该核心种质包括48份资源(占资源总数的31%),其中来自吉林省的资源18份(占37.5%),黑龙江省的资源29份(占60.4%),辽宁省的资源1份(占2.1%);两性花资源22份(占45.8%),雌能花资源21份(占43.8%),雄株5份(占10.4%)。除出汁率外,其他性状的符合度达72%以上;除果粒质量外,其他性状的变幅吻合度达79%以上。以上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核心种质较好地代表了评价的山葡萄资源。
LI Xi-huan , CHANG Wen-suo , LIU Yuan , WANG Jing-hua , ZHANG Cai-ying
2008(3).
Abstract:以239份大豆品种资源为试材,研究其子粒中全磷和无机磷含量的差异表现,分析大豆子粒中磷含量水平,并筛选高全磷、高无机磷资源材料。研究结果表明,供试239份大豆品种子粒中的全磷、无机磷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分布范围分别为全磷6.24~9.56g/kg,无机磷0.12~0.37g/kg;平均含量分别为7.78g/kg,0.20g/kg;无机磷与全磷含量的比值为1.39%~4.94%,平均为2.56%。同时,筛选出子粒中高全磷、高无机磷含量的大豆品种各5个,其中品种洋黄豆、高家营黑豆、绿75、郭柳条青、大毛角为高全磷材料;品种8012混-1、黄豆、白露快、平顶黄、黑大粒为高无机磷材料;
XU Ning , CHENG Xu-zhen , WANG Su-hua , WANG Li-xia , ZHAO Dan
2008(3).
Abstract:小豆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本文综述了小豆起源与分类、收集与保存以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小豆种质资源研究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小豆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2008(3).
Abstract:锦鸡儿属种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经济兼用型灌木。我国的野生锦鸡儿属资源分布广泛,基因资源丰富,但有关锦鸡儿属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报导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优良的野生资源,从地理分布、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水平对锦鸡儿属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我国的锦鸡儿属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ZHAO Fu-jiang , SHEN Shu-xing , LI Qing-yun , CHEN Xue-ping , WANG Yan-hua , LI Xiao-feng , LUO Shuang-xia , XUAN Shu-xin
2008(3).
Abstract:在正常供氮和低氮胁迫条件下,比较了10个茄子不同基因型的果实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吸收总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供氮相比,在低氮胁迫条件下,供试基因型的果实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吸收总量均有下降,但不同基因型下降幅度不同。在低氮胁迫条件下,06—991的果实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吸收总量的相对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是一个理想的耐低氮茄子基因型。
WANG Jiao , LIU Chong-huai , FAN Xiu-cai , SUN Hai-sheng
2008(3).
Abstract:葡萄种类和品种的鉴定是葡萄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保护的基础。本文介绍了鉴定工作中常用的形态学、孢粉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和分子标记等方法,并对这些方法在葡萄研究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其中形态学鉴定是最基础、最普遍的方法。分子标记技术为葡萄种质资源鉴定工作提供了更为快捷和精确的依据,但目前在葡萄上的应用还较少。此外,本文还对果树品种鉴定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WEI Wei , QIU Li-juan , ZHANG Zeng-yan , ZHOU Hai-fei , LI Ying-hui
2008(3).
Abstract: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拓展造成土地资源紧缺,人们过分追求高产,长期忽略了一些多样化的具有潜在利用价值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作物。这些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植物物种能够为人类提供多元化的食物来源,在保证全球食品安全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些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植物物种主要存在并保存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存在很多这样的物种。虽然这些作物种类依然保留在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生产实践中,但它们的优势没有充分展现,也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和保护。通过详尽调查研究和分析,我们提出了中国应优先利用的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植物物种名单。这个名单包括9类植物,5种果树、3种粮食作物、1种蔬菜作物,大部分具有药用价值,其中有7类起源于中国,2种由国外引进,它们对中国的生态和经济有重大作用。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物种的作用,将能够为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NIE Li-na , XIA Lan-qin , XU Zhao-shi , GAO Dong-yao , LI Lin , YU Zhuo , CHEN Ming , LI Lian-cheng , MA You-zhi
2008(3).
Abstract:启动子在植物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植物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有助于了解信号传递途径和基因表达调控模式,为植物转基因工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植物基因启动子的基本结构、类型、克隆方法及功能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广泛应用于转基因工程的诱导型启动子及启动子功能分析,展望了今后植物启动子的研究方向。